其他

如笑必转!核泄漏引发“机器人奥运会”,彰显全球救援机器人最高水平

2017-06-12 堂博士 机器人大讲堂



如果你看了下面这个视频笑了,请转朋友圈!我反正是笑的不行啦,哈哈哈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q0513n4dzwx&width=500&height=375&auto=0

网上这段视频特别火,是一众机器人不堪重负纷纷跌倒的惨状。这些机器人出丑的场面让人有一种莫名的快感,更重要的是,“那些被各大媒体公司鼓吹的会取代我们工作的机器人,不过如此……”。网络上那些“李开复:未来十年,人工智能将取代90%的工作”、“霍金:人工智能的崛起可能是人类文明的终结”等一众耸人听闻的言行变得离我们很遥远。

 

然而大多数人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段视频来自知名机器人大赛DRC,其目的是以比赛的形式加速高科技机器人的快速落地,同时加速机器人应用于灾害救援。

 

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里氏9.0级地震并引发特大海啸。受地震、海啸双重影响,福岛第一核电站大量放射性物质泄漏,导致了苏联切尔诺贝利之后最严重的核事故。地震和海啸共造成约1.6万人遇难,截至目前仍有2553人失踪。这巨大的生命与经济损失,究其原因是在地震中反应堆的冷却装置失效,海水倒灌至核电站,破坏了备用大电机,强烈的核辐射使得救援人员无法进入核电厂。

震后废墟

 

其实,11年的地震后,美日的机器人团队都曾尝试过机器人的救援活动,但结果都不尽如意。传统的或者已经成熟应用的机器人都是履带式的,不便于通过建筑中的楼梯和多道门,也难以操作阀门、开关、线缆等专为人类设计的机构。所以DARPA(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希望通过一场比赛来鼓励新式机器人的研发,以期在不久的将来能够使用机器人来替代或辅助人类进行灾难救援。

 

在这样的背景下,2012年DARPA Robotics Challenge即DRC大赛应运而生。DRC大赛的比赛模式也完全仿照日本福岛地震的灾难现场,分为八项任务来评估参赛机器人的效能,以及根据机器人完成任务的情况进行评分。按照DRC决赛中赛事先后流程展开的八项任务包括:驾车通过公路抵达任务区、自主下车、打开房门、关闭阀门、借助工具在木墙上开洞、“意外任务”、通过坍塌物散落的地面、登上楼梯。


这场竞赛被业界称为机器人史上的奥运会,体现了全球灾害救援机器人的最高水平。然而,观看完比赛才知道,对于人类来说如此简单的动作,却难道了众多各种黑科技傍身的最先进机器人。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场因日本和泄漏引发的机器人大赛,看看究竟我们害怕抢自己饭碗的机器人是什么样?

 

DRC大赛启动与2012年,最终决赛在2015年的6月5日6日。获得这项比赛冠军的是来自韩国的团队KAIST(韩国科学技术院队),他们的参赛机器人HuBo长这样。


HuBo能取得成功源于它膝盖部位安装了一个能够自驱动的万向轮,脚步同样安装了从动轮。这样在不需要机器人必须用脚完成任务时,HuBo便可以屈腿跪地,以更平衡快速的方式向前运动。技术上较于其他颇为关键的没有使用液压系统,而是水冷电机和急速放电的电池。因此在同样完成DRC比赛8项任务的3个队伍中,HuBo用时最短,获得第一名,同时也夺得了DARPA 提供的200万美元奖金。


综合排名第二名是美国佛罗里达州研究机构IHMC的Running Man (Atlas),获得了100万美元的奖金。Atlas想必大家并不陌生,这款来自波士顿动力的明星机器人,自问世以来就以超强的平衡力著称。


然而,实际比赛中的Atlas就算任务极其简单还是破绽百出。不仅行走方式笨拙,而且完成任务时跌跌撞撞,摔倒也是家常便饭。幸运的是,摔倒之后的Atlas也可以通过修整继续完成任务。


综合排名第三的是卡耐基梅隆大学的CHIMP,获得50万美元的奖金。这款机器人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变形机器人,它外形酷似大猩猩,因而取名叫CHIMP。


由于外形的优势,CHIMP有多重运动模式,能灵巧变换形态,既可以在遇到崎岖不平的障碍是用四个履带轮行进,也可以两腿站立爬上台阶或使用各种工具。在DRC决赛的第一天CHIMP机器人是唯一一个完成了所有的任务得到8分满分的一支队伍,在第一天结束的时候位列第一。


当然,除去前三名的团队,参赛队伍无论是机器人还是团队成员都相当优秀,以下是25个参赛团队的全部机器人。


如今,距离DRC大赛结束已经整整两年了,Atlas仍然是那款网红机器人,其他参赛的机器人还是实验室里研究的原型机,而日本福田县仍然是核禁区。我们所需要的完成灾害救援的机器人究竟离我们还有多远呢?

 

我们知道机器人是集机电、材料、计算机、传感器、控制技术等多门学科的综合,涉及的技术难点涵盖了高精度、刚性、轻量化的机构设计,控制系统的小型化和准确性,关节的动力学技术、多传感器识别技术等等。总之机器人的某一细节有了突破性进展,整合到庞大的人形机器人身上,就微乎其微,更何况还需要各个细节的协调发展。人形机器人开发与应用之难可见一斑。

 

知乎上有一篇精选文章,“我们离电影《终结者》中的人形机器人还有多远?”,文章作者在开头就给出了自己的预测,《美国机器人路线2016版》中指出:在未来10-15年,我们基本不能造出全能的通用机器人。而作者综合各方面的考虑猜了一个比15大的数字,大概需要50年。虽然《终结者》里的T800并不是我们文中提到的灾害救援机器人,但也相差不多,具体人形机器人还有多长的路要走,大家可以参看这篇文章:


http://www.qingsong8.net/zhihu/9962.html


推荐阅读

往期回顾|001讲王田苗—国内外机器人发展热点与趋势

往期回顾|002讲新松总裁曲道奎--机器人发展的临界点

往期回顾|003讲中民国际资本执行董事刘国清-数字化工厂与人工智能

往期回顾|004讲赵胜--全球视野下的工业4.0和机器人

往期回顾|005讲甘中学——从智能工业机器人到智慧工业机器人

往期回顾|006讲长江学者王树新——微创手术机器人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

往期回顾|007讲哈工大教授杜志江——国产手术机器人的研究体会

往期回顾|008讲80后博导齐俊桐--无人机智能控制前沿技术

重磅|清华大学教授攻克机器人最后1cm防线

一堂课下潜深海7000米!揭秘罕见黑暗生物链+蛟龙号“龙脑”

投资蓝海+国防重任!上海大学精海系列无人艇突破多项关键技术填补中国空白

无人机也有"大小脑"?湖南卫视偶像级80后科学家分享多项首创突破性技术

温馨提示

1.机器人大讲堂

2.机器人大讲堂走进百所高校

欢迎冠名支持机器人大讲堂公益事业

我们将会为你提供以下服务;

1.产品展示

2.线上宣传报道

3.活动现场宣传

4.领导出席发言

5.人才对接招聘


意向合作,文章转载, 均可联系堂博士电话:13810423387(同微信)。

以上需求均可联系微信:35735796。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