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数字化转型 | 你的开放银行需要一个战略

GEORGE陈果 陈果George 2022-10-16

“开放银行”大概从5年前开始受到关注,今年,已经成为了银行数字化转型的热门词。最近这段时间,我看到在不少商业银行的半年报里,都将“开放银行API”作为亮点,宣称已经提供几百个开放API(OpenAPI),赋能了数千个生态场景云云。


淘宝开放平台常用的开放API和场景也分别没达到几百个、几千个这个数量级,所以,当我看到这些银行的财报里兴高采烈地披露银行科技部门人员猛增,研发中心数量膨胀,一窝蜂地搞“开放银行”,银行们有思考过如何形成业务前端和银行科技部门的无缝协作,如何衡量银行科技的投入产出吗?


我看到的是:也许他们的“开放银行”本身需要一个战略。

 

“开放银行”的技术形式是为银行外的其他线上平台提供接口,过去也有银行提供采用标准化服务的H5访问接口、或者由银行提供开发平台和开发工具包(SDK)等形式,但是这些方式都不完全具备行业标准化特性,所以采用预先定义的函数形式的应用程序接口(API),使得外部平台访问银行的产品或数据,这种方式更有利于外部平台的开发人员开展快速构建,所以“开放API”逐渐成为开放银行的技术主流。

 

开放API是企业对外部进行业务赋能的形式。在银行内部,推进各种数据、产品和业务的服务的数字化,将多个数据割裂、集成困难的单体系统(遗留系统)进行服务化解耦,打破系统割裂的约束,将用户体验层和业务流程层分离,提升业务的敏捷性,亦即所谓的SOA架构转型,是过去十多年银行内部数字化转型潮流。这些服务之间的衔接,需要建立“内部API”。


而面向银行外部,基于互联网向生态伙伴开放数据、产品目录、业务渠道等,通过生态伙伴打包这些银行服务对其用户提供增值服务,实现银行业务的生态拓展,则需要“开放API”。这两类API需要在银行内部形成两层的“API架构”,我几年前写“中台”时,提到过“两层API”的概念,本文不再赘述,参见下面两文:

数字化落地的四个核心问题 | 自建决策,摩登架构,中台赋能和重塑人才

泼瓢冷水 | “中台”概念滥用是数字化转型的伪命题


因此,国内外领先开放银行的公认最佳业务实践是:

  • 面向不同的客户类型提供不同类型的API,例如业务创新的FinTech机构、产业链上下游的B2B交易客户、面向个人用户销售金融产品的客户服务机构等

  •  “内部API”是从银行核心系统进行解耦的“细颗粒度”服务

  • 面向业务场景需求,对细颗粒度服务进行打包,形成外部可调用的“粗颗粒度”服务,即“开放API

  • 可以从核心系统中直接对金融产品打包为产品API向外部提供

 

在开放银行建设中,有两个常见的数字化认识误区:

1、开放银行不是银行业务线上化:银行业务线上化是银行产品和服务的数字化渠道建设,由银行自己面向银行产品的用户来开展运营,而开放银行的特点是对生态伙伴赋能,并不直接提供一线的用户运营,用户运营由生态伙伴提供;


2、开放银行不是升级版银企互联:银企互联是将银行服务植入到企业级客户的业务流程中,例如采购或者开票流程,是企业客户的内部流程,而开放银行最终面向的是“客户的客户”,即企业外向业务相关的金融服务。

 


银行提供“开放银行”服务,对客户/用户的核心价值主张是两点:

1、API业务价值:开放API是银行服务的数字化产品,虽然银行金融服务产品在本质上同质化程度很高,但是不同客户群体、类型(包括企业、个人、政府、同业等)的实际业务环境非常复杂、个性化,银行金融服务要帮助生态伙伴(即客户)为客户创造价值,因而银行要思考怎样为生态伙伴创造价值,API的业务价值就体现在如何基于标准化金融产品,在生态伙伴服务的业务中体现出服务价值,最终表现为实际业务中API被调用的频度。


2、开发者体验:OpenAPI的最直接用户是谁?我认为是生态伙伴的程序员,API的文档是不是易于阅读,规格是不是完善,在开放平台上是不是容易被发现、被管理,会给开发者带来不同的应用体验。在今天互联网开发广泛应用开源技术的环境下,银行开放平台在开源社区是否活跃,是否能在开源社区拥有大量的技术追随者、贡献者,都决定了开放银行的生命力和成长性。互联网产品的最基本衡量指标是用户体验和用户活跃度,对开放API来说,就是开发者体验和应用API次数。

 

此外,开放银行还必须将收入模式、网络安全等作为关键战略考量因素。

 

开放银行对银行来说,和传统银行业务数字化相比,具有完全不同的客户价值主张、价值链体系、运营体系,需要独立的战略。

 


简单说,不被码农们顶礼膜拜的开放银行,都没有前途。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