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车还是造机器人?一场跨界融合的盛宴
造车界随着小米、滴滴等一系列巨头的入场显得热闹非凡,科技公司开始为汽车赋予更广泛的内涵——机器人。
将汽车定义为机器人并非天方夜谭,早在3月2日百度造车公司集度汽车完成注册时,其CEO夏一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明确表示,未来智能汽车的未来已经不仅仅是出行工具,而是一个移动的第二生活空间,因此百度未来的车,将集百度AI能力之大成,成为一个智能机器人。
做深度学习的芯片企业地平线,其创始人余凯也曾在公开场合表示认同,他认为智能汽车是人类历史上面向机器人时代的第一个大终端,是真正的人工智能终端,将比智能手机所带来的创新价值要更大,因此地平线“聚焦于智能机器人时代对芯片的需求场景”。可以说也将芯片和机器人完成了一次概念捆绑。
汽车与机器人的挂钩,虽然可能只是科技企业在机器人概念火热下的一次蹭热点行为,但不可否认,从这些科技公司对于汽车的再定义隐约可以发现,传统意义上的定义边界,正在逐渐被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新技术和新场景模糊和打破。机器人只是典型代表。
▍软硬件的价值革命
这种科技公司对于产品再定义的行为,归结下来,大致受到了几方面的因素影响:
首先就是软硬件变革带来载体执行和决策能力的聚集和提升。
以汽车与机器人的边界为例,由于与燃油车型相比,电动汽车并不使用发动机,而是采取电机来进行驱动,发动机舱内部减少了发动机,变速箱,进排气,驱动桥,传动链,排气消声系统等配置,结构无疑更加简单,同时,电动车型的机舱内部多了一个由传感器,控制单元以及执行器来组成的电控系统,可以在汽车运行时实现对汽车的实时控制,而且将信息进行接收和决策。
这个控制器就像人体的神经中枢,电动汽车可以通过一个整车控制系统来进行各子系统的协调控制,从而发挥出整车的最佳性能,和目前的机器人技术发展方向类似,高集成度带来的优势显而易见,即响应时间更短,决策能力体现得更为优秀。
其次则是交互能力的加强。
硬件带来最大改变在于载体的扩充。在传统燃油车时代,汽车和人类之间的交互基本是通过屏幕机械式“单向交流”,如今,在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后,车内智能硬件、高算力芯片、传感器数量不断增多,语音等交互方式已经成为与新能源车的一部分,车载人工智能水平提升,用户交互场景飞速增多。
从这两个方面来看,汽车和“机器人”非常类似,与服务机器人“底盘+平板”的发展轨迹相同,在软硬件一体化基础上,新能源车辆的解决方案也在相应变化,人工智能在其中充当了关键决策者的身份。
可以看到,在一个硬件技术含量并不算高级、拥有泛移动性能、具备交互界面和固定且封闭的场景、能集合更多软硬件、可以随时随地影响客户用户决策,同时作为获得流量和交互的入口,未来更可能成为更加完善的数字化载体,理所应当成为许多科技公司共同发力的关键。
▍去扩大定义边界
争夺未来数字化流量入口,为产品重新下定义,这不只是互联网公司的特权。
除了造车人的定义跨界,为了扩大传统辐射领域,当今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的边界其实也正在被打破。对于“机器人”一词的重新界定,正随着场景的拓展而一步步扩大涵盖范围。
许多原先只能在工厂执行编程命令的工业机器人,已经脱离围栏,通过加装视觉和力觉传感器,进化到能和人进行安全交互的程度,协作机器人这个全新的工业机器人种类,开始尝试以更高灵敏度的柔性“手臂”面貌去走入煮面、按摩、做咖啡等人类生活场景,加入移动底盘的机器人更是在新零售、医疗等非工业领域开拓出了更多可能性,机器人正不断为新的场景内核赋能。
同样典型的案例是此前跨界入局机器人的碧桂园,碧桂园的机器人一直饱受争议,在笔者看来,碧桂园的建筑机器人、餐饮机器人、农业机器人等,其实也只是对于机器人进行的再定义。这些集成了底盘、协作机械臂、视觉和各类传感器的全新形态机器人,可以说是碧桂园针对应用需求场景和功能而重构形成的非标集成品。
在以往,由于单一的机器人很难在建筑等某些特殊场景应用,集成商定制化开发的批量化能力和开发动力都明显不足,但碧桂园却通过构建全新的机器人认知,以全新的产品形态打破着人们对于机器人在固定场景下的固定印象,在形态上和人们想象中的机器人其实难以联系,但这些在某些特定需求场景下诞生的机器人,却为传统场景内带来了新改变。这种“机器人”产品化,往往需要考虑的是,能否在大量需求下,有批量化订单的价值和可能性。完成了场景开拓和订单消化的碧桂园,我们有什么理由去嘲笑?
对“机器人”概念的重新定义,核心还是能否将软硬件能力产品化。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只要是位于终端,且能够执行自主命令的行为载体,本质上都可以归属于泛机器人范畴。反之,由于这些“机器人”更多被强调功能性、场景性和入口性,或者具备更强大的服务属性,通过更简化的软件编程方式,在更广阔硬件边界下,这些“机器人”概念下的产品才能被赋予更丰富的内涵,也使得机器人真正在朝着走进人类日常的道路上一步步迈进。
▍打破与重构商业模式
对机器人的再定义,相应会重塑一个新的使用场景,更容易开拓出全新商业模式,也是对于固定服务模式边界的延展和补充。
在原先机器人的既定框架下,创新往往很难摆脱思维的局限,跨界融合却开拓了一条新的出路。
以家居行业机器人应用为例,此前阿里和百度等互联网企业的天猫精灵、小度等家用服务机器人,就是一个新的数字化入口,其实就变相推动和加速了家居loT的应用普及。与互联网公司造车对机器人行业带来的商业创新类似,在这些全新家居场景下,家居服务机器人充当了一个能够移动调度并产生服务和生产价值的载体,在家居的典型场景下,机器人成为了loT的中控设备,人能采取语言或者App交互,实现对家居用品的全面控制,这无疑是一种新思路。
与大多传统机器人的应用领域不同,由于在这类新的商业场景下,需要去用一种全新的、更具未来感的方式进行包装,或者深度优化功能,去尝试打破知识的诅咒。这就需要实现对于固有软硬件的升级,或者对更多行业应用配件的延展。这种需求变相加速了相关市场的发展,也诞生了例如三星球状家居服务机器人这种新的样式。定义跨界,延伸了人们对于固定定义的想象力。
因为无论足式、轮式或者异性装置,最根本都需要为场景服务,在这种理念下,所谓“机器人”大多是一个中心控制和执行装置,一个“软件”+“硬件”的集合体。人们想让它进入C端市场,这就需要具备更多自主执行和辨析能力,以及能在复杂的环境中具备强大的适应能力。
但这种场景嵌入式开发也导致新的问题随之出现。伴随家居服务机器人深入人们生活,企业开始发现,很多家庭难以借助机器人载体实现完全IoT的覆盖,原因在于整体化的建设框架缺乏。由于发展规划和实际设备发展速度的不对等,后发的机器人产品大都只是在既有家居设备上进行匹配和补充,可以理解为固定硬件迭代,但传统硬件的边界让企业徒呼奈何,也造成了更多的系统性负担,反而影响了IoT的整体升级速度。
针对这些问题,大多时候,厂商会在产品迭代上煞费苦心,例如在餐饮行业,餐饮机器人提供商基于餐饮等场景开拓出了一种机器换人后餐饮的新模式,提升机器人的通过能力和性能,提供更智能的人机交互全新解决方案,不可否认,这确实是符合当前硬件技术发展和场景能力的全新概念,也对固有餐饮模式实现了升级,但最终没有解决餐饮行业“服务”的根本痛点,也产生了更多人机交互的细节问题。
而如果构建一种全新的系统,则更容易在规则之外建立运行模式。例如完全无人的黑灯工厂,又例如在碧桂园的无人餐厅中,也跳过了机器换人的过渡,采取了完全自主的顶部送餐设计,这种设计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地面的送餐机器人,重新定义了无人化。在这种系统里,餐厅每一个设备都为整体决策和执行服务,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效率最大化。考虑固定载体和有人的复杂环境,反而成为发展数字化和无人化的约束。更彻底的迭代有时候反而是重新开始。
但太超前商业模式的建设,批量化复制总存在难题。在一个固定的、急需商业化的环境下,往往需要考虑更多因素,导致理想和现实的距离总还很遥远。正如换道超车的颠覆性创新,远不如弯道超车的非标集成改造来得快速,出成绩也就更慢。沈岗在离开碧桂园后,去到盈合机器人提出了一个AIR(AI+IOT+ROBOT)的概念,即将人工智能、物联网、机器人融合。
沈岗希望未来AIR将不只是应用在产业领域,也应用于城市网格化管理等综合领域,例如重新布局“机器人造机器人”工业4.0生产线,建设数字化、机器人化、智能化仓储科技项目。并同时打造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社会治理创新和工业4.0产业升级方案研发设计中心,从规划上能够有新的可能性。
这种概念的重塑,从选地、规划到建设的整体开始,或许比在既有框架下的补充,来得更具有效率,也更容易诞生商业独角兽。
▍结语
回到文初提到的汽车与机器人概念融合,笔者看来,这种跨界融合其实也不算坏事。
在全面数字化改造的当下,从机器人行业来看,在汽车这样一个全新的商业场景下,或许能够将“机器人”概念的发展延伸出新的内涵,带到新的阶段。从汽车行业发展角度来看,百度等互联网企业在人工智能技术方面,能和制造行业软硬件相关领域可以有更深的结合度,而从国家产业布局和长远发展来看,加入了百度这样强调技术和应用的大型公司,其实也是一种创新式的双赢。
未来人工智能最重要的商业载体会是机器人,随着智能等级的提升,芯片的算力会不断提升,所用的传感器会越来越多,每天处理的数据也越来越多,那时候的汽车是不是真的能够成为汽车人,谁也说不清了。
参考链接:
https://www.qctt.cn/news/940184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94986648816094441&wfr=spider&for=pc
END
更多精彩
*热点|坎德拉获3.75亿元B轮融资,加码服务机器人赋能多场景智慧生活
*核工业市场迎来新发展,硅步力推核辐射巡检机器人,维护核安全!
*柔性制造下,AI+软件为中国机器人行业带来弯道超车新机遇!
加入社群
欢迎加入【机器人大讲堂】读者讨论群,共同探讨机器人相关领域话题,共享前沿科技及产业动态。
教育机器人、医疗机器人、腿足机器人、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无人机、软体机器人等专业讨论群正在招募,关注机器人大讲堂公众号,发送“交流群”获取入群方式!
招募作者
机器人大讲堂正在招募【兼职内容创作者】,如果您对撰写机器人【科技类】或【产业类】文章感兴趣,可将简历和原创作品投至邮箱:LDjqrdjt@163.com
我们对职业、所在地等没有要求,欢迎朋友们的加入!
看累了吗?戳一下“在看”支持我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