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第一届雷达学报博士论坛第三轮通知(报告人简介)

雷达学报 雷达学报 2022-07-02
点击蓝色“雷达学报”关注

“第一届雷达学报博士论坛”拟于2021年10月23-24日、30-31日在“雷达学报直播平台”举行。经论坛学术委员会的严格评审,遴选出来自电子科技大学、北京理工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国防科技大学等24家学术机构的68篇具有较高学术水准和原创性的学术报告。

一、报告人名单

博士论坛报告人名单如下(以姓氏汉语拼音为序),其中青年博士28位、博士研究生40位,共计68位。

二、报告人简介

博士论坛68位报告人简介如下(以姓氏汉语拼音为序)。


安洪阳 (1993-)四川人,博士,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为双基合成孔径雷达成像。
陈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华山准聘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于2020年8月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雷达目标可靠内隐知识挖掘、小样本稳健统计建模、检测识别模板动态扩展等。在IEEE TCYB/TGRS/TAES、PR、INS、SP、ESWA等信号处理和模式识别领域知名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国际雷达会议文章2篇,授权专利2项,受邀担任Signal Processing期刊审稿人。

陈琳,2017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获电子工程学士学位。目前在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电子系攻读博士学位。其研究兴趣包括图像处理、无线通信、数值优化和机器学习。


陈少武,2019年毕业于深圳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目前在深圳大学多维信号处理实验室黄磊教授的指导下读取博士学位。研究兴趣包括矩阵与张量分解算法,深度神经网络压缩加速及其应用。

陈威(1993-),武汉大学和空军预警学院联合培养的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空时自适应处理,雷达信号处理和阵列信号处理等。
程远(1991-),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雷达成像与微波光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雷达信号处理,抗干扰波形设计,SAR抗干扰技术,发表学术论文6篇,SCI两篇。雷达声呐导航审稿人。

崔岸婧(1997–),女,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生。研究方向为信号与信息处理。


戴金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雷达信号处理国家重点实验室2020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组网雷达协同探测,资源分配。以第一/学生第一作者发表IEEE TRANSACTIONS ON SIGNAL PROCESSING、IEEE SYSTEMS JOURNAL中科院二区及以上SCI论文2篇,EI论文电子与信息学报1篇,国际会议论文3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项。
丁琳涛,现就读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研究方向是组网雷达资源管理及飞行器射频隐身技术。本次汇报题目是《机载雷达多目标跟踪路径与驻留时间联合优化》,目的是在满足给定机动性能限制和辐射资源限制的条件下,通过规划无人机的运动路径以及优化分配对各目标的驻留时间,最大化多目标跟踪精度,提升多目标跟踪性能。

樊涛(1997-),男,江西九江人。现为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雷达波形优化设计、机载雷达杂波抑制。 


冯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电子工程学院讲师,超高速电路设计与电磁兼容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成员。2021年毕业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获得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工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有电磁超材料理论与应用,阵列天线理论与设计,阵列信号处理以及轨道角动量在无线通信中的应用。 
冯为可(1992-),空军工程大学信息与导航学院博士后、防空反导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雷达信号处理。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陕西省高校科协青年人才托举计划项目等。在IEEE TAES、IEEE TGRS、IEEE TIM等期刊发表SCI论文3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项,出版专著2部。获陕西省科技工作者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IEEE地球科学与遥感协会日本分会青年研究员奖等。

傅佳美(1996-),本科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现就读于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直博四年级。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机视觉以及SAR目标检测和识别。


胡雪瑶,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创新中心从事博士后,2020年6月于北京理工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主要科研方向为毫米波雷达系统与信号处理等。作为负责人主持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重庆市博士后科研项目特别资助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重点项目;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8篇;授权或受理发明专利6项;担任汽车电子领域顶级期刊IEEE TVT、雷达领域著名期刊IET RSN的审稿人。 
黄川,男,四川人。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外辐射源雷达成像与运动目标检测技术

黄鹤,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电子系2018级直博生。导师为刘兴钊教授和黄鹏辉副教授。博士期间研究方向为多维度星载SAR成像技术,主要研究高分宽幅模式下SAR信号处理、捷变PRF发射模型下SAR信号处理、分布式卫星SAR成像处理技术等,博士期间作为项目主力参与三项科研项目,其中一项国家重点研发项目(XXX星载SAR XXX信号处理技术),一项创新特区项目(XXX小卫星XXX成像技术)。


黄钟泠,2020年9月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现就职于西北工业大学自动化学院。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入选2021年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合成孔径雷达图像理解、深度学习、可解释人工智能。近年来以第一作者在领域高水平期刊和国际会议上发表多篇论文,引用300余次,担任IEEE-TPAMI, TGRS, GRSL等多个国际期刊审稿人,IGARSS2021国际会议特邀分会联席Chair。
计一飞,江苏江阴人,国防科技大学电子科学学院博士、讲师,2019年获湖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先后主持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科技大学科研计划项目、重大基础研究论证项目等研究课题。研究方向为星载SAR电离层效应研究。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SCI检索15篇,以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在IEEE TGRS、IEEE TAES、Science China Information Science等国内外顶级期刊发表论文7篇,2篇入选ESI前10%,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项。担任IEEE TGRS、《中国科学•信息科学》等国内外权威期刊审稿人。

焦念刚,男,2016年6月毕业于山东大学获工学学士学位;2021年6月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2021年7月起任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空间信息处理与应用系统技术重点实验室助理研究员,主要针对光学/SAR遥感影像几何定位、大区域镶嵌拼接及三维重建等领域进行研究。共发表SCI论文7篇,会议论文3篇;曾荣获北京市海淀区“海英之星”奖学金、研究生国家奖学金、中国科学院大学唐立新奖学金等荣誉,同时于2019年入选中国科学院大学优秀博士生国际合作交流计划。



焦泽坤(1991–),男,博士,现任职于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合成孔径雷达三维成像,多维度合成孔径雷达。
康健,男,2015及2019年分别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及慕尼黑工业大学,并取得硕士及博士学位,2019至2020年在柏林工业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目前担任苏州大学电子信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长期从事智能遥感图像处理方向。研究成果获得2018年欧洲SAR会议最佳学生论文,2020年国际地球科学与遥感大会最佳学生论文提名,以第一及通讯作者身份在领域内顶级期刊发表文章10余篇,担任雷达学报、IEEE JSTARS、Remote Sensing等国内外重要期刊的客座编辑。

康玉卓,2019年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取得学士学位,目前正在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攻读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合成孔径雷达(SAR)图像中目标检测和识别。


冷祥光(1991-),工学博士,国防科技大学电子科学学院CEMEE国家重点实验室讲师,获中国电子教育学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国防科技大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雷达学报》客座编辑、IEEE TGRS、IEEE GRSL、IEEE TIP等期刊审稿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多项,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SCI论文10余篇,获授权或受理国家发明专利9项。目前主要从事SAR智能解译、海洋目标监视和机器学习等方面研究。
刘恺忻,2017年在哈尔滨工程大学取得学士学位,现在哈尔滨工程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阵列信号处理,目标方位估计。曾于Applied Acoustic期刊发表SCI一篇,于ICITEE2018会议发表EI一篇,发表专利两篇,曾多次获得校奖学金一二等奖。

黎明,2016年获得学士学位;2016年至今,电子科技大学自动化工程学院在读博士生,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电子计算机与工程系访问学者。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学术论文6篇,其中多篇发表在IEEE TGRS、IEEE AWPL等国际权威期刊。研究领域包括随机粗糙表面的主动微波散射机制研究、电磁波模型的数值模拟、多层电介质的散射计算、基于透射和反射方法的介电常数测量。





李凌豪 男,1995年生,河南省济源市人。北京理工大学信息与电子学院2017级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无人平台合成孔径雷达成像、三维成像、参数估计与运动补偿算法等。相关成果已发表SCI顶级期刊论文2篇,申请发明专利2项,进行国际会议分会口头报告2次。所提方法已分别成功应用于某慢速无人机载P波段UWB SAR系统和慢速无人车载LA-MIMO SAR系统。
李沛安(1992-),女,天津人,博士。本科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于北京交通大学,现就读于北京理工大学集成电路与电子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太赫兹信道、无线物理层安全。

李卫东,男,博士,现于北京理工大学前沿技术研究院做博士后。2015年于北京理工大学获得通信工程学士学位,2021年于北京理工大学获得信息与通信工程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昆虫雷达极化信号处理。博士期间共发表论文9篇,其中4篇发表于IEEE TGRS、IEEE GRSL等高水平SCI期刊;获得2020年中国电子学会“电子信息领域优秀科技论文”、2次学术会议优秀论文奖、2021年北京理工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等荣誉;博士就读期间多次获得国家奖学金、高水平博士学位论文育苗基金、国睿奖学金等奖项和荣誉。


李毅,2017年毕业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获得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士学位。2017至今,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攻读信号与信息处理专业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合成孔径雷达(SAR)自动目标识别、深度学习和模式识别。
李宇涵,2020年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目前于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攻读博士学位,目前研究方向为信号处理、压缩感知、优化。已发表一作IEEETSP一篇,IEEE RadarConf会议论文一篇。

刘天金,男,出生于1996年8月,山东寿光人,汉族。2019年6月毕业于大连海事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获工学学士学位,同年保送至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信号与信息处理专业直接攻读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目标电磁散射特性计算与分析、雷达成像与目标识别等。



刘颖冰,2014-2021年,获北京化工大学学士,硕士学位,2021年至今,北京化工大学博士在读。研究方向为遥感图像解译,高性能计算。研究兴趣包括图像目标检测与识别,轻量化神经网络,并行计算。
刘竹天,男,四川成都人,博士研究生,就读于电子科技大学。主要研究方向为合成孔径雷达杂波抑制与动目标检测。

马飞,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09年—2016年,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获得学士、硕士学位;2020年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信号与信息处理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2017年赴加拿大麦吉尔大学(MCGill)从事图像处理、机器学习方面的访学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工智能与合成孔径雷达(SAR)信号处理、SAR图像解译交叉融合。


倪嘉成(1990-),陕西西安人,空军工程大学信息与导航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SAR成像与雷达信号智能处理。
倪军(1992-),北京化工大学控制科学与技术专业博士生,加泰罗尼亚理工大学(西班牙)联合培养博士生。研究方向包括SAR/ PolSAR特征提取及分类、时序SAR数据处理、高性计算。已发表SCI期刊论文7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2项,翻译书籍1本,参与或主持全国学术竞赛6项,开发专用软件3套。

权豆,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工智能学院2015级直博生。2019年-2020年CSC资助前往法国-格勒诺尔-国家信息与自动化研究所交流学习。主要研究方向为深度学习,度量学习,图像匹配,图像检索,目标检测等。多篇研究成果发表于SCI一区期刊,CCFA类会议。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十三五预研项目,以第一发明人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项。




商明样,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八室助理研究员。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八室。研究方向为星载高分辨率SAR精细成像处理和星载HRWS多通道SAR误差估计与成像处理。参与GF-3、GF-10、GF-12、CRS-33 等4型6颗遥感卫星地面处理系统建设,覆盖多模式、多通道、多极化等先进体制SAR技术。发表学术论文15篇,一作7篇(3篇SCI),10篇SCI。
邵帅(1993-),陕西西安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讲师,硕士生导师。2020年12月获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信号与信息处理专业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雷达信号处理、雷达成像、目标识别等领域。在国内外权威期刊上发表论文1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在IEEE TGRS等期刊上发表论文8篇。先后主持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科研项目,相关成果申请或授权国家发明专利多项。




申文杰,北方工业大学讲师,CIE雷达分会会员。2020年于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获得博士学位。主要从事合成孔径雷达运动目标检测、测速、成像研究。重点开展针对以圆周SAR和多角度SAR为对象动目标检测、测速方法研究,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多项国家级项目。博士期间发表一作期刊论文三篇,其中SCI论文两篇。多次参加国际高水平会议。

舒高峰,2015年至2021年在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攻读并获得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新体制雷达理论与方法研究。2019年经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前往意大利罗马第一大学联合培养,进行轨道角动量波束在探地雷达中的应用研究。2021年至今工作于河南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主要研究兴趣为合成孔径雷达成像、涡旋电磁波应用、天线理论与设计等。
苏宁远(1995-),海军航空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博士在读。已发表论文10篇,其中SCI论文1篇,EI论文4篇,申请专利5项,获雷达学报2018年度高被引论文、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学术论文F5000、现代雷达优秀论文二等奖,在2020年全国雷达年会、2018年ICCSIP会议做口头报告,参与科研项目4项。

孙稚超,电子科技大学获博士,美国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访问学者,于2018-2019年在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从事5G算法研究。目前在电子科技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合成孔径雷达信号处理、双/多基星载合成孔径雷达系统设计、成像算法、进化计算与智能遥感等。
唐嘉昕(1994-),重庆人,博士研究生在读。2017年在北京化工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获得学士学位并继续攻读硕士学位,2019年开始继续在北京化工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攻读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SAR图像处理,SAR目标识别,深度学习。
唐琴(1995-),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2018级博士生,信号与信息处理专业,研究兴趣包括数据融合、目标认知和机器学习。

王朝辉(1994–),河南浚县人,空军工程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在读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新型电磁超表面与电磁调控。

王罗胜斌(1992-),江西吉安人,国防科技大学电子科学学院讲师,在IEEE Transaction on Signal Processing、IEEE Sensors Journal等高水平期刊和会议上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10余篇,研究方向包括:雷达信号处理、阵列信号处理、多目标检测与分辨等。

王谋(1996-),四川巴中人,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工程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雷达信号处理,压缩感知,机器学习等。

卫扬铠(1995-),湖北黄石人,2016年直博进入北京理工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攻读博士学位,导师是曾涛研究员,现为北京理工大学雷达技术研究所博士后,研究方向为合成孔径雷达成像与信息处理。相关成果已发表/录用SCI论文3篇,包括2篇SCI顶刊,1篇SCI重要期刊,发表EI/中文核心论文共计10篇,受理专利6项。
魏飞鸣(1983-),上海无线电设备研究所(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博士在读。主要从事目标与环境特性电磁散射建模、测量,目标识别等研究。曾参与多颗高分卫星应用论证。曾参与多个国家省部级重点基础研究项目,对新体制目标探测识别技术及目标特性研究和测试方法有一定研究。先后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次,三等奖1次,发表文章20余篇,申请专利10余项。


吴科江,(1990-),湖南张家界人,白族。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信号与信息处理专业博士在读。目前研究方向包括雷达目标稀疏表征、高分辨率雷达成像和SAR图像目标检测等。

项厚宏,(1994-),博士,合肥工业大学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包括阵列信号处理,参数估计,米波雷达低仰角测高,目标分类与识别等,已在国际国内知名期刊发表SCI、EI论文十余篇。
徐志明,山东潍坊人,国防科技大学博士在读。博士研究课题为双基地雷达空间目标电磁散射机理解译与特征提取,开展了RCS统计建模,散射中心电磁散射机理诊断与微动建模,双基地极化参数提取相关工作。已发表SCI论文5篇,中文EI期刊3篇,授权/受理国家发明专利3项。2020年获得国防科技大学奖学金。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面上、青年等多项研究项目。

郇明赛,(1996-),西北工业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2019级博士研究生,导师梁军利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雷达信号处理、阵列信号处理、机器学习及其在毫米波雷达智能感知中的应用,发表SCI二区论文一篇,授权发明专利一项,在陕西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深圳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华为合作研发项目担任第一完成人, “脉眸科技”团队创始人。
严天虚(1994-),安徽桐城人,2015本科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现为上海交通大学直博生,导师为李东瀛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雷达目标的散射特性建模研究。

杨会章(1991-),江苏淮安人,博士,毕业于南京理工大学,目前为清华大学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雷达信号与图像处理,研究兴趣包括稀疏信号处理、合成孔径雷达成像与干涉技术、合成孔径雷达图像处理、雷达目标检测识别等。
杨婧(1995–),女,2017年于电子科技大学获得电子信息工程学士学位;2017年至今于电子科技大学就读信号与信息处理专业博士研究生;2019年10月至2020年9月于那不勒斯费德里克二世大学联培。研究方向包括:雷达波形设计与处理、最优化理论算法,以及阵列信号处理等。

杨阳,天津大学自动化学院通信系讲师。于2019年获得天津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专业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为雷达目标识别,基于微多普勒的雷达人体目标探测,深度学习等。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通讯作者论文1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政府间项目子任务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际重大合作项目1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获得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3次。

杨子渊(1997-),男,湖北人,海军工程大学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雷达极化信息处理、合成孔径雷达运动目标检测、新体制雷达等。
占木杨,上海交通大学2018级信息与通信工程博士生,研究课题为非合作目标探测关键技术研究, 包括天基预警雷达系统设计(多通道杂波抑制、系统设计);机动目标检测(弱小目标长时间积累检测);ISAR精细成像(运动补偿,高分辨成像及方位定标);SAR干扰抑制(低波段射频干扰抑制)。

张东恒,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后。于2017、2021年在电子科技大学取得工学学士、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智能感知技术。攻读学位期间主要从事基于无线信号的人体感知技术研究,在信号校正与提取、干扰分辨与抑制、跨模态监督与融合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 获校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省优秀毕业生、国家奖学金等奖励。
张福强,上海交通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博士在读,导师郁文贤教授,研究方向包括雷达信号处理,目标参数估计,雷达通信一体化等,发表高水平期刊会议多篇。

张琳彬,博士在读,2018年7月取得国防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士学位。目前正在国防科技大学电子科学学院空天遥感图像智能处理实验室硕博连读。研究兴趣包括遥感目标检测、小样本和少量样本SAR车辆目标识别。
张娜,副研究员,2015年、2018年和2021年分别获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工学学士、东南大学工学硕士和南京大学工学博士学位,现为南京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特任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工电磁材料及其新型电磁器件。

张天意,(1994-),河北衡水人,2016年获北京理工信息工程专业学士学位,2021年获北京理工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博士学位,现为北京理工大学雷达技术研究所博士后研究人员,研究方向为合成孔径雷达/逆合成孔径雷达成像与信息处理。发表SCI检索论文6篇,EI检索论文10篇,承担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3批特别资助(站前)项目1项。
张营(1994-),河北唐山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视频合成孔径雷达、机器学习、微型SAR、成像算法、机器视觉、遥感视频分析等。以同时第一作者与通讯作者在IEEE AES Magazine、IEEE TAES、IEEE TVT、IEEE TIM、IEEE Sensor Journal、IGARSS等国际期刊或会议发表多篇SCI/EI论文

赵思源,空军工程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分别于2017年和2019年于空军工程大学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在国内外期刊及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8篇,参与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五项,现研究方向为SAR智能成像、目标检测与识别。

赵文静,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博士后。2020获得大连理工大学,通信与信息系统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雷达目标探测技术,包括:非高斯杂波环境中的雷达目标检测、统计信号处理、低小慢目标探测等;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作为主研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面上项目及国际合作项目6项。


更多学报通知请点击阅读原文
↓↓↓

相关阅读

学术报告|多角度星载SAR图像处理方法研究与思考

未来星载SAR技术发展趋势

多方位角观测星载SAR技术综述
高分辨率星载SAR成像与图像质量提升方法综述

基于成像坐标系优化的中轨星载SAR成像方法

星载InSAR技术在地质灾害监测领域的应用

一种基于二维信号稀疏重构的互质采样星载SAR成像处理方法

联合多方位角调频率估计的星载SAR三维成像方法

多方位角多基线星载SAR 3维成像方法研究


编辑:周艺 黎明
审核:于青 贾守新
声明
欢迎转发本号原创内容,转载和摘编需经本号授权并标注原作者和信息来源为《雷达学报》。

本号发布信息旨在传播交流,其内容由作者负责,不代表本号观点。如涉及文字、图片、版权等问题,请在20日内与本号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雷达学报》拥有最终解释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