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国:“双循环”新格局下的酒业问题与办法
在当下这样一个关键拐点上,酒业必须有更深层次的产业经济思考。
文 | 王新国
*作者系中国酒类流通协会会长
9月11日,中国酒类流通协会主办的“2020酒类领军企业莫干山论坛”举行。以“携手、协同、于变局中开新局”为主题,这场论坛集合了中国酒业的核心力量。
在此次论坛上,中国酒类流通协会会长王新国就“双循环”新格局下,如何扩大酒类市场需求、提升酒类行业价值等两大问题提出,要保持积极心态,主动调整应对;升级厂商关系,优化酒业链条以及应用现代工具,革新产业生态等三个解决办法。
以下为演讲全文。
“2020酒类领军企业莫干山论坛”集合了中国酒业核心力量,其中既有白酒、啤酒、葡萄酒、黄酒等各酒种的龙头企业负责人,也有来自流通行业的一线大商代表。在这样一个时间,这样一个地点举行此次会议,是非常有必要的。
在时间上,2020年是个特殊时刻,酒业与很多行业一样,都经历了严峻的考验与挑战。从前期情况看,一些龙头酒企应对得力,业绩稳健增长,一些酒企情况比较困难,业绩下滑明显。行业下一步究竟怎么走,作为领军企业有必要互相沟通、寻求共识。
在地点上,选择莫干山这个会议举办地,是因为历史的呼应。1984年,召开了著名的莫干山会议,这是一个研究探讨深层次经济问题的会议,对之后中国社会和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今天酒行业的问题,同样要以经济的思维与眼光对待。
在酒企们差异、分化的表现背后,整个酒类行业如何适应接下来的中长期经济形势,在“内循环”格局下如何调整、作为,如何开拓产业持续提升、发展的战略路径,这些问题,酒业还未找到明确答案。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
在当下这样一个关键拐点上,酒业必须有更深层次的产业经济思考。
日前,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高层在会上强调,要“奋力”把失去的时间抢回来,要积极构建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中的长期协调机制,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保护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
这一系列指示,对酒业具有极为重要的导向意义,沿着这个方向,能够更清楚地看到酒业目前问题,并找到解决思路。
❶
问题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基础性的问题是:酒类市场需求如何扩大?
从过去几年的产业数据看,白酒、啤酒、葡萄酒、黄酒等各个酒种,在产能上都进入微增或减少阶段,国内市场的酒类消费量已经到达一个临界值,酒业经济的增长,主要来自结构性升级。
包括近期出现的一些社会性舆论事件,再次在年轻人与酒类消费之间,特别是与传统酒种、传统酒类消费文化之间,形成了“对立”情绪,这也是影响酒类需求增长的一个瓶颈。
多年来,压住酒类消费的这个“盖子”,究竟能不能掀开?
不妨从近邻日本身上借鉴一下经验。
1981年,日本人均GDP突破一万美元,中国是在2019年达到这一数字。在上世纪80年代,经过经济腾飞发展的日本,与美国摩擦频繁,日本开始实施经济转型,由出口主导型经济,向内需主导型经济转变。
可以说,今天的中国市场,与当时日本的情况,有很多相似性。
日本轰轰烈烈地启动“内循环”经济之后,很快迎来了全面的消费升级,个人消费在GDP中的占比越来越高,一直攀升到60%以上。
日本当年消费升级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大量本土品牌涌现,在与国际大品牌的较量中胜出,进而成长为家喻户晓的知名品牌。
第二个特征是,国内市场的提升,导致自主消费越来越明显,消费单位从家庭逐渐变为个体,便利店、自动售卖机等终端形式便是崛起于当时。
第三个特征,是人们对商品价值与价格的判断力更强,“更好、更便宜”成为重要购买标准;
另外,商品的情感附加值越来越高,很多日本品牌正是从这个阶段起,具备了极强的精神性,成为消费者的一种情绪表达。
这对当下的中国酒类生产、流通行业,都具有启发意义。面对“内循环”的巨大市场,酒业应当积极把握机会,寻找新的消费特征和需求特征,从而打破天花板,扩大酒类消费需求。
❷
第二个问题,或者说是深层问题,就是在新的经济环境下,如何提升酒类行业价值。
中国酒类市场的整体容量超过万亿,涵盖一、二、三产业,丰富多彩的酒品牌、酒文化,更与人们生活紧密相连、息息相关。
这样一个具有物质、精神双重优势属性的行业,能否借助经济转型的“风力”,进一步提升自身价值和影响地位?这对于酒业今后走势的影响至关重要。
提升价值的主动权,掌握在酒业自己手中。
在“国内市场为主体”的消费格局下,中国文化必将焕发巨大的市场活力。作为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与载体,酒业理应肩负起国产品牌复兴崛起重任,要提高民族文化在消费者心中的分量和地方,要把酒的商品价值、消费价值,有效提升文化价值、时代价值。
酒业还应当积极发挥带动作用,带动旅游、餐饮、文化、康养等关联消费领域,去保护、激发更多的市场消费活力,为“内循环”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酒业健康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是树立传播良好的公众形象。这个形象不是凭空而来的,不是靠说出来的,而是基于酒业为社会、为时代创造了实实在在的重要价值。在“双循环”新格局下,酒业有能力,也有责任提升行业价值,从而实现更好的发展。
❸
针对上述两个问题,酒业如何应对,正是本次莫干山论坛的核心内容,希望通过骨干酒企、酒商的交流,为行业找到答案,在此,先说一些我的思考。
一是保持积极心态,主动调整应对。
无论作为酒企还是酒商,在过去大半年,甚至于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都会感受到市场变化、经济转型所带来的艰难。酒不好卖,日子难熬,怎么办,一个基础前提,是要保持积极心态,主动调整应对。
从经济层面看,“双循环”“内循环”的重要一点,就是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提升居民消费。国家通过减税降费,保证可支配收入的上升;通过减租减息等稳健的货币政策,保障中小企业生命力,保证就业,这些举措的效应都将逐渐显现,表现为人们消费意愿、消费能力的提升。
基于这种判断,酒业所要做的,就是为满足人们更高层次的消费需求,去做好必要准备。
二是升级厂商关系,优化酒业链条。
今天来到莫干山论坛的领军酒企、酒商,彼此之间已有很多合作关系,这种厂商关系应该还有较大的升级空间。
“循环”的效率与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产业链、价值链的完整构建,中国能够实现“双循环”经济格局,正是因为在贸易、资本、人员、数据、技术等各方面,已深度融入到全球链条当中。而在保乐力加、帝亚吉欧、南方酒业等国际酒业巨头身上,同样能够看到这种产销链条优化组合的典型表现。
相比较来看,中国酒业现有的厂商关系链条如能进一步升级,除了在市场经营中更具效率优势,也将带来文化推广、产业跨界等多方面的巨大价值优势。在新的经济环境中,这是值得酒业下大力气去探索实践的一条未来途径。
三是应用现代工具,革新产业生态。
“双循环”启动后,发展都市圈、城市群,加快提高城镇化建设水平,都将是必然趋势,包括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城市群,成渝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带等五大城市群,将是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重点。
在城市化水平越来越高的环境中,酒业必须掌握应用现代工具,实施信息化、数据化、社群化的市场经营方式,建造更具科技含量、更具人文精神的产业新生态。在这个生态圈层中,酒业才能与消费者“共情”,深度维护、经营目标消费人群,才能不断扩大需求和创造行业价值。
这些问题与办法,都建立在对市场、行业的整体分析上,至于更具体的实际情况和实现办法,还有赖于以龙头厂商企业为代表的广大酒业同仁,去探寻开拓,相信随着国家经济的转型升级,以及对“双循环”新格局的主动适应和积极作为,酒业发展前途将更加广阔美好。
“双循环”格局下,酒业往何处去,领军企业又该如作为,你怎么看?文末留言等你分享!
禁止未经授权的转载或改编,否则依法追责。
欢迎爆料,独家线索,核实采用,将支付1000元。爆料:15688579119(手机同微信)
注:本文由「云酒头条」原创,欢迎留言、分享,禁止未经授权的转载或改编,否则依法追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