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 | 教育成效不彰 自然民科横行
原中欧商学院管理学副教授肖知兴多次撰文或发表讲话,批评咱们其实并没有那么多管理论坛上各路意见领袖所说的“管理创新”,管理者们缺乏对管理学理论常识和基本原理的尊重,讽刺OKR、“自组织”等等都是对本来就有的管理概念的包装。
肖博士本人是管理学大师明茨伯格的积极倡导者,非常推崇明茨伯格在管理者培养上的“知行合一”方法;他同时也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倡导管理者用“行动学习”方法,在实践中提升对管理学的认知。
如上图所示,明茨伯格认为管理是艺术、科学和手艺三者的平衡:
艺术:即远见、创意;典型行为是愿景鼓舞
科学:即分析、基于事实的逻辑推理:典型行为是搜集数据,进行规划
手艺:即经验、实践中学习;典型行为是行动试错
管理者的三个要素侧重不同构成了不同的“管理风格”,例如极致情况下,光有科学、没有艺术和手艺则流于精明算计,而光有艺术和手艺,缺乏科学,则无序混乱。
中国的现代工业化发展,也就是五十年时间,市场经济,也就是三十年的时间,也就是说,我们的现代化的管理、商业的实践积累加起来30-50年时间;理论体系方面,基本是从有着上百年工业化历史的欧美借鉴来的。为什么现在在中国商业界、管理界有如此多奇奇怪怪的“管理创新”、“管理理论”?
以明茨伯格三角形结合中国现实来看:中国不缺有愿景的企业家,也形成了不少中国特色的实践,然而,欠缺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方式,对企业现象的总结者就容易陷入“无序管理”的风格。
我将明茨伯格三角形稍作变化,认为“管理学”应用具有三个特点:
理论:对管理的对象,包括管理者本身、被管理对象、组织行为、组织环境等,存在完整、科学的认识,总结了体系性的方法;
实践:这样的理论是经过多个组织、在历史长河中,经过多次、反复的检验,证明是有效的;
企业家精神:企业家对于取得组织目标具有持之以恒的热情,并且能凝聚起团队意志。
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根植于社会学、心理学、会计学、运营科学等多个学科知识,同时和哲学、经济学、数学等也有关联交叉,光有企业家精神和实践,缺乏科学理论指引,则容易流于“民科”,中国式的管理理论创新现象,展示了管理学领域的民科盛行。
我30多年的大学本科专业就是管理科学,后来念MBA,再以后以“管理科学”为职业也20多年了,这可能也是有理论洁癖、容不得现实中“民科”的原因。正是因为中国管理学教育效果不彰,才给管理学民科留出了巨大的生存空间;我们管理学教育主要有四种模式,当前主要缺陷表现在:
商学院/MBA教育:教育人员缺乏深入的实践经验,为学术而学术,学术研究常常是把箭射到墙上,围着箭着点画圈圈
商学院EMBA/高管发展计划:学员的理论学习动力不强,教育机构堆砌名校名牌教授,营造学员的虚荣满足
管理咨询:咨询公司鱼龙混杂,利益结果导向偏离了学问本身价值
管理培训:如果正规管理教育是古典音乐,管理培训则是卡拉OK,好听但缺乏价值;一些管理培训背后是传销模式,在中小企业里影响甚大
我理想中的管理学教育内容,除了个人软技能训练(例如批判性思维、管理者谈吐形象、自我管理等)和素质品德教育外,应该包括下图这样的“硬知识”体系:
其中左边黄色的是核心知识,是管理知识的基础;右边则是基于左边核心知识,管理实践中所需要,知识上进一步深入的内容。这“8+8” 十六个课题,本身各自自成体系,管理中常见问题都可以归进一套体系里,例如企业文化、绩效管理、能力素质、领导力发展等等,可以归入“工业组织心理学”的课题。
对管理学教育或者MBA教育来说,黄色的是必修课,蓝色的是选修课,软技能是课外训练。如果中国有这样的管理学院,更多从实践性理论,而非学术理论去开展教育,会不会提高我们管理教育的质量,让民科更少点?
至少,这个框架涵盖了我对管理学理论的认知。
退休后开个商学院,欢迎大家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