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22年1季度,调味品涨价给市场带来哪些新变化?

调料人都在关注的 调料家 2023-04-14

点击播放,为您朗读本篇推文


自2021年10月至今,调味品企业一直“涨”声不断。海天味业、李锦记集团、中炬高新、恒顺醋业、加加食品、天味食品、雪天盐业、苏盐井神、涪陵榨菜等多家龙头企业纷纷宣布上调产品价格,其余大中小品牌先后跟进,就连长期坚守价格带的老干妈,也在2022年3月宣布涨价。


不过,调味品行业的产品提价行为,并非立竿见影。基于调味品的流通特性,“涨价潮”对全链条的市场影响,需要一定的时间来逐步传导至终端,且需要通过两端四轮验证:一是餐饮端的旺季、淡季市场验证,二是流通端的旺季、淡季市场验证,才能真正判断这一波涨价是否成功。


如今,2022年1季度过去了,调味品涨价究竟给市场带来了哪些新变化呢?


01

部分品牌已有盈利体现

不排除再次提价可能


目前,大部分调味品上市企业2021年财报、2022年1季度报均已出炉,部分品牌在涨价之后的盈利能力改善也非常明显。


像海天味业这样的头部品牌,在成本压力大幅上行的背景下,2021年仍旧保持了利润正增长,其2021年Q4毛利率高达38.13%,除了规模效益摊低成本之外,提价带来的毛利提振效益也颇为明显。


天味食品在2021年加大去库存力度,效果也十分明显,同时通过收缩渠道和费用,以及2021年Q4的顺利提价,在2022年Q1的利润端增速也较快。



而通过我们复盘部分头部调味品企业历次涨价,会发现2021年Q4~2022年Q1这一波涨价潮,和2010年~2012年的涨价潮十分类似,这两波涨价,都并非因经济指数上升、消费需求升级导致企业升级产品而主动发起的战略性涨价。


相反,在经济不景气、疫情持续影响的外力作用下,2022年持续性输入通胀导致CPI仍旧在步步攀高,国际粮价疯涨再叠加部分地区自然灾害频发,大豆等粮食作物价格依旧处在大幅度上行的通道中,多重因素驱动下,调味品企业的原料、包材等成本价格仍在一路走高。而在成本压力有增无减的大趋势下,不排除部分调味品企业未来还会有二次提价的可能性。

 

02

头部领涨压力下

有人跟涨有人观望


调味品头部企业品牌纷纷提价后,据《调料家》不完全统计,包括太太乐、大桥、紫林、北京老才臣、郫县豆瓣、丹丹豆瓣、草原红太阳、建华香油、德昌源、六婆、重庆毛哥、广东百家鲜等企业也纷纷跟涨。


毕竟,市场低迷、原材料价格“高高在上”、零星疫情影响持续……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中,调味品企业选择提价10%左右,一是试探市场反应,二是保证企业盈利,至于涨得成功与否,就要考验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了。



比如某重庆榨菜,他们的产品更多针对流通端用户,所以跟涨3%-6%,对整体销量影响并不大。但也有个别品牌涨价之后艰难动销,一方面是消费者对新包装的认可度尚存不足,另一方面在市场层面存在新、老包装在市场上共存的局面又造成了产品和价格的“冲突”。虽说当前消费者对零售价格的轻微波动并不敏感,但当上述品牌70g的产品零售价从2元提升到2.5元时,仅仅贵了5毛钱,消费者就不愿意买单了。


所以,《调料家》记者在走访市场的过程中发现,本轮涨价能否顺利传导至终端,仍存在非常大的不确定性。尽管“涨价风潮”已然形成,但仍有部分企业宁可选择压缩自己的利润空间,也不敢轻易跟涨。


因为这一轮涨价面临的市场环境,远远不如2012年、2017年那两轮提价周期。彼时,市场需求端处于经济复苏阶段,价格上涨的传导相对更顺畅,而本次涨价叠加市场活力下降、消费受限、疫情影响等多重不利因素,因此,涨价是否能真正被终端市场接受,尚是未知数。



部分品牌涨价之后,商家至今还在卖库存!


譬如海天,以前每次涨价都非常有利于清理库存,因为农贸等分销客户都会低价抢货,但去年底这波涨价,分销客户大都对压货没欲望,导致个别经销商库存加大,动销缓慢。相较而言,其他品牌终端就更难调价成功了,一方面产品出厂价是调整了,但另一方面,给与市场的费用补贴也相应加大了,最后一核算,才发现仅涨了个“寂寞”。


又比如四川眉山某调味品企业,虽然受原料产品上涨影响也涨了价,但其零售价涨价幅度远不如成本上涨幅度大。公司相关负责人对《调料家》表示:“我们辣椒油上涨了30%,菜油、大豆油上涨了40%。销量达不到预期,根本支撑不了利润空间,运营费用比例也相对变得更大,人工、厂房这些硬成本又居高不下,你说我们压力大不大?所以哪怕我们去年就提价了,但传导至终端的周期比想象中要长,现在都还没有完全调整到位,还在梳导中。”


也有的经销商直言:因为厂家没有给足自己涨价时间和空间,导致对下游客户没有涨价成功,只得以低毛利乃至亏损来维系市场。“要客户还是利润,二选一,你怎么办?他们厂家涨个5%,我们传导到消费终端就要上涨20%,消费者一看价格涨太多就不买账了。不过,说句良心话,销量受影响更多原因在疫情,与涨价没有太大关系。”


03

区域市场表现不一

餐饮、流通感受截然不同


针对2021年末到2022年初这一波新的“涨价潮”,具体到各个区域市场的表现不一,这一轮潮起也不知何时方会潮落。至少,对于走餐饮端和走流通端的企业及经销商而言,对于涨价的市场传导效应,那感受也是截然不同的。


先来看餐饮端,尽管在调味品的消费渠道中,餐饮终端占比最高,但由于整个餐饮行业受疫情影响,持续的闭店潮依旧,因此走餐饮端的调味品受到的冲击也最大,不管是企业还是经销商,日子都非常难过。


一是因为疫情导致的长时间歇业,二是消费端的萎缩,直白点说就是外出就餐的人越来越少了,加上餐饮渠道是个“难攻易守”的特殊渠道,对于餐饮终端而言,一般采购原材料的品牌和渠道相对较为固定,尤其是决定菜品稳定性的调味料方面,一般不会轻易更换品牌,所以好些针对大B端的餐饮定制调味品企业,哪怕原材料涨价对其利润影响很大,他们对B端的价格也很难涨价,企业和经销商都只能尽量压缩自己的运营成本,从而导致自身利润空间受限。


尤其是像武汉、石家庄等地的经销商,都坦言这一波厂家涨价并不成功,线下动销销量迟迟不见恢复,所以哪怕厂家涨价他们也不想压太多库存。“正常走就不错了,涨那么厉害,如果我们也跟着涨,人家一看太贵了,还不如换个产品,都没人来买了,还做什么生意?”所以,在“涨价”与“保命”之间,经营保守的企业,都选择了先“保命”。


再来看流通端,民以食为天,疫情影响再大,消费势头再不好,终端消费者该消费的“柴米油盐酱醋”还是不会少,所以大部分走KA卖场、商超、BC店和菜市场的流通端调味品企业及经销商,受到涨价潮的冲击力相对而言都更小。


在北京,某经销商走的商超渠道在涨价之后变更换了新的价格标签,并且坦言来商超购物的用户对价格敏感度并不是那么高。所以尽管涨了价,但他们的库存依旧在正常运转,此番涨价影响不大。河南某过亿体量的经销大商也说:“几乎没有影响。”相比之下,处在商丘的某地级市经销商感受又略有不同:“涨价是所有厂家都在涨价,反正我们库存正常,不会因为涨价就压太多库存。据我所知,一般二批商对涨价不涨价都无所谓,反正量也不大。只有一级经销商会压货多一点,库存和效期压力更大。”


至于四川尤其成都这边的经销商,大部分都表示不管是走餐饮还是走流通,受到的影响都不算特别大。《调料家》在走访成都青石桥市场时,就有经销商明确对记者表示:面对不同品牌涨价不一的情况,他们处理的首要原则是消费者需求优先,选择权在消费者,如果消费者愿意尝试,那么没涨价的品牌也可能“捡漏”很多订单,如果消费者觉得涨价无所谓,那么他们也乐得和厂家一起坐享价格上涨带来的实惠。


《调料家》记者走访视频


毕竟,调味品真正的市场售价,并不是一家两家企业出厂指导价决定的,而是要综合市场环境、厂家定价和同类型产品定价的市场规律来考量,尤其是“库存”对涨价的影响更大。当厂家乃至经销商都还在卖半年以前的存货时,就会主动选择“不涨价”来消化库存,所以调味品此轮涨价潮对终端的传导影响,才刚刚开始,还远未结束。


笔者认为:一方面是上涨的成本,一方面是萎缩的市场,企业要想求得更广阔的生存空间,只能转变思维,从顺加5%就能活下去的粗放型管理中,逐步走向如何在终端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向精细化管理要效益,逆势突围,打响自己的品牌!经销商亦是如此。


5月11日,《调料家》春调直通车第三期如约将至,想要学习的、交流的、寻找新商机的,赶紧占个座吧!



作者:晓晓
设计:大帅
编辑:鲸鱼审核:茅石声明:本文根据企业财报、公告及公开信息整理,仅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仅供行业交流,不作投资建议。

· END ·

《调料家》会员产品推荐

潜力新品,快来围观!

重磅来袭 : 第三届总裁研修班

战略一定是以终为始,站在未来看现在!


往期精彩荐读

行业探讨/新闻线索提供/采访/转载

微信:tiaoliaojia001

商务合作 | 电话/微信:13540011733

期待您的

分享

点赞

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