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犀利六问,成都请回答!

王垚钟茜妮刘琴等 蓉城政事 2020-08-22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新年刚刚打开,转眼日历已经翻到第三个工作周。


此刻,成雅铁路动车正呼啸而出,高新区众多游戏公司刚关熄昨夜的灯火,战旗村“乡村十八坊”已经接待了第一批客人。从城市到乡村,匆匆。


此刻,由地铁1号线换乘3号线,由二环公交快车转骑共享单车,由城区驾车上绕城出城。人群中的你我他,匆匆。


在城南的市委小礼堂内,市委十三届四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刚刚落幕。去年的成都经济社会发展答卷刚刚揭晓,新起点上的各项工作部署已经推出。一个个项目亟待启动,一个个任务亟待落实,一个个目标亟待实现,匆匆。


站上匆匆行进的2019年

带着对成都未来的热切期盼

带着对美好生活的无比向往

我们发出成都六问

  


问成都,公园城市的时代价值今年将有何具体体现?


问成都,东进今年如何整体成势,勃发城市双核的“极”之威力?


问成都,如何担起“主干”之责,与市州兄弟共同起飞于“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新格局?


问成都,动能转换今年将如何突破,焕发成都全域协调发展的活力?


问成都,营商标杆城市打造付出的真金白银,今年将有哪些收成?


问成都,谁来破局TOD,为破解“大城市病”再书“成都样本”?



1


 / 公园城市如何“成势”? / 




新时代,成都承担起一个重要的课题——“公园城市”建设

  

2018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在成都天府新区,总书记为成都发展方向擘画一幅新的蓝图,强调一定要规划好建设好,特别是要突出公园城市特点,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努力打造新的增长极,建设内陆开放经济高地。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公园城市”理念,并把探索实践的任务交给了成都。


整个2018,成都系统谋划,科学部署,交出了一份内容满满的“年度成绩单”:制定《成都市美丽宜居公园城市规划》、累计铺就2607公里天府绿道、全球最大城市森林公园正如火如荼推进……

  

2019年的任务,成都也已定下。今年内,天府绿道要再开工建设1200公里,并连线成网,初步体现天府绿道的规模效应。

  

根据成都美丽宜居公园城市“三步走”的发展目标,到2020年,公园城市特点要初步显现。2019这关键的一年,成都应如何继续破题?公园城市如何“成势”?


绿道建设如何“成势”?


面对“公园城市”这一宏大命题,成都用“人”“城”“境”“业”4个字道出内核,即服务“人”、建好“城”、美化“境”、提升“业”。而作为建设“公园城市”的一项重要探索,天府绿道,可以串起这一内核。


  

2018年7月,市委十三届三次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成都市委关于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加快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的决定》。《决定》中提出,要以“一轴两山三环七带”的三级天府绿道体系为骨架,构建“城园一体、绿轴串联”的生态绿网体系,承载生态景观、慢行交通、休闲游览、城乡融合、文化创意、体育运动、景观农业、应急避难八大功能,形成交融山水、连接城乡、覆盖全域的生态“绿脉”。

  


2018年,天府绿道总体建设达到2607公里。2019年,这片绿网仍在加速蔓延。但正如专家学者所提醒的,接下来的一年里,天府绿道的关键词不再是“开疆拓土”,而是如何提升“质”。


绿道建设如何“成势”?市住建局局长张樵思路清晰,他称,除了在系统推进上下功夫,还将在品质提升上下功夫,狠抓工程质量,加强场景营造,提升绿道资源的生态价值;在主题活动上下功夫,加强活动策划、宣传和实施,广泛发动社会各界参与;在市场化运作上下功夫,加强招商引资,引入专业运营团队,建立政府监管、公司化专业化运营管理体制,推进天府绿道可持续发展。


绿道可玩音乐 | 市民在江滩公园踩“琴键”

  

聚人兴业如何“成势”?


在成都公园城市的建设理念中,绿色不再是一个外在符号或者独立于城市发展之外的点缀品,绿色本身就是引领城市功能产业、资源利用、生活服务等各方面更加优化均衡的新发展观。

  

正是在这样的理念下,成都开辟出了一条“推动文商体旅融合发展”的路径。


公园城市如何“聚人兴业”,这是一个大课题,也是一个大难题。我们高兴地看到,位于成都崇州集贤乡山泉村徐家渡林盘的 “凡朴生活”生态圈,如今已是不折不扣的“网红”。而这个项目的成功打造,便源于成都对徐家渡林盘的文创业态引流。


▲“凡朴生活”生态圈


2019年,更多文商体旅融合实践,将铺展开来。比如预计于3月开放的双流区华侨城·农业创意博览园,不仅将打造川江草海、锦城花岛等主题景区,还将建成高科技农业展馆、牧场大马戏、树屋酒店等农业博览工程。


  

人才来了,投资来了,产业聚集了,如何让社会各取所需,保持全社会的热情投入,做好可持续发展,一系列更为复杂的问题会随时摆在我们面前。


邹丽娟是仲量联行成都分公司战略顾问部负责人,其团队对锦江绿道、锦城绿道和熊猫绿道进行了详细调研。在她看来,要保持全社会的热情投入,融合就不能是单纯的物理叠加,而是从大到小每一个场景的真正应用和体现,“从形态、功能、运营等各个方面的真正融合”。


▲锦城绿道江家艺苑的318房车营地

  

借智引智如何“成势”?


对于“公园城市”建设这样一个大课题,最大的问题便是如何做好借智引智工作。

  

2018年5月11日,首个专门研究公园城市建设理念的研究院,天府公园城市研究院正式成立。研究院聘请吴志强、贺克斌、李晓江、毛其智等多个领域的权威专家组成顾问委员会,还与联合国人居署、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等六家研究机构建立长期合作,推动成都加快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

  

2018年,天府奥体城的概念性规划及城市设计国际咨询活动吸引了全球104家知名机构组成的70个规划团队报名参与竞逐。当层层选拔到5家团队角逐时,他们有的给出了“绿轴”视角,有的给出了“飞鸟”视角,为“公园中的城市”和“公园中的场馆”,提供了多元的参考答案。


▲Sasaki Associates Inc.团队天府奥体城概念性规划方案


“新加坡规划之父”刘太格、中国建筑设计界领军人物崔愷等全球多位顶级规划专家来为“独角兽岛”的设计方案做评审;曾参与过伦敦奥运会、北京奥运会、索契冬奥会等国际顶级赛事场馆设计的机构来为天府奥体城做设计……2018年6月和7月,成都又相继公布了《成都市100个公园概念设计方案全球征集公告》《熊猫之都总体策划及概念性规划国际咨询公告》以及《成都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项目国际咨询公告》。

 

▲独角兽岛


2019年,这座城市期待更多全球化智慧大脑。而如何引来更多“智囊”,并且用好“智囊”,也成为成都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以开放的态度,广泛吸引国际国内的顶级智囊助力成都美丽宜居“公园城市”描绘蓝图,广纳智囊,借智引智,吸引全球顶级机构、专家、团队助力成都描绘蓝图,事实上本身也是一项必要探索。



2


 / 东进如何整体成形?/ 



从“两山夹一城”到“一山连两翼”,2018年,成都调整优化城市空间布局、重塑产业经济地理,以“东进”引领城市发展千年之变。


这一年,东进区域“脱胎换骨”,实施重点项目205个,已成为成都名副其实的“第二主战场”。刚刚闭幕的市委十三届四次全会暨经济工作会议,“东进”又一次成为热词。

  

新一年,东进如何进,如何整体成形?一张又一张规划图出炉,变成施工图难点在哪里,关键又是什么?“平地起高楼”,最基本的设施服务如何保障?从普通小镇到产业新城,人气如何聚,产业如何兴?


如何规避“千城一面”?


新城规划,最怕什么?“千城一面”是近几年建筑学界的热词。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庄惟敏曾解读过该现象:许多城市都要求城市建筑“形式新颖”“与众不同”“标志性”,过分地要求“多样化”,不考虑自身的文化历史、地理气候、山川形态、民风民俗,丧失了内部认同感,也就失去了外部的可识别性。没有了城市特色,每个城市看起来都很“花哨”,整体看来却是“千城一面”。

  

▲东部城市新区将以“天府黄”作为城市主色系 资料图


这就可以理解,成都为何花大气力画“规划图”。去年全国“两会”前,成都新一轮城市总规出炉,颠覆以往城市规划“产-城-人”逻辑,以“人-城-产”大手笔擘画成都未来发展蓝图,精工描绘成都人日常生活场景。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市域空间结构规划图


随后,一轮又一轮咨询,一场又一场研讨。在众多专家看来,如何在城市建设中保持本土文化优势,如何平衡城市与生态,如何吸引更多人聚集、就业,是东进高质量发展最关键的问题。(☞ 这场顶级的咨询会上,国内外权威专家建言“东进”)


“成都有独特的文化,城市化进程中,一定要保持城市本来的特色。” 在荷兰NITA景观规划总监Joost Hoek看来,成都“东进”,需要发挥好文化的作用,“这是一座城市的根与魂,要注意文化与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的有机融合,包括传统文化的延续、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形成现代文化特色产业集群。”

  

▲在淮州新城沱江河湾,Joost Hoek拍下了沱江的风景 资料图


如今,东进从“战略图”变成“路线图”,从“规划图”变成“施工图”,东部新城整体成势正一点一点变为现实。

  

靠什么聚人成事?


站在天府国际机场建设现场,“神鸟”外形的航站楼廊道已初具雏形,飞行区、航站区和工作区三大核心工程建设正全面推进。

  

新机场投用,也将是东进的起飞。按照规划,这个时间节点预计为2020年。一年时间,“巨无霸”工程是否能顺利推进?站在观景台,除了壮观,另一种氛围是紧张。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width=500&height=375&auto=0&vid=u0816khxq6h

▲2018年12月,天府国际机场核心区域T1航站楼施工现场 视频据成视新闻


今天,沿着简三路往里走,依然可以看到这里的“本底”——浅山丘陵之间,是一片片田地,建设围挡之外,是广阔的待运笔的“白纸”。

  

这里,凭什么聚人成事?

  

成都用了一些标志性功能规划来凝聚吸引力。去年3月22日,天府奥体城13个基础设施项目集中开工。这是四川首个集水上、山地、综合体育项目为一体的大型体育综合体,是成都着力打造的文商旅体跨界融合新名片,也是创建“世界赛事名城”的重要支撑。

  

天府奥体城带来的不仅仅是体育赛事,更重要的是,以此汇聚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流量”让城市能级跃升,形成良性循环的吸引力和辐射力。


  

 ▲天府奥体城规划区域


光有硬件提升不够,辐射半径是另一种“聚人”,在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教授李后强看来,由于高铁开通,以“一山两翼”为轴心的成都平原经济区扩大了半径,北边可到广元,南边可到叙永和攀枝花;“一山两翼”可以辐射到资阳、德阳、眉山甚至乐山、绵阳、南充、遂宁等地。


▲成都“东进”区域高快速路网体系规划图

  

行业巨头凭啥来?


“在建设过程中,需要工业化和城镇化‘并行’。不是建好新城等人过来,而是既要有产业,也要有人。”在四川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四川大学区域规划研究所所长邓玲看来,新城建设要结合当地现有产业,进行转型升级,特别是要围绕汽车、新能源、新经济等产业优势。

  

兴产业,最关键是什么?行业巨头为啥落地这里?

  

2018年9月初,以“云锦天府”为代表的8个重大产业项目集中开工。“云锦天府”是成都市第一个特大型新经济平台和天府国际空港新城建设的重要引擎,未来将搭建云计算、大数据、游戏、移动互联网、新媒体、影视娱乐等产业链体系,为天府国际空港新城打造全国一流的数字文创产业集群奠定基础。

  

中国电信成都分公司副总经理杨洋表示,接下来将会在空港新城投建5G基站,把产业合作伙伴和垂直业务最先落地和推广,并建设5G开放试验室,8k超高清、VR、5G视频直播等内容的具体开发试验工作将在这里率先开始。


▲天府国际空港新城效果图


有了产业“巨头”,如何利用它们进行聚集,吸引更多产业生态链,把生产要素做到更优配置?

  

为了破解这个难题,成都相关产业部门,今年将对东进项目制定针对性措施,解决项目在用工、融资、用地、用电等方面问题,对100亿元以上、30亿元以上的重大促建项目,逐一研究解决要素匹配等重点问题,力促项目尽快落地。


▲龙泉山东侧沱江发展轴



3


 / “一干多支”如何互动? / 



2018年末成雅铁路正式开通时,川西人民欢呼:终于进入动车时代,真正融入了成都“一小时”朋友圈。

  

成都“一小时”朋友圈,背后源于“多点多极”到“一干多支”的理念。去年6月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作出构建“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发展新格局的战略部署,四川省着眼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强化区域联动,增强内生动力,重塑四川经济地理。

  

城市竞争日益激烈的大环境下,成都与兄弟市州的关系是“虹吸效应”还是“溢出效应”?成都能否做强“主干”,担当全省区域经济的脊梁?发展待提速的市州拿什么承接成都的产业转移,从而实现协同发展?“一干多支”在新一年的聚势,将成为四川在区域竞争中取得一方席位的关键。


▲成雅铁路邛崃站 图源水印

  

“虹吸”还是“溢出”?


当“首位城市”的定位转为“主干”,成都面临的第一个质疑是,它会吸收资源造成周边城市“空心化”,还是能在做大做强后辐射带动周边?

  

前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发展中心主任徐林用日本东京的例子来给成都城镇化探索提建议。上个世纪60年代,东京人口刚刚超过1000万,举世都在讨论:东京是不是太大了?如今,东京人口已经超过4000万,却没人再问这个问题。

  

从一些地区走过的历程看,城镇化率达到50%以后,区域经济的空间形态将逐步迎来由“虹吸集聚”向“辐射扩散”发展的拐点,是优化产业经济地理、重塑区域经济版图的重要契机。

  


四川省区域发展战略研究智库研究员尹响用“发动机”来比喻成都的区位。“从近几年的发展情况来看,成都的人才、资金、技术已经不限于吸收四川的地市,西北、西南、东北、华北的很多人才和企业都选择了成都。”尹响表示,从数据统计来看,成都现在是一个资金净流入和人才净流入的城市,通过溢出效应辐射周边市州将是未来趋势。

  

徐林认为,四川省内有绵阳、泸州、宜宾和南充等人口超百万的城市,形成了良好的都市圈,是成都以中心城市的身份参与国内和国际城市竞争的“大后方”,它们也会是省会成都之外,共享发展机遇的大城市。

  

成都如何做强“主干”?


地位愈重、责任越大。成都能否担当起全省区域经济的脊梁,去参与竞争?

  

“成都能做到什么水平,决定了四川未来发展的高度。”尹响在阐述成都在四川区域重要性的时候,这样说道。去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提出要以重庆、成都、武汉、郑州、西安等为中心,引领成渝、长江中游、中原、关中平原等城市群发展。

  

在全国众多城市群中,成都是引领城市之一,它的同伴中,既有香港、澳门这样的特区,也有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还有武汉、西安等中西部巨头。成都如何能做强四川的“主干”?

  

1月7日,市委十三届四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召开。多家媒体守在第四小组,意在寻找答案。“总部成都”刚问出口,市发改委主任杨羽便笑着回答,“你们抓住了关键词!”

 

 

去年12月13日,成都为96家企业“总部企业”和“成长型总部企业”授牌。这也是成都首次通过这种方式确立行业标杆企业,意在加快吸引项目聚集,提升产业能级,构建起总部经济生态圈。哪些企业总部在成都?首批认定来了(附名单)

  

刚刚闭幕的市委十三届四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构建“总部研发在成都、生产配套在市州”新型合作关系,加快建设“总部成都”。“总部经济不是简单把总部放到成都来,它首先是成都自身提高经济发展能级的内在需要,是从传统制造业向产业生态圈转型的要求。”杨羽认为,企业总部是聚集城市经济等级和引领辐射带动能力的重要标志,“成都发展总部经济的目的,是最终建立现代产业体系。”

  

总部经济能为成都带来什么?看香港经验可窥一二。香港是整个亚太地区的“总部经济中心”,在港设立地区总部或办事处的跨国公司多达数千家,在整个亚太地区位居榜首。总部经济不仅为香港的发展带来多种经济效应,还让企业集中配置不同区域的优势资源,达成企业、总部所在区域、生产加工基地所在区域“三方共赢”的经济形态。

  

对标国际一流,成都在2019年拿出了针对性措施。成都将大力培养企业总部,聚焦产业生态圈,着力在智能制造、轨道交通等重点领域切入总部经济,通过投资高能级项目,推动“总部成都”建设。另一方面,通过地市州加强总部项目的引入和支持,推动成都企业向省内兄弟市州和“一带一路”的投资方面进行拓展。“拓展的目的就是成都总部的能级提升,但它的服务半径更大,让总部企业得到很好回报和收益。”杨羽表示。


▲2018年12月31日,雅康高速公路全线建成并试通车。雅康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后,从成都绕城高速公路出发,3.5小时就可以到达康定市。

  

“多支”如何吸引“主干”?


一个水桶无论有多高,它盛水的高度取决于其中最低的那块木板。区域发展的道路上,个体间的协同决定了整体能走多远。

  

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后,成都主要领导带队赴20个市州主动开展对接,全方位征求合作需求和意见建议。截至目前,成都已与近20个市州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在“一干多支”的探索上,帮助市州补短板、产业赋能是“主干”成都担当。但发展待提速的市州拿什么承接成都的产业转移,从而实现协同发展?企业和人才为什么要选择从成都搬去市州?

  

徐林认为,这正是高水平一体化的难题。真正的高水平一体化,应当让市场发挥主导作用,政府要解决的则是任何一个有可能阻碍市场经济或者市场机制发挥作用、阻碍要素流动的障碍,特别是体制性障碍。

  

换句话说,不是通过行政手段让产业和人才转移,而是打好产业基础、配好公共服务,让市场主动选择。

  

基础设施是“干”“支”互动、打通隔阂的首要步骤。去年12月底,成雅铁路开通,成都与雅安的时空距离缩短至1小时;雅康高速公路全线建成并试通车,甘孜与成都的联系进一步加强。这还只是开始,全会提出全面落实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协议和五年行动计划,落实成都平原城市群铁路公交化运营合作框架协议。

  

为了辐射周边兄弟市州,成都提出创新协同发展工作机制,共建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推动行政许可、产品检验等审查互认,推动优质教育、医疗、文化、体育资源向全省开放,构建环境共治机制,构建“三州”帮扶共建机制等。

  

开放、共享,带来协同,也给出了“一干多支”在新一年的走势。



4


 / 转换动能如何突围? / 


  

当前,成都与中国的大多数城市一起,正经历新旧动能转化的阵痛;同时因为成都经济发展正面临“规模”和“层级”的双重挤压,“破局”绝非易事。GDP1.7万亿元以上的第一梯队里已有城市率先突围,例如北京,涌现出全国第一、全球第二的独角兽群体;例如深圳,打造最佳、最全、最完善的世界级电子信息产业生态圈。

  

站在第二梯队领先位置的成都,靠什么维持现有优势?靠什么寻求突破?

  

加快培育壮大新动能、改造提升传统动能,是成都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和实体经济升级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但,产业基础多年积淀,大船调头如何转身?新一轮消费趋势起来时,“零售第三城”是否能保住消费活力?互联网巨头格局已定的情况下,成都能否在本土培育出下一个互联网巨头?

  

“传统产业大船” 如何调头?


大船载货量大、吃水深、扛风浪,这是冲锋在前时的底气和优势;但需要掉头时,原有的优势反而成了阻碍。

  

正如成都汽车制造业所面临的局面。过去十多年里,以成都经开区为基地的成都汽车产业从无到有,在全国汽车产业版图里书写了一个成功发展的样本。数据统计,2017年成都经开区(龙泉驿区)整车产量达128万辆,汽车全产业链产值达1889.4亿元。

  

下一个十年,成都的汽车产业是否还能抓住机遇,完成从有到精的转身?没有人敢打包票。

  

而这正是传统产业共同的局面——多年积累的产业基础在此刻已成为大船掉头的障碍。从成都经开区(龙泉驿区)汽车产业发展现状看,与传统汽车制造龙头尚有差距:2017年,龙泉驿区新能源整车产量占比仅为1.16%,远低于上海的2.3%;智能网联汽车刚起步,附加值高的B级车仅占11.3%……

  

▲工人正在神龙汽车成都工厂总装车间工作 资料图


成都汽车产业如何加快创新产品形态、调整产品结构?“我们在聚焦新技术应用,提升产业发展支撑力,让先进制造业和人工智能结合起来。”市经信局局长陈志勇表示,成都的汽车产业非但不是尾大不掉的困兽,反而还在继续壮大。成都将推动经开区进一步深化主导产业的细分领域,聚焦先进汽车、工业机器人等重点行业领域,加快建设智能汽车产业功能区;推动简州新城围绕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整车、关键零部件和汽车后服务,加快建设新能源汽车产业功能区。

  

“过去10年,吉利依托成都市得天独厚的投资和发展环境,进行了大量前瞻性的布局。如今,铭泰方程时空港项目从签约到动工仅用时8个月,如此快的落地速度,得益于成都的开明开放。”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在项目开工时这样说道。“我们愿做‘东进’的代言人!”从企业布局之变,照见产业升级之变,传统产业并非不可转型。


▲吉利成都铭泰方程时空港项目效果图

  

成都如何刺激新消费?


长时间以来,成都是高端、洋气、好耍、好吃的集聚地。但如今,成都“消费中心”的位置坐得有点摇摇晃晃。王府井、华润、万达等大型商业地产纷纷布局南充、泸州、宜宾等省内区域中心城市,市州消费吸附力增强正削减成都传统商圈的辐射力;2018天猫“双11”,成都头1小时成交量连续两年全国第六,折射出网络零售兴起导致的本地消费外溢。

  

消费格局变化的背后,是消费趋势的变化。成都拿什么去应对新兴的消费趋势,去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对此,市商务局局长陈麟认为,打造极核是成都全力促进形成更强消费市场的关键一步,要大力推进区域高端消费、国际时尚消费和全球免税消费,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2018年,香奈儿早春度假系列、Chloé大秀、法国蓬皮杜“全球都市”国际艺术双年展纷纷来到成都,“这些是市州承接不了的活动,也是网络消费带不来的体验。”陈麟透露,今年太古里还将有3个品牌全球首发新品、新开1个全球首店。

  


市发改委主任杨羽表示,2019年,成都将推动实施天府锦城、城市阳台、夜游锦江等融合类项目,高水平构建消费场景;大力推动熊猫之都、星光影视文旅城等重点旅游项目和自然博物馆、大剧院等重大文化地标项目,形成文商旅体新的消费领域;实施鹿溪智谷、独角兽岛、云锦天府等重点项目,聚焦5G、人工智能等技术,大力拓展新兴的消费领域。

  

成都能诞生下一个互联网巨头?


中国互联网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业内戏称BAT“三足鼎立”的格局已经形成,即北京的百度、杭州的阿里巴巴和深圳的腾讯。三家巨头与三座城市同频共振,新产业新动能帮助城市走出转型阵痛。

  

BAT之外,成都是否会诞生下一个互联网巨头?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黄汉权认为,随着我国科技研发投入不断加码,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等新技术广泛渗透应用,以及“双创”活动的深入实施,新产业新动能开始从“点状冒烟”向群体性突破发展。


▲TGC2019年腾讯数字文创节在成都举办


独角兽不只诞生在北上广深。去年3月,科技部火炬中心发布的《2017中国独角兽企业发展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底,中国独角兽企业共164家,分布于19座城市。《报告》发布后的半年,“1919”获得阿里巴巴集团20亿元战略投资,估值达70亿元,成为酒饮新零售独角兽。

  

“1919”是继新潮传媒、医联后,2018年成都涌现出的第三家独角兽企业。一年内,成都涌现三家独角兽企业,一批准独角兽企业,考验了成都的“培育”能力。

  

的确,因为曾经走失过两只独角兽,成都痛定思痛。2017年7月,成都“国家中心城市产业发展大会”召开,提出支持新经济发展。随后,成都启动诸多创新举措:设立全国首个新经济发展委员会;成立成都新经济发展研究院;出台《关于营造新生态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的意见》……

  

更特别的是,成都为“独角兽”建了一座岛。2018年7月30日,全球首个以独角兽企业孵化和培育为主的产业载体——“独角兽岛”项目,在成都天府新区正式开工建设。

  

筑巢是为引凤,“独角兽岛”如何吸引企业和人才,如何培育企业和人才?最适宜新经济成长的城市,能否为新经济企业壮大提供土壤和养分?

  

▲独角兽岛效果图


“把最优势的资源交给最优秀的企业、把最好的要素配给最优秀的团队,是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手段。”成都市新经济发展委员会主任张新宇认为,按照“拟上规、成长型、小巨人”企业的不同阶段,对新经济企业进行梯度培育计划,根据企业的成长周期,在不同阶段提供匹配的金融、财政、税收和人才扶持等资源要素,放手推进新经济要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最适宜新经济发展的要素供给体系。

  

在“川港澳合作周”新经济发展专场推介会上,成都把未来的合作伙伴瞄准了香港,提出着力招引“蓉漂”人才,有效整合蓉港科技研发资源,着力实施上市倍增行动计划,与香港共同举办金融论坛及路演活动,筛选组织独角兽企业赴港上市、新经济企业赴港融资,积极探索开展股权基金合作。

  

更宽广的视域、更强劲的伙伴,一定会带来新的可能。



5


 / 国际化营商环境 

 如何跟上开放步伐? / 



2018年11月,著名评级机构全球化与世界城市GaWC发布《世界城市名册2018》,成都排名上升至71位,连跨两级,升至Beta+。与此相适应的,营商环境是否已经跟上了成都进入世界城市的发展步伐?

  

仍然没有定论。一种观点认为,从各项排名来看,成都营商环境在过去几年里大踏步前进。但仍有不少专家提出,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成都总体上离国际化营商环境标杆城市还有差距。


▲点击查看《2018世界城市名册发布:成都连跨两级 成排名上升最快城市》

  

日前举行的市委十三届四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上,成都将2019年确定为“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年”。在蓉企业家和投资者,已经感知到新的机遇——建设国际化营商环境,意味着更快的办事效率,更快的发展速度,以及更快的开放进程。

  

但他们更想知道,新的一年,成都如何提升营商环境的国际化,携领本地企业共同走出去?如何继续缩短行政审批效能与国际标准的差距,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如何提高要素匹配效率,让政策跟着企业发展的需求走?


成都靠什么引来国际资源?


越来越多的领事机构、世界500强、国际地区航线……成都正充分融入全球市场。这还远远不够。世界银行报告表明,良好的营商环境会使投资率增长0.3%,GDP增长率增加0.36%。建设国际化营商环境标杆城市,成都不仅要以更高水平开放走向世界,更要充分对接国际资源,赢得全球投资者的青睐。

  

上海投资咨询公司研究中心副主任王颖认为,关键就是要为外来企业提前准备好良好的发展基石。她建议,在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的过程中,成都首先不能发生产业空心化,要有产业依托,为企业发展壮大提供要素支持、为企业转型升级提供服务保障、为企业家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环境。



以成都自贸试验区为例,如何探索适宜发展的开放型产业,进一步推动外商投资企业提升在蓉投资水平?成都自贸试验区相关负责人的建议是,“要关注服务业等产业方向发展,通过建立产业依托,积极对接国际优秀资源。”

  

根据成都自贸试验区提出的规划,2019年,将继续依托中国-欧洲中心等开放平台,在全国率先探索教育、医疗、文化等领域扩大对欧开放,为中欧BIT谈判和自由贸易协定谈判开展压力测试。

  

在电信、旅游、工程咨询、法律等领域,成都自贸试验区将研究并建立服务贸易清单管理模式。同步进行的,还有普惠的政策——探索创新贸易监管新模式,为企业提供自由进出、安全便利的进出境管理制度;进一步深化多式联运“一单制”改革,形成标准化单证并赋予物权凭证功能;加快自贸试验区金融开放创新,探索完善境外机构境内外汇账户、离岸账户等功能,建立统一的本外币账户体系。


▲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成都青白江铁路港片区 资料图

  

行政审批速度如何加快?


去年以来,成都按照“能减则减、能放则放”的原则,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积极打造要素成本“洼地”。但成都现有的行政审批效率仍与国际标准存在差距。一位企业人士表示,“目前已取消、下放的审批事项‘含金量’不高。融资难融资贵仍然存在,多头监管、重复监管尚未根除。”

  

行政审批速度还能怎样加快?成都正在探索“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纽瑞特CEO蔡继鸣曾经面临着生产痛点,承诺制则帮助该企业加速了建设进程,为打入国际市场提供了政策支持。在成都,他们和世界做生意

  

但政策边界仍制约着成都的营商环境充分匹配企业需求。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承诺制的实施范围将拓展到全市所有产业功能区,通过全面实施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改革,在极大程度上压缩审批时限,提高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企业办事效率。

  

值得注意的是,成都还提出要千方百计降低制度交易成本——减少微观管理事务和具体审批事项,全面清理规范涉企收费事项,大幅降低评估咨询等中介服务,综合施策降低企业融资、物流、用能运营成本。


▲成都 资料图


政策能否跟着企业需求走?


另一个问题也随之而来:如何真正提升产业实体——企业的获得感?

  

“可以拿国务院数据来说话——我们的改革事项完成了90%,但企业获得感环比仅增加百分之几点几,说明还有痛点需要解决。”毕马威政府咨询及公共服务咨询服务总监喻莺这样说。

  

中国不良资产行业联盟首席经济学家盘和林认为,真正的营商环境应该从企业家的“获得感”出发,要从文件中走下来。尤其是需要解决企业家的“痛点”“难点”“堵点”。

  

四川远大蜀阳药业常务副总经理周鲁谨的“痛点”是:如何能有量身定制的政策,帮助成都发展出更多行业巨头?四川远大蜀阳药业是一家从事血液制品的企业,运营二十余年,企业发展已经进入新阶段,但“血浆站”是公司发展遭遇的瓶颈。如何破局,帮助企业打通上下游产业链?

  

四川超宇建设集团董事长罗宇龙则认为,在惠企、利企、便企的目标背后,成都更需要强调“政策延续性”,要确保每一家企业在发展中所面临的痛点,都有对应的政策支撑。成都阳光铝制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廖健说,政策距离落实还差“最后一公里”——每一个窗口的业务人员也要熟知政策,理解政策背后对民营企业家的尊重与包容。

  

这也是成都建设国际化营商环境的下一个目标。成都提出要千方百计构建精准的政策体系,着力提高企业的政策获得感,坚持“新政策”与“老政策”结合,全面梳理落实已有政策,加强新老政策之间的统筹协调,确保步调一致。以专业思维研究产业发展趋势、敏感要素、发展痛点,着眼关键环节、公共平台、营商环境等方面,精准制定产业扶持政策。


▲万象城 图源视觉中国



6


 / 再书城市样本,TOD如何下笔? / 



2018年12月26日,成都地铁3号线二三期开通,南接双流,北连新都,更多的市民解锁新的出行方式。1月11日,成都地铁客流总量突破420万人次。


交通工具带来的不应仅仅是出行的便利。

  

缓解交通拥挤、降低通勤成本、实现土地“解渴”、重塑城市格局,用以轨道交通为脉络的TOD综合开发作为治疗“大城市病”的“一剂良药”,已成为国内外城市的共识。根据《成都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2035年)》,到2035年,成都城市轨道线网将有37条,共1696公里。


画下了宏伟蓝图的成都,目前轨道交通却还仅是交通。面临同样的“大城市病”,成都是否应“舶来”TOD后发而至?在用TOD重塑城市格局,如何下笔才能避免低效建设,再书新的“城市样本”?



成都是否应“舶来”TOD?


1993年,美国学者考尔索普教授正式提出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城市发展模式(TOD),这项将交通和土地利用综合考虑的模式,之后成为了纽约等城市精明增长框架内的重要内容之一,极大地促进了城市的良性可持续发展。

  

日本,已将这种模式融入到了城市发展中。东京、大阪……置身日本,一列列轨道列车穿梭于繁忙而有序的站城空间,一座座TOD地标书写改变城市格局的历史。


▲日本六本木 图据谈资成都

  

成都,是否该后发而上?

  

2018年,成都常住人口超过1600万人,位居全国第四位。近日发布的《2018年度中国主要城市交通分析报告》中,成都的地铁出行便捷度综合得分为0.88,居全国第五,但城市“交通健康指数”排名第四十二位,处于亚健康状态。


仲量联行成都战略顾问部资深董事邹丽娟举例,春熙路商圈是成都人公认的核心区域,每到周末,大波人群涌入,无疑造成了拥堵。她指出,要缓解“大城市病”,把原本的“一中心”转换为“多中心”,TOD是实现这种目的的必然方式。


实际上,成都已在为“后发而至”做探索。从顶层设计到具体层面操作的实施办法,再到实施范围,成都相继出台了《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轨道交通场站综合开发的实施意见》《成都市轨道交通场站综合开发实施细则》《轨道交通场站综合开发专项规划》等,将成都全网700余个站点按照“城市级、片区级、组团级和一般级”构建了四级分级体系。



▲成都IFS

  

如何避免低效建设?


既然后发,成都如何抓住优势,在国内外城市数十年的经验与试错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如何避免低效建设?

  

西南交大经管学院教授周国华在“顶层设计”这个词上画上了重点符号。他指出,成都应跳过日本及欧美国家前期以单一建筑为考量的低效开发过程,“政府在上统筹,民间力量在下托起。”他强调政府一定要摒弃“单单看到站点周围的土地价值”这样的短视观点,要“舍得”用完善的公共配套、有力的政策、规划产业聚集等投入与企业一起“投资”,才能共同盘活以站点为核心的“新中心”。


▲新加坡乌节路的lon Orchard购物中心 图据谈资成都

  

规划下沉,TOD应如何发挥“重塑城市格局”的作用?第一太平戴维斯华西区项目及开发顾问部高级董事罗元均认为,TOD可以成为帮助成都各区域形成人群吸引力的重要支撑点。轨道交通应与城市规划同步,“白纸”一样的外延新站点TOD综合开发与轨道建设同步,才能“1+1>2”,合力将城市发展格局扭转。

  

细分到具体的站点建设,“同质化”是导致低效建设的主要糟粕。

  

实现地上、地下、空中串联层叠,立体连通,“吃住行游购娱文商会”功能耦合、业态混合,是每个TOD项目的相同要素。而要立起“多中心”,将“客流”转变为“留人”,TOD还须差异化。

  

这是周国华反复强调的一个观点,站点的功能、场景不应被“标准化”。“成都在做每个站点的小规划时,都应该先做好定位,再根据定位引入配套。”比如大阪“Grand Front”项目,定位为“走在世界科技最前端”,力求汇聚世界最顶尖的“产学研展商”要素。项目以“大阪知识城”作为标识,并衍生出诸多科技型、体验型业态,吸引了奔驰、松下等100多家科技型企业争相进驻。

  

后发的成都,目前正在做“规划图”。“一个TOD站点就是一个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社区”的顶层设计概念被提出,TOD和城市谋得更多的契合点,欲再书新的“城市样本”。


如何共同“撑船”?


即使有“旁城”的经验作为“肩膀”,在TOD开发领域,成都仍是初出茅庐。要发起大体量的TOD项目,只靠政府力量显然是孤独而单薄的。

  

少了实战经验作为基础,实施TOD开发所需的大量专业人才在何处觅得?“规划图”画好后,民间力量如何激发,给TOD注入鲜活的血液?一系列痛点,即将迎面而来。

  

周国华作为西南交大教授,以专家身份受成都轨道地产集团邀请,就TOD开发做过几次交流。他认为,关于过于复杂的TOD综合开发的研讨,不应“浅尝辄止”,专业团队的组建迫在眉睫。“成都的专家资源很丰富,中铁二院、西南交大在专业领域都做得不错,成都和TOD做得很好的港铁也是有合作的,现在的问题是交流没有完全打通。”周国华建议尽快将专家资源整合为一个团队,“要经常一起坐下来,图纸摆开,深入研讨。”

  

图纸之后,要通过TOD模式用一砖一瓦垒起城市“多中心”,如果只靠政府一方力量,不只单薄,与缓解轨道交通建设资金压力这一目的更是背道而驰。因此,民间力量必须成为TOD开发的主力。

  

但关于民间力量的激发,牵扯的面更广、利益主体更繁多。成都TOD开发这艘“大船”如何邀请各方上船,再共同摇桨前行?

  

这一点,周国华认为也可借鉴日本——激发民间力量推进城市更新和新城建设,是日本大城市开发的鲜明特点,也是日本TOD的“根本所在”。

  

▲日本大阪 图源水印


支持多元力量参与TOD开发,目前已有国内城市在试点,国内TOD颇具影响力的上海莘庄“天荟”项目,就是由香港新鸿基、上海上实实业、上海闵行城投三家各持35%、35%、30%的股份。其中新鸿基具有技术、经验优势,上海上实实业和闵行城投具有资金和属地优势,三者结合,厘清了项目主体边界、技术边界、利益边界和政策边界,从而产生了能量聚合效应。


因此,周国华认为成都所取之道,亦可和日本一样,政府部门联合各个利益主体,成立“都市更新会”。让各个主体代表参与,在其中协调各方利益。“土地的协调、企业的入驻、利益的分割,政府这只大手把利益各方拢在一起,共同协商,分割确权,看到了‘粮’,民间力量才会被激发出来,发挥所长。”

  

共建共享,才能迎来新的城市。


大家都在看↓

• 成都更好玩!携手腾讯打造“中国数字文创名城”

• 成都被划入全省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 产业准入更严、标准更高

蓉城政事记者 王垚 钟茜妮 邹悦 尹沁彤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首席评论员 刘琴

编辑 周霖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