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苏州记者版《十年》:致我们渐行渐远的新闻理想

2016-11-08 一姐 壹点苏州


全世界只有不到0.01 % 的人关注了壹点苏州

你真是个特别的人啊


 

据说每一个有专属节日的职业

都是弱势群体

在中国,它们分别是记者节教师节和护士节


先别急着反驳我,听完这首

由壹点苏州改编的《十年-----记者版》再说

歌声可以忽略不计,我自己都听不下去

歌词,相信还是说出了当代不少媒体人的心声



完整歌词


如果凌晨三点还没法睡

我不会发现我难受

怎么说出口

下班还没有


如果对于截稿没有要求

采访真的就像旅游

成千上万个页面,总要有一些字来凑


流量既然不能强求

还不在发稿的时候

一边自责一边泪流


十年之前,我不认识你,他不知道我

我们都还一样,站在追寻理想的路口

走到苏大新闻系门口


十年之后,有的结了婚有的分了手

只是那些理想始终没找到实现的时候

记者变鸡都为在养家糊口


直到我们颈椎疼了好久

才发现我的青春

已悄悄在客户....的套路中溜走


记着,记者

 我所理解的记者节是“信息传播、记录者的节日”


1


11月8日,天气阴

这是一个普通的周二

和平常一样,又和平常不太一样

早起,跟主编去了趟上海做采访

(说到这里插个话:明天官微将会推送一位重量级嘉宾的专访)




间隙,看到朋友圈里有人发“庆祝记者节”的图

忽然想起从新闻系刚毕业那会儿自己的理想

“求真,好奇,务实,说真话,永不懈怠”

........

不知道如今还有多少同行仍在奉行这些原则

也不知道有多少同行今天同我一样还奔走在采访的路上


2


2000年,国务院正式批复11月8日定为记者节

记者节同护士节、教师节一起

成为我国仅有的三个行业性节日之一



2013年,“纸媒寒冬”让各路人马纷纷出走新媒体

除此之外,很多无“(记者)证”的媒体人也越来越多

我曾怀疑过作为茫茫新媒体大军中的一枚编辑

是不是有资格在今天唱这首歌,并写下这篇文章

直到看到丁道师的一句话


他说他所理解的记者节是

“信息传播、记录者的节日”

而不是“持有记者证人的节日”

我觉得丁道师说的特别对

因为毕竟我也没有“证”



3

每个媒体从业者进入这行或多或少都有一个行业偶像

比如还没毕业的时候就听学弟说他的女神是柴静

学妹说崔永元的抑郁症让她心焦


对我来说,只是因为一个不知道真假的故事

在这里讲一讲,你们随便听听就好

故事有点长,但是挺有意思,慢慢看



话说.. 在19世纪末期,美国有一群特别的女记者。她们潜伏在城市的各个角落,扮成乞丐、服务员、店员、精神病….


在那个女性连投票权都没有的年代,她们冒着危险卧底调查,只为向公众揭露社会种种阴暗面… 



下图的姑娘的叫Elizabeth Jane Cochran,就是其中一员。她是最早期的调查记者之一,隐秘采访的先河就是她开创的。




这姑娘出生于1864年,据说从小就敢说敢做,也一直坚信男女平等。于是当她在《匹兹堡电讯报》上看到一篇歧视女性的报道时,立马怒了。


那篇报道说女性就该待在家里,不应该上学受教育也不应该出来工作。当时21岁的姑娘随即怒写了一篇文章驳斥这种观点。

 

然而她没想到报社的编辑看到她寄来的斥责文章不仅木有生气,反而决定给她一份工作机会。就这样,这姑娘在1880年代晚期走上了记者的道路。



 

那个年代,大多数女性记者通常就写写园艺、时尚等话题,但这姑娘却把目光投注到了社会上那些受压迫的人们身上。


她的第一次卧底调查是进入布莱克韦岛上一家女精神病院。为了让自己能顺利被精神病院收容,她在家各种练习当一个“精神病”,她表现得各种“疯狂”,整夜不眠,各种对着镜子撕扯自己的衣服头发。


她的卖力表演甚至骗过了专业人士,医院里的医生和法官最后都判定她有精神病,最终她“如愿以偿”被送进了那家精神病院。


 

在那里她亲身经历了各种暴行,吃腐烂的食物,喝脏水,被看护殴打,被送到这里的病人简直就是在受非人的折磨。就这么体验了整整10天,她才被人救出去。

 

因为她的揭露报道,纽约市的官员最后终于同意给精神病院多拨款,并且下令改革精神病院照顾病人的方式。

 


  

用这样卧底的方式,她还揭露了工厂里受到虐待和压迫的穷人、政府里不正当的政治说客、婴儿买卖等各种社会现象。

 

她冒着危险,深入各种“龙潭虎穴”,只为了揭露真相,她的读者越来越多,人们都在期待她在下一篇文章中又会揭露出什么震惊的事情。

 

她的报道也给社会公众带去了实质性的影响,很多保护法都是在她的推波助澜下推行。然而这样的做为自然也引起了很多利益集团的不满。

 

她曾被报社禁止再写严肃的社会话题,也收到过被逮捕的警告威胁,不过她还是坚定地做着自己觉得对的事情。




那个年代,像这姑娘一样无所畏惧的女记者还有很多,她们也许没有姑娘这么有名,但她们的工作对女性地位的提高、对社会都有着非常大的贡献。


曾几何时,一姐也做过无数次这样的白日梦,嗯,到最后都白日了···


4


有人说如今媒体行业江河日下

记者作为一种职业已经快要消失

该怎么说呢,希望离开的人不回首嘲弄

留下的人也不自诩悲壮吧

只要清楚自己选择的理由就好


相信今天这么多人关注记者,庆祝记者节

也不是单单为了记者

更是为了那些还拥有和实践记者精神的人

所以,写到最后还是想说

不管歌词唱的多么颓废,新闻理想还是尚存的

别只当它是一曲挽歌,这条路还是一起努力走吧



壹点苏州 / 给生活一点改变

故事部分由壹点苏州综合整理发布

图文素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投稿图文可发送至壹点苏州

邮箱:593533347@qq.com 

文章通过后将在平台署名发布

【往期阅读】戳👇


➀ 羡煞世界的苏州园区,竟然是从一张手绘图开始的?

这部电影注定没有票房,但是非常温暖……

➂ 独家专访:《琅琊榜》“甄平”居然在苏州生活了20年

➃ 一个刚需的自白:买到了房子,却感觉身体被掏空

一首歌的时间苏州评弹又火了!黄龄一开口酥到发麻


喜欢听一姐愉快聊天的就关注我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