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杜课】随笔 | 阅读的技术(连载2)(总第46期)

2017-01-02 南大公益传播 杜课

R E A D I N G

与研究生谈阅读

新闻传播专业的研究生要读的书可以分三类:作品选、教材、学术著作。是否能够科学、高效的阅读,对于研究生来说,是关系到其研究生涯的大事,通常,这也是老师要上的第一课。下面,就不同读书内容及其方法,谈一点我自己的经验。


■文/杜骏飞

2

教材

读教材——这里要讲的是读标准教材。通常,研究生教学强调研究性学习,强调针对某一主题开展聚焦性的探索阅读,并不会指定某一部教材。但对于一个学科的初学者来说,阅读标准教材,即具有完整系统的、知识覆盖面较大的、被公认权威的学科指南,仍然是一个捷径。


标准教材有很多类型,常见的分为实务、理论两类。但这样的教材,每一章通常都包括以下4个层面内容:


理论介绍、指导或阐述

实例分析、行动指导

知识提要、概念复习或本章思考题

相关知识介绍与推荐、进一步阅读与研究书目列举


譬如密苏里新闻学院集体编写的《新闻写作教程》、ARENS的《当代广告学》、巴比的《社会研究方法》、波普诺的《社会学》、GERRIG等人编写的《心理学与生活》之类,都属于这个意义上的标准教材。


大部分的实务教材并不难懂,所需要的只是融会贯通。因此,实务教材贵在案例分析,这其实是最佳指导教程,也容易有效避免教材的指导成为无源之水,而理论类的教材则更强调抽象认识。



1

精读一


精读一是通读式的。以读《社会研究方法》为例,如果一个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已经熟悉学术文体、方法论话语,与教材的观念体系之间只隔一层系统叙述,那么通过细致阅读、认真思考,即可逐步深化对方法学体系的认识;否则,他必须通过先阅读感性文本积累经验认识,然后再尝试进入这个话语体系,如此才会有实在收获。


当然,跨专业学习的同学阅读实务教材也有类似问题。比如其他专业的同学学习美国新闻史或广告创意,也会感到与教材之间隔了两层,既缺乏感知,也缺乏系统。如此,也需要通过先阅读感性文本积累经验认识,然后再尝试进入这个话语体系读理论类的标准教材,有时可能因为缺少先导知识而感觉读不懂。


这时可以通过书中的序言、后记、书介等培养阅读信心,然后开始阅读:先看其中最喜欢的一章,再前进、后退到其相邻的两章,读完这三章,回头反复翻阅目录,尝试着作对其内容的推测和遐想,有了理论上的悬念感之后,从第一章开始,把它读完!如果再读不懂,可以暂放几天,从更粗浅的入门读物入手,积累常识,培养信心,过一段时间,再重新通读此教材。


从“完全掌握”的意义上说,对一本标准教材,以上的通读只能说是精读一,深入的阅读者有时还会作精读二、精读三。


2

精读二


精读二是诵读式的。只有三种理由支持诵读:一是对于本学科来说特别重要的教材文本,你需要对其中的关键段落,特别是关键词、关键理论熟极而流;二是从应试来说,不能记诵,会导致无法复述和应用;三是与解析阅读类似,为掌握教材的知识体系而读。


最后一种为常见理由,通常,如果要形成长期记忆,我们要能够在纸面上复述教材的核心内容、并在头脑里形成“知识树”,也就是要能以个人的视角,再现关于这本书的知识结构的宏观图景。


从阅读的深化而言,纸面化的诵读、再现式的描绘,更为有用。


3

精读三


精读三是真正的深读。深读是要对教材所指涉的最重要的一些思考题做逐一解答,或者通过对不同章节的相关知识作合并同类项处理,为自己设置出一个以上的综合议题(成体系的、大的思考题)、并尝试解答。


譬如这一类主题:科学方法的主要敌人有哪些?——阅读《社会研究方法》及其相关著作;人群是什么?——阅读《社会学》及其相关著作;好记者和好新闻有无标准?——阅读《新闻写作教程》及其相关著作。


在这个过程中,很可能会发现自身学养的不足,需要查阅更多的资料、读更多的书、作更多的思考,这时,一个研究者已经出现了——你的对于综合议题的回答有时正是一篇读书报告的主干,甚至是一篇研究报告的雏形。


教材阅读

“四结合”

1

粗读与精读的结合。粗读,一般是指一种对教材只求“观其大意”的读书方式。其特点是快速阅读。通常的步骤是:浏览前言,通读目录,抓住重点,快速摘记,看结束语。精读,是指在粗读的基础上,对教材“一一寻究,得其要领”的读书方式。分析案例、归纳要点、发散思考。


2


横读与纵读的结合。传播学的教材内容涉及的领域很广,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思想道德、社会心理等各个方面,要读好它,必须做到横读与纵读的结合。


横读,就是着重发现和把握教材内容各个方面之间的横向的、左右的联系;纵读,就是着重发现和把握教材内容各个方面之间的纵向的、前后的联系。读者要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来理解和掌握教材的有关知识。


3

自读和群读的结合。自读,即指一个人“埋头苦读”教材。自读课本,其步骤是:认读、辨体、审题、问答、质疑、评价六步。群读,指的是一种有若干人组成进行阅读活动的组织形式。有的叫“群体外向法”,将个人自读课本后得到的体会、收获与他人互相交换,互相启发,能收到“翻番”之效。


4


理论与实际的结合。鲁迅认为“专读书也有弊病”,正确的读书方法是“必须和社会接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把课本知识同社会实践紧密联系起来,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去。 



教材阅读,景行行止

文/刘一醇

人们对待教材常常会陷入一个误区:仅把教材当作考试书来读——生硬的参考,被动的咀嚼,功利的从中猎得某一具体问题的答案与解决办法。前者是为人身心带来健康的浓缩维生素,后者则是给问病投医之人开的一剂猛药。


这种对于教材的功利化阅读不仅存在于浮躁的重结果、轻过程的现代社会,甚至可以追溯到科举时代,“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锺粟,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车马多如簇”,灌输的便是这种理念。用财富、美女、权利来激励读书人刻苦治学、勤读经书、考取功名。



其实,书中何止有千锺粟、颜如玉呢?比如,从阅读的传播学教材之中,我们学会从媒介与人的关系中思考社会热点,用受众研究的方法解决大众传播中的许多问题,也开始接触到社会学领域的枝枝蔓蔓,欣赏到一些抽象的美好(比如哲学、科学、宗教、艺术等),体会多元知识的激荡,建立个人的知识架构、精神家园。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一种无目的的有目的。


教材阅读,应当是一种行正道、登高山的过程体验,走得越远、攀的越高,眼界越开阔。


感谢收看,阅读本期杜课,下期再见。

往期回顾

【杜课·谈话】

为什么你会感到孤独    |    你为什么存不住钱  

考前如何克服焦虑      |    书单泛滥如何读书

美国大选中媒体偏向     |     从美国大选看人工智能

为何如此关注美国大选    |       资本·平台·内容战略

爱我的人与我爱的人      |     如何面对失去

众人盲从,媒体何为    |    职场如何被赏识

爱的态度    |    谣言类型学

社区报何以可为    |    网络暴民炼成记

新媒体如何塑造人类    |    公共领域缺什么

【杜课·微讲堂】

一诚天下动    |      “罗尔事件“

【杜课·随笔】

讲个严肃的故事,你可别笑啊

(一)|(二)|(三)|(四)|(五)|(六)

更多精彩,敬请期待

鸣谢:

郑钢新媒体教育基金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公益传播中心


本文为《杜课》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刘一醇

责编|魏    安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杜  课

邮箱:njuduke@163.com

不学不成    不问不知

长按二维码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