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北美出了个川大大 他是白领的大救星

GEORGE陈果 陈果George 2022-08-17

在商业世界里,有两种白领工作者,一是Business man,商人,他的思维和行为都是为了生意结果,自己决定商业策略;另一种是Corporation man,公司人,不管是小巴拉子,还是高管,放弃自己的个性识别(individual identity),个人的态度、行为要服从公司的态度和期望。公司,并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是资本意志的化身,对上市公司来说,则是资本家和广大投资者。

上市公司每季必须发布财报,向资本家和投资者报告绩效,包括收入、利润、每股收益(EPS)、主营业务收益等等,投资者由此评估公司的财务健康情况,并推导出公司经营情况。所以,上市公司的“公司人”们无不为每季的数字结果奋斗,这是公司对白领的唯一期望。


市场环境有起有落,但是季度交付业绩成果却是硬道理,为此,上市公司越来越面向季度业绩采取短期行为。不仅如此,大多数上市公司还给公司高管以高额股权激励,在高管收入中占到较大比例,为了用业绩托住股价,高管行为相应地以季为单元,用铁腕要求手下突击短期目标,能逼出数字的领导就是好领导。高管们难以考虑长远利益也属无奈,没有短期数字,自己也不能保证能活到长远利益实现的那天。

也许是国外公司对中国市场的策略是从投入期到收获期,也许是周围白领朋友们职位上升的原因,作为外企卖命多年的白领老炮,我周围外企白领朋友们大都感到逼业绩的周期越来越短:老早是按年,后来到季,再后来每周review、每月追结果。“年度预算、季度调整、月度滚动、周度review”这套环环相扣的体系,紧箍咒越来越紧,运营越来越复杂。每个月刚过完一半就开始count down,财务数字得commit到天。过了季或者过了年,业绩就翻篇归零,于是,在季末、半年末、年末,各种短视行为,不一而足。

公司人的业绩都是从资本市场要求开始,在组织内一级压一级压下来的。如下图所示,当全公司或所在业务单元出现业务低潮期时,或者是面临业务转型期时,例如,收入下降、利润降低,即A点,怎样从A点走向业务良性发展的B点?如果是敢于承担财务风险的冒险家,他会走上面一条路,即先做大规模,用利润换市场份额,先挤掉竞争对手,然后再去追求利润。可是,资本市场没有耐心等到公司CEO或者事业部总经理按上面的两条走到B前就把TA“杀掉”了,所以“公司人”会在资本压力下走上最下面那条路,相应的行动是:裁员、卖掉不赚钱的业务、缩规模,先不求收入而保利润,拖过一季算一季,先要保住自己活下来。这些饮鸩止渴的行为,是很少有上市公司能真正转型成功的原因。

电动汽车领先企业特斯拉虽然在三年前上市,创始人马斯克最近不满为了保持股价,必须每个季度都要交答卷的困境。在海外建立超级工厂,快速提升廉价车型产量,这些战略举措存在巨大的不确定性,作为上市公司,马斯克可能会做出一些满足眼前利益的决定,最终可能损坏长远利益,所以他最终决定私有化后退市。

可以类比的是,2013年,正面临着从激烈竞争的PC市场中向企业IT服务和云服务转型的戴尔,也是选择了退市来避开资本市场的压力。在退市后以670亿美元天价收购了企业存储和云服务霸主EMC,成功地完成了公司转型;这让我想到了戴尔的竞争对手联想在2004年前后效仿IBM向企业IT服务转型的努力,当时上市不久的联想收购了一系列企业IT服务公司,可是迫于资本市场的压力,仅仅一年多时间就偃旗息鼓,而我作为当年短命的联想“企业服务群组”的高管,是这次不成功转型的亲历者。

 

终于有人出来打破资本市场的陈规了,他就是天降伟人川大大:

据报道,特朗普表示,近期是百事公司CEO卢英德让他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卢英德17日表示,许多商业人士“一直在讨论如何更好地引导企业拥有更长远的眼光”。 特朗普提到的支持取消季报的“商业领袖”还包括巴菲特(我猜,巴菲特投资某大公司的坎坷转型之路,让他有切肤之痛吧)与摩根大通CEO杰米·戴蒙。他们都认为季报制度不利于企业从长远利益着眼去转型、创新,而锐意创新的公司的私有化潮,也减少了资本市场创造财富的机会。

 

不论巴菲特和政治家怎么想,对美国上市公司的“公司人”来说,这也许是个好消息。公司人交付业绩是硬道理,终于有机会不至于面对短期重压,作出太多违背个人业务规划和长远思考的行为。这样的改革也许能让白领们每季末的不眠之夜少些,客户门口跪求合同的频率低些,陪家人的时间能多点。

 



运营管理,请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