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院士回母校——线上讲堂,重温经典”第八期上线啦!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送的是清洁生产专家、同济大学校友、中国工程院院士段宁,2016年12月2日参加同济大学“院士回母校”活动的精彩片段。




铸魂育人,

提升民族竞争力



段宁


清洁生产专家


1975年毕业于同济大学给排水及暖通工程系


现任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重金属清洁生产工程技术中心主任


曾任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环境保护部清洁生产中心主任,中国生态经济学会工业生态经济与技术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工业节能与清洁生产协会副会长


201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


“想读书”是一种情结,也是动力




 

主持人:

段宁院士是1972年进入同济大学水暖系。1972年的时候水暖系刚刚合并成立,您是一开始就对这个专业很有热情才报考这个专业吗?


段宁:

不是。说实在的,我那个时候从来没有听说过水暖系,下农村插队,后来当了工人,当学徒工还没出师呢,忽然有一天通知说有人从同济大学到咱们公司来选几个人读大学。公司内部可能也走了一个领导评估的程序,就把我选中了。没有任何选择的余地,让你到同济就到同济,很不错了;让你到给排水就到给排水,也很不错了。我当时不知道什么是给排水,来了后,老师讲给水是什么、排水是什么,才知道的。



主持人:

所以您是在非常被动的状态下进入同济大学开始学习给排水专业的?据我了解,您其实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是一个“大学霸”。如果说我们现在是被动的选择了专业非常茫然的话,可能做不到像您这样的成就。您当时学习有什么经验可以跟我们分享的吗?


段宁:

没有什么经验分享。当时是这样的,我也算不上“大学霸”,成绩可能在班里是比较好。为什么比较好呢?我觉得有几个原因:第一,我们那个时候的同学大多是工农兵学员,班上基础最好的就读过老高二,我是老高一的。我们班上还有好多初中的,最小的还有小学五年级的,他们基础比较差,所以我就占了优势。第二,我还是很有动力。为什么会有动力呢?我觉得读书太不容易了,我到农村插队,在很艰苦的地方劳动两年。因为我读的中学成都四中是全国重点中学,四中解放前是国民党的重点中学,解放后是共产党的重点中学。学校的学风是非常注重读书的,都有非常深厚的“想读书”的心情。可是文化大革命读不了书了,到农村劳动,后来又到工厂当学徒工,所以老想读书,这个情结还是存在的。后来终于有了这么一个机会,我觉得当时读书确实是有很大的动力,是自己想去读,不是别人让我读。我们那时候的书都是老师自己编的,编的教材很简单,所以我就每天跑图书馆。我们的图书馆还是有很多书的,像高等数学都是过去老大学生的教材上下册,我就每天晚上做习题,化学也是,所以我觉得动力很大,就是这样的。


2


    提升民族的科技竞争力,

要在基础领域有所突破



 

主持人:

段宁院士是中国清洁生产的奠基人,我们想听一听您对可持续发展这个概念有什么样的理解?



段宁:

我觉得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要,它不是空洞的口号或者非常宏观、非常长远的理念,不完全是这么回事。我觉得它也涉及当代很多眼前的问题。实际上就是涉及我们国家的竞争力、民族的竞争力。因为现在资源消耗越来越快、越来越多,以石化燃料为代表的资源,它形成的速度远远低于人类使用的速度。采用更少的能源,使用过程中污染更少的技术,应该说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走到了我们前面,我们相对落后了。当然,这也有很多的原因,他们基础比较好,有很多年的积累。



但是随着资源越来越耗竭,随着人们对更好的环境的需求,资源消耗量小、污染少的产品和技术,必然会成为国际竞争的一个热点。现在我们也看出来这个趋势,所以可持续发展不完全是一个很宏观、很长远的战略问题,也跟我们中国的竞争力很有关系。


我觉得可持续发展涉及方方面面,我个人的看法就是:除了政策、制度、策略、管理方面外,第二重要的就是科技的问题。如果我们的科技进一步发展,我们把核心的技术拿下来了,那么,我们就可以生产出成本更低的东西、更好的产品,我们不断节流、不断开源,制造新的能源,比如太阳能、风能。当然这个有些核心技术问题,比如:新能源汽车,美国的锂电池技术还是遥遥领先的,我们还没赶上,我们还是有一些核心技术没有掌握。所以我觉得关键总结起来就是:必须要发展高科技,高科技里面必须要发展核心的技术;要拿下核心的技术,必须要通过对基础科学的研究。没有基础科学的研究和突破,核心技术是没法突破的。谈到“基础研究的突破”,我觉得大学承担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如果我们培养的学生能够在工程技术方面,尤其是在基础领域方面能够突破,能够开发出颠覆性的技术,我想我们在可持续的发展中,会在国际竞争中获胜。



3


认真听课,学会讨论,互相启发




 

主持人:

还有一个问题是来自于一位老师的,他讲到现在的授课方法日新月异,老师常常觉得非常困惑,不知道应该用什么样的方式教学,尤其作为大学老师往往要在科研和教学之间平衡。关于这一点,不知道段宁院士有没有什么意见?我们看到上面一张照片,是您给同学授课的照片。


段宁:

是的,现在科学发展很快,教学手段的发展也很快,可能出现一些新问题,好像我听说有些学生上课还在玩手机。总的来说,我觉得从老师方面来看,可能对教学方法也需要有针对性地改进。现在学生信息非常灵通,自学方法非常多,而且现在学生个人的求知欲还是很强的,所以老师可能需要改进。



我在美国读书的时候就注意到老师讲课很有讲究的,他讲课的时候讲得非常快,可能一堂课的内容讲了我在中国读书时好几堂课的内容,很快就讲完了,他可能不是上课就讲一本书,他可能这门课以一本书为主,还要讲很多其他书的内容,不时地给你推荐一本书,所以讲得很快。但是我也注意到,他在核心问题上讲得非常慢。在核心问题上,他知道这个地方学生们自学是比较困难的,他很有经验,就会讲得很慢。我觉得还有一个地方也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他们喜欢组织学生讨论,我开始也很不理解,后来发现很有用处。特别是在我回国走上工作岗位后,我发现讨论是很重要的,在讨论中,学生会互相启发,会加深理解。


但是我觉得学生也要注意,学生上课玩手机,首先是对老师不尊重,我觉得这样是很不好的,不能这样做人,老师辛辛苦苦讲课,你在下面看手机是不行的。第二,你也许因此而错过很多机会。可能老师今天讲了10个问题,有7个是比较简单的,有的学生就听不耐烦了,就去看手机了,实际上还有3个问题是他自学比较困难的。但是他一看手机,老师讲过了,他也没有听见,所以他错过了很多,所以我觉得学生也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4


实验室科研工作应以解决

工程实际问题为最主要目标




 

学生:

我们作为研究生,特别是环境学科的研究生,可能把更多的时间、精力放在了实验室的研究当中,但是往往实验室里的科研成果在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时,或者投入实际的应用当中会经历非常长的过程。请问段宁院士对这个怎么看?


段宁:

关于实验室的科研工作和工程现场实际的设备调试、安装、开发等等,这个问题我觉得确实很重要。我也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我的想法是“应该以解决工程实际问题为最主要目标,实验室工作要与工程实际很紧密地结合。我在北京也带了很多博士生,我也经常跟我的博士生有不同的意见,可以说“我经常批评他们”。为什么呢?他们很急于发表SCI论文,发表论文的捷径就是在实验室做实验。我说,我们的实验室装置必须建得跟生产实际一模一样的装置,当然不能像工厂那么大。我说,我们至少建一个、两个四米长跟真实电厂一模一样的,而不是去建那么小的比一瓶矿泉水大不了多少的。他们习惯做这种实验,我坚决不同意。当然,我也跟他们讲,用真实的生产规模装置做实验,丝毫不影响你发表论文的速度。我说:你如果投稿,你用的生产实际的数据,你的实验装置大,也有照片,更容易发表。另一个方面,在某些场合如果从理论上证明小实验跟大装置的结果没有很大差别的话,那还是可以。但总的说来,我觉得现在总的趋势,实验室规模还是偏小,目前这个问题还是很严重的。



段院士寄语青年大学生

年轻的学生要爱国、民主,有远大的责任理想,要对社会有责任感。我读书不是为了前途,我是要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如果一个学生他的思想理念搞好了,我想对于他今后读书也好、工作也好,是有很大帮助的。


以上就是今天的内容啦~下期更精彩,敬请期待哦!



网站

微博

微信

喜马

拉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