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骥才工作室

其他

诗画廊|唱秋·2024第六届红叶季优秀征集作品展示(第一期)

爱美,爱校园,爱大自然天津大学春有海棠,秋有红叶,最美的红叶就在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2024年第六届红叶季如往年一般,以诗歌摄影作品的征集拉开序幕,目前已经收到很多师生和校友的投稿。我们从中挑选了一些佳作分享出来。敬请欣赏——唱
10月12日 下午 6:01
其他

诗画廊|2023第五届红叶季优秀征集作品展示(第三期)

More阅读更多诗画廊|秋天的名片·2023第五届红叶季优秀征集作品展示(第一期)诗画廊|秋天的名片·2023第五届红叶季优秀征集作品展示(第二期)秋天的名片·2023第五届红叶季现场-
2023年11月10日
其他

秋日絮语·第四届红叶季现场|学生成为红叶季真正的主人

秋日絮语·第四届红叶季昨天(29日)下午,第四届红叶季在天津大学校园木叶纷飞、秋意深浓的时节,如约而至,同学们相聚在秋色最斑斓的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以下简称“冯研院”),捡拾红叶、书写心愿、拂弦唱诗,打卡拍照,在秋光里来回穿梭,尽享校园的红叶之秋。许多活动都是由同学们自己组织、自发参与、自导自演、自娱自乐。学生成为今年红叶季真正的主人。天津大学党委书记杨贤金、党委副书记雷鸣与冯研院院长冯骥才先生冒着细雨参加了活动。“红叶季”是冯研院对通识教育的一个充满诗意的创新,自2019年开始每年秋天举办,以这里颇具盛名的红叶作为“秋天的名片”,邀请全校师生参加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引导、启发天大学子们用文学艺术的形式发现美、创造美、享受美。至今,“红叶季”已成为天津大学秋天的校园文化品牌。每年的红叶季都有新的创意。今年,冯研院打开了院角常年紧闭的那扇铁门,让大家能从这儿自由地穿梭在秋光里。从这扇门走出,回首仰望,便能蓦然发现冯研院的一道隐藏的风景——藤叶铺得满满的后墙,此时变得如此斑澜,仿佛大自然在这里尽情挥洒色彩,冯研院的师生们给这面墙起了一个名字叫“秋天的调色板”。在这块“秋天的调色板”下,青年湖波光粼粼,湖畔芦苇摇曳,秋风吹落的满地树叶踩在脚下沙沙作响……同学们在此支起画架写生,描摹眼前美好的风景,还聚在红叶手作区拓印叶脉画,为自己留下秋天的纪念。在“秋天的调色板”前写生拓印叶脉画给自己留下秋天的纪念冯研院的庭院内,诗人徐志摩的铜像前,一场诗歌音乐沙龙,全由同学们自己登台表演。大家朗诵的诗歌,选自四年来红叶季征集到的优秀作品,作者都是各个学院的学生们,而且多数都是理工科专业的学生。还有吉他弹唱、二胡与竹笛重奏、小提琴二重奏、钢琴独奏等等音乐表演,也尽显天大学子的艺术风采。北洋合唱团当然不会缺席,他们一口气唱了三首徐志摩诗歌改编的歌曲,外加勃拉姆斯、亨德尔作曲的两首歌。诗歌音乐沙龙,大家朗诵诗歌、演奏乐器、弹唱、舞蹈,尽显天大学子的艺术风采诗歌音乐沙龙上还举行了“红叶之歌”主题词曲征集启动仪式。冯研院为明年红叶季的第五个年头做了特殊准备,面向所有热爱创作、热爱音乐的老师、同学们征集原创歌词、乐曲和歌曲。经过专业的评审,优秀的作品将在明年的红叶季以专题展演的方式呈现给大家。启动仪式上,冯骥才先生与与天津大学党委书记杨贤金共同为“红叶之歌”标志揭幕。冯研院还聘请天津大学艺教中心名誉主任、著名合唱指挥任宝平教授、副主任冯公让副教授和温雨川老师,作为此次活动的艺术顾问,为评审提供专业的指导。“红叶之歌”征集启动,天津大学党委书记杨贤金与冯骥才先生共同为“红叶之歌”标志揭幕,并向艺术顾问们颁发聘书“写给明天的自己”是去年红叶季新增的一个每年都有的环节。去年,同学们把对自己未来的期许、愿望、向往和小目标写到心愿卡上,装进信封,投进“2022”“2023”“2024”三只信箱。今年,第一批信件穿越时光抵达。红叶季活动前几日,“2022”信箱的开箱和信件整理工作已经完成,全程都有“学生公证员”的监督见证。今天的活动现场,同学们在澄心池盼如愿领取到了去年写给自己的信。还有更多人围在心愿台前,写一封信投递给明天的自己。“2022”信箱的开箱检信工作日前在“学生公证员”的监督下完成。今天的活动现场,封存好的取信箱由“学生公证员”开启封条,以便同学们领取自己的信件给明天的自己写一封信排起长队投进信箱留好存根期待这封信穿越时光,抵达明天的自己手中此外,同学们还在澄心池盼最美的角度拍照打卡,驻足涵古门旁的红叶诗墙欣赏摄影、诗歌作品,在学院的各个角落寻找秋的诗意和美的惊喜。在悠扬的琴声中,大家扬起笑脸,一起放飞彩色气球,期待来年红叶季再相聚。欣赏今年的摄影、诗歌投稿作品在往届红叶季的纪念画册里看到自己投稿的诗作,好开心寻找美发现美的角落秋日絮语·第四届红叶季优秀征集作品第一期(点击图片欣赏)第二期(点击图片欣赏)-
2022年10月30日
其他

母亲节快乐 | 冯骥才的母爱故事:《老母为我“扎红”带》

今年春天冯骥才先生过80岁生日的时候,与105岁的母亲一起吃长寿面。那人间难得的幸福场景,母子之间深挚温暖的亲情,令人羡慕不已。明天恰逢母亲节,再为您分享冯先生与母亲的一个亲情故事。故事发生在8年前,冯先生72岁本命年,当时98岁的老母亲,亲手为他绣制了一条红腰带,把母亲的爱与祝福,温暖而有力地扎在儿子腰间……老母为我“扎红”带文
2022年5月7日
其他

秋愿·2021第三届红叶季活动现场 | 在这里拥抱红叶之秋,留下时光的纪念

在津城高校最美的一片红叶墙下,给明天的自己写一封信,将未来几年的心愿封存在这个神秘而迷人的地方,待以后的“红叶季”亲手取回。今天(17日)下午,在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举办的“秋愿·2021第三届红叶季”现场,一个富有创意的新环节——“写给明天的自己”,引发了学生们的强烈兴趣,也为一年一度的“红叶季”活动增添了更多浪漫色彩和人文关怀。踏着金黄的落叶,走进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的大门,学院大楼巨大的墙面上,灼灼红叶闯入眼帘。秋风吹过,红叶飘落到澄心池的水面上,与斑斓的锦鲤交相辉映。深秋最浓烈的色彩,仿佛都融入这座别有洞天的庭院中了。在风景最佳的位置上,学院设置了打卡点为同学们拍照打卡。芳草地上竖立着几根“红叶诗柱”,古诗词里吟咏红叶的名句,为眼前美景增添诗意。一池碧水飘满红叶,令人陶醉碧绿的竹林旁,“写给明天的自己”活动区域,尤其引人注目。三座“心愿台”立在澄心池畔,摆着笔和彩墨。领取了精美的心愿卡之后,学生们可以在此写下自己未来几年的期许、愿望、向往和小目标,装进信封。心愿卡的副券恰好是一枚“红叶”,可以剪下来,当场穿上丝带或流苏,做成书签。用彩墨在心愿卡上书写自己的心愿三个不同颜色的信箱,分别标着2022、2023、2024三个年份,想把信寄给哪一年的自己,就投进哪个信箱。到了那一年的“红叶季”,便可以凭借“红叶”副券,取回自己的信。“当明天的你拆开几年前写给自己的信时,看看你是否实现了愿望,成为了你曾向往的那个自己?”院长冯骥才先生对同学们说。他表示,“写给明天的自己”将成为今后每一届“红叶季”的常规活动,“这个浪漫的行为,不仅能帮助青年学子们留住时光带给自己的一份充满情感的纪念,还是一种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人文教育,能够不断启发他们对自我和人生的追求、认识及感悟。”“你想把信寄给哪一年的自己,就投进哪个信箱”把盛满心愿的信投递给几年后的自己澄心池另一侧的“诗歌音乐沙龙”,全由同学们自发表演:中外诗文朗诵、吉他弹唱、口琴笛子演奏、弦乐四重奏,甚至还有同学跳起舞蹈,享誉全国的“北洋合唱团”也带来他们的歌声。诗人徐志摩的铜像旁边,一面“红叶诗墙”贴满了今年“红叶季”征集的摄影、诗歌作品,引人驻足欣赏。还有不少喜欢画画的学生,背着画夹来这里写生,或者捡拾红叶,制作叶脉画……伴随着诗歌与音乐,大家徜徉在画境中,尽情享受这个美不胜收的秋日。朗诵诗歌,吟咏美好的秋天用音乐传递真挚的心声北洋合唱团的天籁之音响彻红叶季冯骥才先生受聘天津大学之后,除科研教学之外,每年还带领冯研院师生开展各种艺术表演、学术研讨、人文展览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十多年来将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培育成为天津大学的一块人文绿地。他还将大自然请进校园。学院大楼1300多平米的墙面上爬满青藤,庭院中树木花草自由生长,澄心池内的锦鲤自在悠游。每逢秋天,满墙青藤转红,蔚为壮观,已成为津城乃至全国高校独一无二的景观。大家都来到打卡点拍照做一幅叶脉画,留下红叶的印记看看红叶诗墙上有没有自己的作品为了让更多师生享受这大自然的馈赠,2019年学院举办首届“红叶季”,以红叶作为“名片”,邀请全校师生乃至市民来此拍照、赋诗。去年第二届“红叶季”适逢天津大学125周年校庆和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15周年院庆,一台众多艺术名家齐聚水上舞台的“红叶季·双庆诗歌音乐会”,引发了热烈反响。春有海棠,秋有红叶,“红叶季”已成为天津大学在“海棠季”之外的另一个校园文化品牌。天津大学党委副书记雷鸣为同学们发放惊喜礼物冯骥才先生为同学们签名,并与大家合影“秋愿·2021第三届红叶季”由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主办,天津大学党委宣传部、党委学工部、共青团委、图书馆共同协办。活动今天下午启动,明天(18日)还将持续一整天。由于疫情,今年仅限校内师生参加。在红叶季,留下靓丽的身影,留下欢乐的记忆点击图片欣赏第三届红叶季优秀征集作品第一期(左)第二期(右)-
2021年10月17日
其他

冯骥才《为母亲办一场画展》

树后边是太阳,冯骥才,1991年为母亲办一场画展(节选自《漩涡里》第一章)文
2021年1月22日
其他

为津城庆生 | 冯骥才《我们的母亲六百岁》

本文转自“跳龙门乡土艺术博物馆”微信服务号津生津事今天,是天津这座城市616岁的生日。《重修三官庙碑》
2020年12月23日
其他

研讨会实录 | 冯骥才长篇《艺术家们》:我们都是草根“精神贵族”(下)

你们的话对我其实挺有影响,包括项静讲的有关问题都对我很有影响,谢谢各位。希望你们有时候到天津去找我,我在天津有一个大学,大学由我自己建了很多博物馆,很有意思,很美的一个地方,希望你们来。谢谢诸位。
2020年12月4日
其他

研讨会实录 | 冯骥才长篇《艺术家们》:启蒙时代,艺术启蒙与思想启蒙经常纠缠在一起(中)

《收获》这次发表《艺术家们》,跟我记忆中的冯骥才并不相同。感触最深的,是刚才何向阳老师说的这个小说跟这个时代的关系,有明确的时代感,人在这时代感里变化。除了这个,小说还有两个地方引起了我的注意。
2020年11月30日
其他

研讨会实录 | 冯骥才长篇《艺术家们》:为时代存影,为艺术立心(上)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一个时代的文学有一个时代文学的人物。我们的文学应提供给这个时代什么样的人物,我们的知识分子形象、艺术家的理想形象应是怎样的?这是时代对作家的提问,也是文学发展对作家的考量。
2020年11月24日
其他

诗性校园 | “红叶季·双庆诗歌音乐会”花开“天大”树

天津大学春有海棠,秋有红叶,最美的红叶就在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每到深秋,满墙青藤转为灼灼红色。秋风吹落,片片红叶飘荡在澄心池上,红叶、碧水与斑斓的锦鲤相映成辉。人在此境,如置身画中。院长冯骥才生出一个浪漫的想法——何不在水上搭建舞台,请来文艺界的好友与天津大学的师生,在这红叶画境里吟咏诗歌、演奏音乐,尽享校园之秋?本月18日,这一妙想化作现实,一台“红叶季·双庆诗歌音乐会”,成为天津大学125周年校庆和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15周年院庆,最富诗意的献礼。诗歌音乐会现场老友相聚分外欢喜(左起:姜昆、李肇星、冯骥才、韩美林)午后,天津大学师生、校友和各界嘉宾,踏着落叶,走进秋意盎然的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冯研院)。人们驻足在“红叶季”诗歌摄影征集作品展示墙前,欣赏高校师生用文字和光影留住的“最美北洋秋”。在简短的开幕式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大学校长金东寒致辞致以热情的欢迎词辞,全国人大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兼秘书长高友东,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秘书长邱运华,原外交部部长李肇星也先后发言。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院长冯骥才,在致答谢词时说,因为知道这所学校的历史、这座城市的历史、这个国家的历史,所以每天来天大上班,只要一进校门就有一种敬畏感,“校园是一个神圣的地方,我们建院15年,在天大校园开辟了一块人文绿地,让学子们有人文心灵滋润,有丰富的精神生活、宽阔的视野。知识分子要有文化理想和家国情怀,为了神圣使命,纯粹无功利地走到社会前沿,承担责任。”天津大学校长金东寒致欢迎词全国人大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兼秘书长高友东致辞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秘书长邱运华致辞原外交部部长李肇星即兴发言冯骥才院长致感谢词开幕式后,伴随着迎宾的国家级“非遗”锅庄舞,人们围坐在澄心池边,对接下来的演出充满期待。而这台诗歌音乐会,果然带给人们接连不断的惊喜。头一个惊喜,是冯骥才请来老友、相声表演艺术家姜昆担任主持人,他一亮相,全场气氛都热烈起来。国家级“非遗”锅庄舞迎宾中国曲协主席、相声表演艺术家姜昆担任主持人在开场的萨克斯曲《回家》之后,首先登台的就是央视音乐频道主持人孙小梅,她用她那深情、温暖的声音,朗诵了一首德国诗人海涅的名诗《乘着歌声的翅膀》。男高音歌唱家郁钧剑,特地赶来为老友冯骥才助阵,唱响代表作《小白杨》,还加唱了一首《说句心里话》。评弹表演艺术家盛小云,也从苏州赶来,一曲《枫桥夜泊》恰与现场的红叶、碧水相映照。赵普这次不以主持人的身份登台,而是一展他在古诗文方面的过人修养,解读并朗诵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指挥家、钢琴表演艺术家滕矢初,则用一首改编自古曲《春江花月夜》的钢琴独奏《夕阳箫鼓》,让全场沉醉在音乐、诗意与大自然的美相交融的艺术境界中。萨克斯独奏:《回家》
2020年10月19日
其他

冯骥才短篇小说新作《木佛》-下

由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出品的新书《2019短篇小说》,从上一年国内文学期刊已发表的短篇小说中精心挑选二十五篇作品,集合老中青三代最富于创造力的作家,其中就有冯骥才先生的新作《木佛》。这部2万多字的短篇小说,以一尊木佛像从“古物”到“礼物”再到“文物”的种种历险和见闻,揭开了文玩市场、生意场、官场、文物走私国际市场的神秘面纱和惊人内幕。故事一波三折,峰回路转,出人意料,发人深省。《木佛》首发于《北京文学》月刊2019年第11期,随后又被《小说月报》《中华文学选刊》《新华文摘》《长江文艺·好小说》等多家文学期刊转载。冯骥才先生的这部新作还被评选为《北京文学》2019年度优秀短篇小说。我们上周已经推出这部小说的上半部分(点击阅读),今天再把下半部分也分享给您一睹为快。题图为上海博物馆藏宋代菩萨漆金彩绘木雕像木
2020年5月18日
其他

冯骥才短篇小说新作《木佛》-上

由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出品的新书《2019短篇小说》,从上一年国内文学期刊已发表的短篇小说中精心挑选二十五篇作品,集合老中青三代最富于创造力的作家,其中就有冯骥才先生的新作《木佛》。这部2万多字的短篇小说,以一尊木佛像从“古物”到“礼物”再到“文物”的种种历险和见闻,揭开了文玩市场、生意场、官场、文物走私国际市场的神秘面纱和惊人内幕。故事一波三折,峰回路转,出人意料,发人深省。《木佛》首发于《北京文学》月刊2019年第11期,随后又被《小说月报》《中华文学选刊》《新华文摘》《长江文艺·好小说》等多家文学期刊转载。冯骥才先生的这部新作还被评选为《北京文学》2019年度优秀短篇小说。在此我们将分上下两期,把冯骥才先生的这篇《木佛》分享给您。题图为故宫博物院藏宋代木雕佛坐像木
2020年5月15日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红叶季活动现场 | 咏红叶之秋,享诗性校园(含获奖名单)

希望以春天的海棠节和秋天的红叶季为契机,天津大学的校园文化能够更加蓬勃发展,在这里生活成长的同学们,能够得到心灵的滋养。也希望以红叶季为载体,未来天津大学的秋天能更加充满诗意,充满美!
2019年11月5日
其他

诗画廊 | 我境·2019红叶季摄影诗歌征集优秀作品选(4)

冯骥才先生的个人工作室,在辅助他处理日常事务之外,还承担大量与其写作相关的编务工作、冯骥才档案资料收藏及相关研究任务,又兼具《大树》季刊编辑、网站管理、信息发布等职能。
2019年10月31日
其他

诗画廊 | 我境·2019红叶季摄影诗歌征集优秀作品选(3)

冯骥才先生的个人工作室,在辅助他处理日常事务之外,还承担大量与其写作相关的编务工作、冯骥才档案资料收藏及相关研究任务,又兼具《大树》季刊编辑、网站管理、信息发布等职能。
2019年10月29日
其他

诗画廊 | 我境·2019红叶季摄影诗歌征集优秀作品选(2)

冯骥才先生的个人工作室,在辅助他处理日常事务之外,还承担大量与其写作相关的编务工作、冯骥才档案资料收藏及相关研究任务,又兼具《大树》季刊编辑、网站管理、信息发布等职能。
2019年10月26日
其他

诗画廊 | 我境·2019红叶季摄影诗歌征集优秀作品选(1)

冯骥才先生的个人工作室,在辅助他处理日常事务之外,还承担大量与其写作相关的编务工作、冯骥才档案资料收藏及相关研究任务,又兼具《大树》季刊编辑、网站管理、信息发布等职能。
2019年10月22日
其他

秋到冯研院 | 来拾走一片红叶吧,只要你留下心中的诗意——“我境”红叶季摄影诗歌作品征集

冯骥才先生的个人工作室,在辅助他处理日常事务之外,还承担大量与其写作相关的编务工作、冯骥才档案资料收藏及相关研究任务,又兼具《大树》季刊编辑、网站管理、信息发布等职能。
2019年10月4日
其他

冯骥才记述文化五十年 | 在生命画上句号前,我要让我的每一步、每一个字都端正

冯骥才先生的个人工作室,在辅助他处理日常事务之外,还承担大量与其写作相关的编务工作、冯骥才档案资料收藏及相关研究任务,又兼具《大树》季刊编辑、网站管理、信息发布等职能。
2019年5月12日
其他

冯骥才谈春节 | 终岁平安

每逢年至,心中的期望便明显起来。大概由于中国自古是农业国,生活以春耕秋收为一年,为一轮的始终。年,既是上一轮的终结,又是下一轮的起始。这样,年的心理,自然充满了超越去年而向往美好的生活期待。
2018年2月9日
其他

冯骥才谈春节 | 团圆,春节的第一主题

谁说中国的节日都成了饮食节?节日的饮食也都是有主题的。年夜饺子决不同于一般饭店里的饺子。它和月饼、汤圆、春饼、腊八粥、子推燕、年糕一样,都是有“魂儿”的。我们品味的既是它们的味道,更是个中的意味。
2018年2月7日
其他

冯骥才谈春节 | 春运是一种文化现象

春运是超大规模的农民进城打工带来的,没错。但它又是近二十年出现的最独特的一种文化现象。因为民间文化是生活文化,它往往从生活的形态而非从纯文化的形态中表现出来,所以我们不会一下子认识到春运的文化内含。
2018年2月5日
其他

分享幸福 | 冯骥才:母亲百岁记

“长命百岁”,这个中国人世世代代最极致的祝福,在冯骥才先生的母亲身上成为了现实!在母亲百岁之际,冯骥才先生写了一篇字字真情涌动、行行温馨感人的文章。在这里,我们分享给您,与冯骥才先生共享这人间的幸福。母亲百岁记
2017年9月29日
其他

小雨入端午 | 读冯骥才美文,品节日情味

5月30日,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就要到了。吃粽子、赛龙舟、佩香囊、悬艾叶……各地端午节都有不同的过法。冯骥才先生又是怎样过端午的呢?读了下面这篇他写于2013年的《小雨入端午》,您就知道了。正如冯骥才先生在文中所写:“其实,过这种古老的节日,不必太刻意表达什么深刻的精神内涵,随性而自然地享受一下传统情味就是了。”随文附上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跳龙门乡土艺术博物馆里的几样藏品,都以端午为主题,或可增添更多节日的情味。小
2017年5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