泼瓢冷水 | “中台”概念滥用是数字化转型的伪命题
“中台”在我国技术界、商业界成为时髦名词,追根溯源,有两个推动力:一是某倡导敏捷和IT架构现代化的IT咨询公司的一些善于总结的架构师,因应大型系统架构演化及“微服务”而在中国包装出来的概念,二是某些电商公司、互联网公司随着自己平台架构进化而提出的概念,并利用这个概念来包装各种数字化解决方案。
【图片来自网络】
这个概念的产生本身带着IT技术架构以及互联网平台架构的背景;然而,今天这个概念却对各行各业的企业 ,无论是数字化转型、商业创新,还是运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制造业到服务业,搞企业信息系统、必谈建设中台;搞组织变革、必谈建设中台。中台不仅是一个IT概念,由此产生了“API经济”、“开放平台”等一系列数字化商业模式创新思维和“以用户为中心”、“去中心化组织”等一系列的组织变革哲学。
既然有“中台”,那也就意味着有前台、也有后台。目前大家公认的“中台”概念是指一个“平台”,这个平台上存放着颗粒化的、可共用的、可重复组合利用的业务能力,亦即“服务”或“微服务”。
“中台”之前的“前台”,是指面向客户或用户的场景、界面,之后的“后台”则是指对业务能力的管理和风险控制机制。在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前-中-后台”的架构,则是业务/管理和数字化对象之间相互映射的双重概念。
需要说明的是,有些人将公共能力的共享服务,例如财务、人力资源、行政支持等面向共享服务以及业务流程共享服务等解释为“中台”,我认为这种说法并非“中台”的本意。
“中台”之所以存在,有两个基本前提:
1、因应客户需求或用户应用的个性化,“前台”在持续地变化,需要随时、灵活地调度、组织“服务”,来重新构造并交付
2、“业务能力”既可被细颗粒度化分离,即原子化程度的“解耦”;同时又能基于某种协议(protocol)来自由组合
数字化技术本身具有无限可能来支持以上前提,平台电商和互联网服务商面向“一对一”极致个性化需求的碎片化市场,具备了中台应用的前提。然而,传统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例如制造业、金融服务业,中台的应用前提的成熟度到什么状态了呢:
1,极致的个性化是不是真正的客户需求?
2,原子化的“服务”是不是可以自由组合并交付?
海尔张瑞敏先生有个著名的“三角形冰箱” 命题,早在2000年,他就洞察到了在数字化时代,需要通过对企业组织和产品交付能力的解耦,来应对个性化的用户需求。当年张瑞敏提出这个理念,很可能源自那时在国内管理思想界影响力甚大,1993年由约瑟夫·派恩提出的《大规模定制》;实际上,KK的去中心化理念大作《失控》也是在1994年出版的,和前书时代背景相同,却直到20年后才被引入中国管理思想界:
电子商务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我们和用户之间是零距离…… 海尔能够提供比别人更好的满足用户需求的产品,如果用户提出要三角形的冰箱,你能不能提供?这就是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能满足,这就是你的优势。个性化反射回来的话,就是你整个企业的生产能力、布局、组织结构全都要适应它。生产必须是柔性的,个性化不是一句空话,没有组织结构流程的改造,市场反映的要求你没法反馈到终端。所以整个生产的技术、布局、工艺设计以及准备结构都要能够围绕个性化转 ……我们现在所做业务流程再造叫市场链,要求人人都直接面对市场,即人人都是一个市场,人人都有一个市场。
张瑞敏 —— 《市场报》 (2001年03月17日第四版)
今天,在企业家哲学和组织变革实践上,海尔可能是最符合“中台”定义的传统企业;另一方面,技术上,海尔早已实现了以物联网和大数据为基础的工业互联网,以及商业互联网和工业互联网的两网融合,相关介绍可以参见海尔的工业互联网平台COSMOPlat的网站,有关技术解决方案无所不包:
可是问题来了:我家装修厨房,我想买个横截面是三角形的冰箱,摆在墙角的转角处,又不占地方,又实用美观,遍搜海尔信息,也不知道在哪里能下个三角形冰箱的订单,也找不到任何一家可以做三角形冰箱的厂商。我这个需求太别出心裁吗?应该不会吧,张瑞敏先生20年前就想到了。
为什么从数字化技术、到研发、供应链和制造能力、到组织和流程都具备交付三角形冰箱的能力的海尔,并不卖三角形冰箱来实现张瑞敏先生的“初心”呢?我认为原因有三:
1,“个性化的需求”和“个性化的产品”不能简单画等号,对制造端来说,可以用标准化或半标准化产品来满足个性化需求,这个话题在我过去的文章(鞋服业究竟需要怎样的C2M(上)?)里有阐述,在此不展开论述;
2,制造业的产品交付存在着质量、安全等方面的合规监管要求, 标准化产品必须经过强制性的认证才能上市,定制化产品存在质量、安全风险,难以想象按照用户要求来定制的汽车能上路?定制的医药能没有副作用吗?
3,在我来看,所谓“制造”就是把原材料,无论是金属还是塑料,改变形状和性状,并组合的过程;数字化可以随意模拟,和工艺、供应链的可行性还有很大差距,这就是“可制造性”的问题,制造业上游的金属加工是铸造、钣金等环节,我曾经帮某企业论证过“云钣金”平台,数字化技术,例如数字化实体模型、跨平台数据交换等,都不是问题,真正问题除了商业模式可行性外,就是制造工艺本身。所以,只有基于新材料的3D打印是数字化制造的可制造性终极解决方案。
以上三个问题不仅存在于制造业,也广泛存在于金融服务、交通物流等所有传统行业,对传统行业来说,颠覆性的个性化市场还受到合规监管、可交付性等诸多限制,所以完全个性化、前端解构的应用场景并不是普遍存在的,所以,中台并不具有普遍适用意义。
我认为“中台”概念对支持企业创新和以用户为中心的理念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今天建立企业架构不能“唯中台论”,而应该是构建下图这样的一种混合模式
中台,只是下一代企业应用架构的一层和一个局部,企业内稳定的业务,即流程驱动、风险控制、面向管控的业务过程,或者企业并不需要随时变化的对外业务和服务,应用“微服务”和“中台”的价值不大。
数字化转型,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