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叶季活动现场 | 咏红叶之秋,享诗性校园(含获奖名单)
爱美,爱校园,爱大自然
11月3日下午,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伫立着诗人徐志摩铜像的庭院里,洋溢着诗情画意,时而还传出悠扬的歌声和乐声。天津大学校园内外的摄影与诗歌爱好者相聚在这里,参加“我境·2019红叶季”活动,一起欣赏佳作、朗诵诗歌、捡拾红叶、拍摄秋景,伴随着音乐,享受诗意的大自然,享受美好的校园生活。“我境·2019红叶季摄影诗歌征集活动”评选出的5个最佳摄影奖和5个最佳诗歌奖,也现场揭晓。
用一场聚会,为红叶季送别
天津大学春有海棠,秋有红叶。每年秋天,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那面1300多平米的红叶墙,仿佛凌空升起的一片红色的海洋,被网友评为全国“十大校园美景”之一。建院十周年,学院又竖起一尊“老校友”诗人徐志摩的铜像,把“诗魂”带进校园中。红叶诗魂,天人合一,充满人文精神的校园美景,吸引了广大师生和社会公众驻足欣赏。
今秋,冯研院以红叶作为名片,发起“我境·2019红叶季摄影诗歌征集活动”,邀请人们来捡拾红叶、拍照赋诗,上百首诗歌、数百帧照片涌入投稿邮箱。投稿者不仅有天津大学各个院系的师生,还有天南海北、各行各业的摄影、诗歌爱好者。他们的作品,从不同角度把学院的美挖掘出来,留住了校园的红叶之秋。
我境·2019红叶季摄影诗歌作品征集
优秀作品选
此次征集活动的评奖分为摄影组和诗歌组,全程匿名评选。摄影组的评奖,由冯研院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研究中心客座教授、摄影家王晓岩,冯研院中国木版年画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坤,以及冯研院青年摄影师吉德,共同担任初评评委,诗歌组由冯研院文学研究室承担初评工作。两个组别都请冯骥才先生亲自担任终评评委。最终,评选出5帧照片获得最佳摄影奖,5首诗歌获得最佳诗歌奖。
11月3日下午的活动,现场揭晓了获奖者和他们的作品。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院长冯骥才先生,携手天津大学党委副书记雷鸣、校团委书记管虹、校图书馆副馆长孟少卿等校领导,以及冯研院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研究中心客座教授摄影家王晓岩、冯研院中国木版年画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坤等初评评委老师,共同为获奖者颁奖。
颁奖现场
最佳摄影奖得主
最佳诗歌奖得主
— 最佳摄影奖 —
《秋声赋》
甄永清
(天津市民朋友)
《喜相逢》
冯平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老师)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鱼戏彩叶间》
侯鑫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老师)
《红叶锦鲤》
韩群
(天津大学精仪学院老师 )
《秋》
徐晨蕾
(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美术学硕士生)
— 最佳诗歌奖 —
《红叶漫思》
牛妍桢
(天津大学电气自动化与信息工程学院大一学生)
古时赏丹枫,千里为此行。
今我拾红叶,将之赠与卿。
朱碧相交杂,层层皆掩映。
红叶纷扬落,侧首为尔听。
簌簌秋日声,已覆满道庭。
犹见虬劲枝,攀缘令人敬。
秋夜思远客,突见天光明。
明年春日来,茂叶复又青。
《对叶》
冯子懿
(华中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大一学生)
我们彼此凝望着
相隔青阶数片
以及空濛的雨帘
你炽热的颜色
将我手中的油纸伞渐渐洇染
梦回中唐的重楼
你是一枚题了诗的夙愿
我是赋诗的人
轻数捱不明的更漏
道不尽的忧愁
你曾踏一抹寒霜
飘落在离人肩膀
也曾披一方晨曦
不羡天边云
陌上花
我将翻涌的思绪酿入时间之瓶
千百年后
轻轻打开
深深浅浅的红落了满地
仿佛仍在守候故人的归来
我并非故人
只是一个游子匆匆经过你身畔
然而我
却祈冀我的狂歌与浩叹
将此刻的情思永延
《秋天的梦》
李梦笛
(天津大学教育学大一学生)
我是一尾鱼,
游弋在波心。
当第一片红叶落下的时候,
水波微微荡漾,
可我还是听见了,
这秋天轻轻扣门的声音。
《次韵潘九冯研院红叶诗》
高玉寒
(天津大学毕业生)
枫林寥落露为期,红叶云山树隐席。
晴日须随淮水去,不将征事问池鱼。
注:(中华新韵 十二齐)此诗用友人韵。初入冯研院,红叶未全红。来年红叶时,我是否已远去淮水,至于征途如何,也不能问向池中鲤鱼。我不知,鱼也不知,知今年红叶相伴,足矣!
《题天大“冯研院”红叶季》
范路亮
(南开大学退休教师)
垣曼青藤春夏翠,又逢秋染紫翩跹。
一墙画板皴油彩,百叶繁枝舞杜鹃。
绿水畅游红锦鲤,小窗镶嵌碧云天。
文研艺苑幽如许,此境芳菲翰墨宣。
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院长
冯骥才
我们学院建立之初有个理念,就是把大自然请进校园。大自然的本质是自然的,自由的,随性的。这些红叶随意生长,我们不去管它,于是这里才充满了画意和诗意,才引来那么多人的寻找。这时我们发现一个文化主题出现了,就是:爱美,爱校园,爱大自然。
我们爱美,不仅爱视觉美、景观的美,还爱情感的美、情操的美、精神的美、品德的美、艺术的美;我们爱校园,天津大学是中国现代第一所大学,是中国现代文明的起点之一,我们应该为之骄傲;我们还为老校友徐志摩感到骄傲。
诗人只要来过,就一定会把诗的种子留在这里,等着我们去挖掘。他轻轻地走了,正如他轻轻地来,他挥了挥手,并没有带走我们满园的色彩。我们需要把自己心里的诗兴,和一百年前的师兄的诗兴衔接起来。这样我们就想到要搞一个红叶季。
韩启德院士有一句话讲得非常好,他说:人文是科学发展的方向盘和刹车器。如果没有好的人文、哲学、思想,没有好的价值观、判断力,没有丰富的心灵、博大的襟怀,没有对未来的展望和对社会的责任,科学就会迷失方向,人类也会迷失方向。所以我们需要人文。科学可以改变我们的生活,但人文跟艺术,可以滋润我们的心灵。
从今天开始,天津大学就有了两个节日,一个是春天的海棠花节,一个就是秋天我们的红叶季。有了春秋,就有了一年。我们要紧紧抓住这两个节日,把我们的大学办成高品位的、深邃的、沉静的,使我们的精神不断丰富的大学,让大学真正成为知识的殿堂和精神的殿堂。
天津大学党委副书记
雷 鸣
天津大学作为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曾涌现出非常多的科学家、工程师,但可能很多同学不知道,我们也有我们的诗人,也有很多热爱自然、热爱真善美至高境界的老师同学们。这次我听说有很多来自全国各地的朋友们都来投稿,这样的活动能在天津大学的腹地开展,非常好,为天津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再添一抹亮色。
秋天除了是校庆的活动季之外,也应该是一个文化季。但这个文化季应该以什么为载体,我们一直没有破题。今天来到冯研院,冯先生给了我们一个非常高的起点,让我们的秋天能够在这样的校园里一边欣赏红叶,一边贴近自然,一边去感悟美,感悟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希望以春天的海棠节和秋天的红叶季为契机,天津大学的校园文化能够更加蓬勃发展,在这里生活成长的同学们,能够得到心灵的滋养。也希望以红叶季为载体,未来天津大学的秋天能更加充满诗意,充满美!
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
祝昇慧
美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塑造美好心灵具有重要作用。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是天津大学这座以工科著称的高校中的人文学院,冯骥才院长提出“爱美、爱校园、爱大自然”的美育理念,希望通过开展各种活动,打通科学与艺术、人文与自然的界限,不断丰富和滋养天大学生的文化生活和审美体验。
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的红叶,是一张独特的名片,已经向各位发出秋天的邀请,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如诗如画的意境中来,共同度过这一季的美好时光。
清晨的风雨之后,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的空气中弥漫着叶的清香,地面上更铺满了厚厚一层落叶。来参加活动的天大师生和市民们,踩着这张大自然馈赠的“地毯”,进入学院的庭院。签名板前,大家纷纷留下自己的名字;红叶诗墙前,大家品评优秀摄影、诗歌,还有人贴上自己手写的新作。
在签名板上留念
侯鑫 摄
在红叶诗墙前驻足
“你从哪里来,我的朋友……”忽然,歌声从人群中响起,北洋合唱团在徐志摩铜像前“快闪”聚集,纯美、明净的歌声顿时充满了学院秋色浓郁的空间。《思念》《蝴蝶》《友谊地久天长》《送别》,合唱贯穿了整个活动的始终。
北洋合唱团带来纯美明净的歌声
北洋古琴社的指导老师于秋影,抱琴而来,用一首经典名曲《阳关三叠》为诗意的校园增添风雅韵味。北洋吉他协会的帅小伙儿们,也来到诗人徐志摩的铜像前,尽情演奏、放声高歌。杨天霖的弹唱《小雨中》,李沛的独奏《一叶知秋》,朱一鸣和师克涛的弹唱《孤独的人》,都张扬出天津大学青春学子的潇洒风采。
于秋影演奏《阳关三叠》
杨天霖弹唱《小雨中》
李沛弹奏《一叶知秋》
朱一鸣、师克涛弹唱《孤独的人》
最佳诗歌奖得主中的高玉寒、李梦笛(皆为天津大学的本科学生),现场朗诵她们的获奖作品。来自天大图书馆的贾超宇,冯研院现当代文学研究生张丽婷,冯研院博物馆部老师王凤、吴迪、冯翰宁,以及热心的社会公众代表高学香,也都带来描写红叶与秋天的中外经典诗歌。他们沉静的、深邃的、唯美的、多情的、澎湃的朗诵,令真纯的诗情在现场每一个人的心中共鸣。
高玉寒朗诵她的获奖诗作
李梦笛朗诵她的获奖诗作
贾超宇朗诵宋代诗人蒋捷的《声声慢·秋声》
张丽婷朗诵普希金《秋天的早晨》(查良铮译)
高学香朗诵杨炼《秋天》
冯翰宁朗诵余光中《红叶》
吴迪用法语朗诵亥米·德·古尔蒙《枯叶》
王凤朗诵林徽因《秋天的红叶》
洋溢着诗情与青春活力的表演,让每个人都备受感染
今晚报记者 张立 摄
欣赏秋景、把玩红叶、朗诵诗歌、聆听音乐……
大家都参到美的发现与表达中来
感受大自然
尽情享受校园生活
写下留言
拍照留念
观看锦鲤
举起手机和相机,拍摄这光影与诗歌的人文盛宴
侯鑫 摄
徐志摩铜像的作者,山东工艺美院教授、雕塑家商长虹先生,专程赶来参加活动。每次他来,都会向诗人铜像献上一束鲜花,将铜像擦拭干净,这次也不例外。
商长虹 摄
用红叶装点自己,用艺术跟秋天告别
今晚报记者 张立 摄
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首次举办的“红叶季”活动,是对这个校园里的红叶之秋,最美的送别。
明年的红叶季,或许会在秋天中间的某一天,把大家再度聚集起来。
明年红叶季,
我们不见不散!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