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WeChat ID Dknju2016 Intro 杜骏飞老师的课外辅导,一千零一次人文课。 编前语: 《变形计》是湖南卫视重点研发的一档角色互换的纪实类节目。让农村孩子和城市中的叛逆孩子在一定的时间内交换生活。自上个月末节目首播起,节目里的主人公丽姐和“社会我丽姐,人冷路子野”等口号就随着节目收视率的涨高而频频占据热搜榜。 变形 Q1 问题一:湖南台研发了这么一个角色互换的节目《变形计》,目的是让农村孩子和城市孩子互换生活,让城市的叛逆少年体会到生活的不容易,但随着节目的播出,逐渐出现了一些为了追求收视率而过分吸引眼球的一些现象。您认为这档节目能否承载公益的目的?我们社会应该为此做些什么? 杜骏飞: 类似的场景性的实验和生活类的实验在美国也有过。交换身份这种社会实验是有消极的一面,因为人对这种自己所不熟悉的生活如果代入太多,他可能就回不去了。   一个城里的孩子到乡下去体验生活,吃点儿苦,感受一番也就罢了;但一个乡下的孩子去城里体验之后,他看到了从未见过的景象,拥有了许多曾经无法想象的东西,他可能会不愿意回到贫乏的乡村,但却不得不回去,不得不面对巨大的现实和心理落差。这是残酷的。   每当他们和城里父母分手时我只看到了农村孩子离去时那恋恋不舍的眼神,和对这个繁华世界的无尽好奇,他们似乎都没明白这一切有什么意义,他不想走了,可是游戏已经结束了,他必须走,这里不是他们真正的家,他们真正的家在大山里,录完了节目还是要回到大山里。   你为他造了一个梦,又要强迫他醒来。在这个过程中,你让他收获到了什么呢?大城市的繁华?别人家庭的温暖?还是明晃晃的阶级差距?我想,更多的是后者。   所以在乡里孩子进城交换这个过程中,对观众来说,其思考意义或许是正面为主,但对当事的孩子来说,是以负面作用为主的。   我们在新闻专业主义的操作手册里,有一条铁律:最小伤害原则。即:做新闻,不能对当事人构成新的伤害。   电视媒体做这种娱乐节目的时候,会如何实施人文关怀?还是只会考虑这档节目很新鲜,很有画面感,有实验性,能吸引观众,收视率还不错......?   如果看宣传,你会发现,很多媒体也在把人文关怀挂在嘴边,但却少有彻底的实践者。在这个唯收视率是瞻的电视时代,它们很难找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之间的平衡点。 Q2 问题二:您觉得对于城市的孩子来说,他去体验农村生活之后有没有一些帮助?您不觉得这个节目还是有很多积极意义的吗? 杜骏飞: 城里的孩子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不了解民间疾苦,不了解人世间真实的底层生活。他们到乡下之后,可能会上一堂很好的社会教育课。   乡下的孩子到城里来,当然也有教育意义,问题就在于你必须要他分清哪些是戏,哪些是现实,哪些是暂时的,哪些是长久的。节目组还要去做功课,怎么帮助乡下孩子去克服那种无法返回的心理状态。   一个好的节目,要有始有终,不忘传媒人的初心。   为此,不可过分放大冲突、夸张娱乐,也不要讲完一个招徕人的故事就结束。   其实,从策划来说,这个节目真正有意义的部分,不是只让这两个交换的主人公能受益,而是要试图以传媒的力量改善教育秩序、推动社会变革:应该让更多的人知道更多留守儿童的故事,让社会公众关注节目背后所揭示的儿童教育问题,留守儿童问题,城乡差距问题等等。   这些现实问题都客观存在着,可以通过节目得到更清晰的呈现,进而发动整个社会去呼应、支援。所以,原本这个节目可以在一个阿米尔·汗式的导演那里,成为充满普世关怀的社会工程。   但,我要重申,即使是追求这种积极的社会效应,也不应该以损害当事儿童的利益为代价。 Q3 问题三:这档节目最近出现了一个比较火的主人公“丽姐”,她脾气比较火爆,在接受城市来的哥哥的时候,两个人的个性发生了比较大的冲撞,在网上引起了大家的讨论,您怎么看待网友过分关注娱乐性,而对孩子的教育问题失焦的问题? 杜骏飞: 一般来讲我们口中的大众,只是一个“众数”,他们在娱乐时,可能不会背负太多的社会责任,只会从自己的本性出发,喜欢娱乐、喜欢欢快、喜欢看热闹。   因此,你要指望社会公众从中引导知识界,引导传媒界,那你就对他们要求太高了。答案只能是,传媒界去考虑怎么引导社会公众。   像这么小的孩子变成网红之后,对这个孩子本身也是很有压力的。网络对他的“聚焦“,是一把双刃剑。暴露在大众注意力”聚焦“下的他,自由受到限制,思想也受到限制,这个年纪的孩子生活观、社会临场感都还没有成熟,容易沉溺在他人的目光里,会迎合大众而不自知,或产生激烈的反抗情绪。   作为主人公,儿童稍有忤逆便会得到更多舆论的鼓噪,娱乐的哄闹,甚至大量的声讨。这样对他性格的形成、情感的建立有百害而无一利。   节目组应该好好想想,过度地去宣传节目娱乐性的一面,是不是也背离了做这个节目的初衷?这种娱乐性,对乡下孩子“丽姐”来说,是不是在为公众的娱乐做出她不该承担的牺牲?   节目里的城市家庭,也有其不良的节目效应。父母没有真正尊重孩子,没有好好跟孩子交流,表面上的“苦口婆心”其实只是“控制欲”而已,城市里的孩子要么缺乏爱,要么缺乏严格要求,这才是教育问题的关键。这些更值得聚焦,值得拷问,值得反思,我相信这也是节目的初衷之一。   但是,节目火热之后,娱乐和利益遮蔽了初心,媒体的社会责任也就此“失焦”。   这种“失焦”,是我们的传媒文化的不成熟所致。我想提醒各位媒体同仁:即使你做娱乐节目,我们还是要记住自己身上有至高无上的社会责任。   对于我们来说,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他不是父母望子成龙的工具,不是节目组娱乐大众的道具,也不是各种看客寻找优越感的玩具。   他就是他自己。并且,原本他也可能是你。 事件简介 这档节目从播出开始就一直备受关注,但后来被曝出该节目为了追求收视率,各种挖掘高颜值主人公,各种标配剧本,让原本强调真实的节目变馊了,外界指责声不断,最后在舆论声中停播了两年。上个月末是变形计2017第十三季首播,再次上线的变形计在收获了高收视率的同时,质疑声再次响起。 主人公丽姐是首期节目去城里交换生活的留守儿童陈水富的妹妹陈水丽,照顾这位刚刚上一年级的妹妹同样是从城市来的变形计的主人公陈新颖“变形”的挑战之一。 无法适应新哥哥和新环境的水丽在节目中不断大哭、跳脚,始终表现出沉默、别扭、强硬的一面。在这过程中,两个同样个性执拗的孩子闹的鸡飞狗跳,状况百出。这显然成为节目吸睛的最大亮点之一。于是,“社会我丽姐,人冷路子野”,“社会我丽姐,话少脾气爆”这些段子开始在网上流行起来。 观《变形计》 文|杜月半 偶尔看变形计,都只能看到节目的三分之一,就再也多不下去了。“社会我丽姐”上了热搜之后,我又去看了变形计,而这次是从开头就看不下去了,原因是心疼。   从第一次看到变形计,我就非常抗拒这种节目形式。让城里孩子跟农村孩子互换,各自体验,坏的改邪归正,好的继续加冕。城里孩子从来都是挂着“坏孩子”的标签,而农村孩子也从来都是担当着“懂事孩子”的角色,毫无对调。为了契合收视率,它一直以“改造”为主题,一直以“坏孩子”如何改邪归正为主题,强调城市孩子由“负”变“正”,却忽视了农村孩子身上本来就存在的“正”。而这种“正”往往更能让人深思。 每每看到农村孩子在交换家庭里生活的时候,我都会心疼。孩子在面对新家庭时的小心翼翼、唯唯诺诺;孩子在面对新事物时的那种跃跃欲试;孩子在面对自己父母时那种戚戚艾艾、渴望陪伴的目光都让我感慨,让我心疼。但生活对他们总是残酷的,这个节目总是倾向于给他们造梦,却从没告诉他们怎么从梦中苏醒,没告诉他们将来要面对的是多么残酷的现实。 好在节目播出之后,以他们为代表的群体会受到来自社会各界的关注,会得到公益组织的帮助,能够解决一定的现实问题,但那颗从梦中醒来回到现实的心灵呢?谁又会去呵护它?   看到丽姐,看到丽姐在哭在闹不妥协,看到丽姐说:“这里是我家,不是你家”,看到丽姐抄起棍棒说:“我打死你”,我都没有觉得好笑,而是觉得心酸。一个七岁的留守儿童,每天只能与十岁的哥哥为伴,读书放学,吃饭睡觉,她理解不了变形计是做什么的,理解不了怎么睡了一觉起来哥哥就进城了,理解不了周围都是摄像机,理解不了突然有了这么一个从城里来的哥哥,她想要反抗,想要让一切正常化,可她还小,还只会哭闹,只会用凶狠去抗拒,只会用暴力去抵抗这种入侵。说以“暴”制“暴”也不过分,因为在她眼里,节目组这些安排又何尝不是一种所谓“暴力”的变形?   这一期的主人公在节目播出之后成为微博拥粉200多万的新晋人气网红,说话吃饭睡觉唱歌都有人关注,可另外的主人公丽姐呢,还是跟从城里回来的哥哥茕茕孑立,形影相吊。丽姐不是一个人,她是一个群体,一个社会现象,她的生活代表着中国千千万万的留守儿童的生活状态,她的性格代表着这千千万万留守儿童心理安全感的缺失,她的哭闹也同样代表着这千千万万留守儿童的无奈和无助。   而这些,你又看到了吗? 编后语 你有没有看过《变形计》 你知不知道“社会我丽姐” 欢迎在留言中摘录你喜欢的句子 也欢迎与我们分享你的理解和感悟 《杜课》粉丝群成立啦!欢迎您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杜课小助手(微信号:dukexzs)加入《杜课》粉丝群,与我们分享您在生活中的所思、所想、所悟。您也可以提出对《杜课》的建议和意见,我们会认真听取并改进。我们期待和相信,有了您的参与,《杜课》才能朝着一个更好的方向前进。 感谢阅读本期《杜课》,下期再见。    往期精选 视频:杜课导言|孤独|新闻理想|父母与子女|大学规划|校园霸凌 文字:《人民的名义》七问七答|知识付费|阶层固化|读书是什么,不是什么|且与古人谈读书| 本科的终点|范雨素|苦难课:祁同伟与范雨素|祭林昭|夜话劳动|乌里之死|秦玥飞的选择|怀念新闻|校庆|雍园记· 二|雍园记· 三|雍园记· 四|雍园记· 五|母亲节|“极致”是一种怎样的精神体验|汪曾祺与“中国最后的士大夫”|如何回答段子手|相貌危机|南大115周岁生日快乐 | 江苏发展什么|反思 音频:一诚天下动|罗尔事件|青春 元能力养成:敬畏|反思 点击这里,查看杜课所有往期精彩内容~ 鸣谢: 郑钢新媒体教育基金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公益传播中心 本文为《杜课》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魏安 杜杨 责编|魏安          杜  课 邮箱:njuduke@163.com 不学不成  不问不知 长按二维码关注 Reward 长按二维码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微信 iOS 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二维码转账支持公众号。 Scan QR Code via WeChat to follow Official Account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