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他让肿瘤细胞弃邪归正,拯救千万人,却放弃“救命药”专利不赚一分钱!

北洋君 河北青年报
2024-10-20

9月13日,

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

授予15人国家勋章、国家荣誉称号。

马上要过百岁生日的王振义,

正是其中一位。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中国工程院院士、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全球“癌症诱导分化第一人”

……

这位集大成于一身的医学泰斗,

身上有数不尽的“荣誉光环”。

他却认为,

自己一生只完成了一件事:

就是对病人负责


低调、谦逊的一句话背后,

其实藏着很多人不知道的故事:

他用“救命药”

造福千千万万老百姓,

堪称现实版真“药神”!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一种十分凶恶的疾病,曾因为病情恶化速度极快被医学界称为“最凶险”、致死率最高的白血病。
然而,这种“最险”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早在1986年就被王振义所攻克,他研发的全反式维甲酸砷剂联合疗法,

引导肿瘤细胞“弃邪归正”,

让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成为人类肿瘤治疗历史上

首个可被治愈的肿瘤。


为让患者都吃得起,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药,王振义做出了一个决定:主动放弃专利申请!


在中国,这一盒十粒装的救命药只要290元,还纳入了医保报销范围,而在国外类似抗癌药的价格,高达2万元以上。
三十多年,王振义未用救命药为个人赚取一分钱!在《吾家吾国》节目中,当主持人王宁问道:
为什么做出这样的选择时,王老不假思索便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你首先要解决病人的问题!




NO.1

让更多的病人得救

成为他一生的愿望



1924年,

王振义出生在上海公共租界。

他自幼勤奋好学,

成绩一直十分优秀。

7岁那年,最疼爱他的奶奶突染风寒,

当时医疗水平十分低下,

奶奶因风寒不治离世。


悲伤之余,他开始思考:

“这个病很难治吗?

真的没有办法可以救奶奶吗?”

从那时起,

一颗学医的种子在他心中生根发芽。


童年时代的王振义


1942年,18岁的王振义因为成绩优秀,被上海震旦大学医学院免试录取。6年后,他获得医学博士学位,成为上海广慈医院的医师。

从那时起,

让更多的病人得救,

成为他一生的愿望

和执着努力的目标……


王振义毕业照

当时医院人手不足,年轻的王振义从内科到外科,从传染病房到夜间急诊,每天都忙得团团转。初当医生的日子十分劳累,他却在辛苦中真切体会到了一个医务工作者的幸福。


1950年,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东北军区战地医院里出现了一种怪病,很多战士出现了咳血、头痛等症状。最初医生们诊断为结核性脑膜炎,但是用药之后并不见好转。此时上海市第五批抗美援朝志愿医疗队被派驻到了那里,当时还只是一名普通医生的王振义也在其中。
脑膜炎是不传染的,怎么可能50个志愿军战士同时生这个病?



只有20多岁的王振义想到,曾在教科书看到过一种肺吸虫,人感染后,可以像结核一样吐血咳痰,同时脑膜病变。于是他就大胆地提议,应该查一下肺吸虫。


检查结果一看,痰中果然有很多虫卵。找到患病根源后,战士们很快痊愈。王振义因此被中国人民解放军
东北军区司令部授予二等功。


战争结束后,

只有29岁的王振义
已经成为中国血液内科领域至关重要的专家,然而在接下来与疾病的斗争中,他却遭遇了一生中最刻骨铭心的记忆……

NO.2一份特别危急的病例递到王振义的手上


1959年,

王振义第一次以医生的身份

“遭遇”白血病。

然而,曾立志“三年攻克白血病”的他,

败了。


他收治的急性白血病人病情恶化很快,病人也接二连三在他面前去世,听着家属撕心裂肺的哭号,他的心就像被尖刀

一刀一刀地剜割!


五十多年后,
每次回忆起这段往事,王振义仍会流下泪水,觉得当年自己辜负了患者的信任。


但王振义的人生字典里,

没有“放弃”二字。

为了早日攻克急性白血病,

除了问诊、查房,

他就泡在图书馆、档案室翻阅资料。

他试遍了中西医的方法,

他甚至到民间搜集了很多偏方,可没有任何一种药物,
能够对急性白血病产生明显作用。
直到20世纪80年代,
王振义在一份文献当中了解到,白血病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发生逆转,能够分化为正常细胞。还有一种13顺式维甲酸这样的分化诱导剂来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王振义像如获至宝一样兴奋不已。然而,当时只有5平方米的简陋实验室里唯一的仪器是一台掉漆的显微镜,他根本不可能复制外国人价格高昂的药物实验。

买不起癌细胞体外培养设备,他就用铁皮和木板自己搭建简易的细胞培养箱,用蜡烛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代替二氧化碳发生器。药物实验要求十分精确,他只能用更加精确的操作,
来弥补仪器简陋的不足。
仪器可以自己动手做,可诱导癌细胞的实验药物任他跑遍中国也找不到,无奈之下他只好用分子结构相似的用于治疗皮肤病的全反式维甲酸代替。


令人意外的是,用“好药”的国外科学家一直裹足不前,用“次药”的王振义实验却初见效果!

1986年,经过多年废寝忘食的研究,王振义终于发现全反式维甲酸急性早幼性粒细胞白血病的癌细胞有着相当好的诱导作用!全反式维甲酸很有可能就是对付“最凶险”白血病的法宝。


可还没等到药物论证和临床实验,
一份特别危急的病例递到王振义的手上。



1986年,上海市儿童医院血液科收治了一名5岁的小病人。经过一周的化疗之后,这名孩子依然是高烧不退,而且病情发展特别快,生命已经是危在旦夕。
这时候王振义提议试试自己的治疗方案,虽然这种疗法前所未有,但眼看着孩子每况愈下,孩子的父母还是抱着一线的希望同意了,让他们没想到的是,这个决定挽救了孩子的生命。
用药一个月之后,本是急性重症白血病人的小怡君,竟然已经可以下床跑动,病情得到完全缓解。
如今的小怡君早已经结婚生子,近40年来,她一直很健康。
长大成人的怡君大学毕业后成为药物研究员!“小时候你救了我,长大后我变成了你!”
小怡君的康复让王振义的疗法开始在临床全面使用,首批接受治疗的24位患者,缓解率竟然达到90%以上,一举击破了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不可治愈的魔咒!

当时外国医疗界很看不起中国医生,尤其像王振义这种没留过洋的中国“土专家”更被认为“不入流”。


可是当王振义的全反式维甲酸在20世纪80年代末漂洋过海传到国外,治愈了一大批患者的时候,外国医生们震惊之余,纷纷为这个“中国方案”拍案叫绝!



当他们问起这些“救命药”的价格时,得到的答案更加令人震惊:仅要人民币十几块钱。四十多年过去了,这盒救命药也才290元一盒,而且还纳入了医保报销。

随着全反式维甲酸的治疗方案

逐渐得到各国医学界的验证,

这位来自东方的医者

成为了全世界的焦点。


1994年,王振义因为在治愈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上的突出贡献,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振义获凯特琳医学奖(左三)
同年6月,他荣获国际肿瘤学界“诺贝尔奖”——凯特琳奖评委会称他为“人类癌症治疗史上应用诱导分化疗法获得成功的第一人”。2011年,已经87岁的他又获得了201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然而,王振义自己却说,“作为医生,我没有做好这个工作……”

这已经不是他第一次表达这样的观点。2020年,被誉为“中国版诺贝尔奖”的2020未来科学大奖获奖名单揭晓,96岁的王振义榜上有名。

但让人意外的是,他并不高兴组委会把这个奖颁发给自己。他说:“我这个方法治疗的,只是一种急性白血病,我非常难过,觉得我们努力了几十年就解决了一种白血病!”他还说:“我已经96岁了这个奖更应该奖励给年轻人培养更多年轻人去攻克更多的医学难题!”



NO.3退休后把精力放在人才培养创造“一门四院士”佳话
70岁之后,王振义选择将自己的精力更多地放到人才培养上。



在王振义的学生中,有陈竺、陈赛娟这对著名的“院士夫妻”。在改革开放初期,他就发现来医院进修的知青陈竺是研究血液学的好苗子,通过考试将其破格录取为研究生,还把陈竺等学生送往国外进修。
陈竺没有辜负恩师对他的期望,学成后立即回国效力,从分子上诠释了急性早幼性粒细胞白血病的发病机理,成为继王振义之后第二任上海血液学研究所所长。



从医执教75年间,

王振义共带教33名硕士、22名博士。

当年那间不足5平方米的实验室,

走出了陈竺、陈赛娟、

陈国强三名院士,

创造了“一门四院士”的佳话。


1996年,他从领导岗位退下来之后仍奋战在医疗临床一线。



72岁时,他学起了电脑,一有空就泡在网上浏览最新医学成果,学会了制作PPT,喜欢玩电脑上的纸牌游戏。


2003年,

年逾古稀的王振义

刚从临床一线退休,

就为自己布置了新的任务

——每周一次“开卷考试”,

即每周初由学生

提交疑难病例形成“考卷”,

他查询完中外文献,

亲自带领学生一起探讨交流



很多疑难杂症,甚至连王振义都没有碰到过,他一面亲自跑到病人床边问诊,一面用电脑检索国际最新研究成果。


到了“考试”当天,王振义便会把自己找到的病因和治疗方案做成几十页PPT完整地告诉“监考官”(临床医生们),不仅帮助了病患,还提升了医生的专业素养。


如今,“答卷集锦”

《瑞金医院血液科疑难病例讨论集》

已出版多本,

成为王振义留给年轻医生

最好的礼物。


王振义的医者大爱

也不仅局限于病人,

多年来,

他善行的步履从不停歇。

托学生捐款给汶川地震中的伤员、

每年向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定期捐款、

取出积蓄设立青年医师奖励基金……


这些年,

王老获得的奖金已经超过了千万元,

但他几乎全部捐了出去。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500万元,他毫不犹豫地将450万元捐给上海交大医学院,余下50万元则分给科研团队中的年轻人。


未来科学大奖的近700万元,他把钱捐给医院,

给出不起钱的患者看病!

至今已有65位受助者的病情

得到缓解或治愈。


不管是当初放弃救命药专利,还是把奖金捐献,抑或是为年轻人铺路、呐喊,王振义说:自己所做所说的一切,都是一个医生该做的事。



正如他自己所说:“要有进取的雄心,

像牡丹一样开得热烈,

但要对名利看得很淡。”

“当你离开这个世界时,
别人不会计算你有多少名、多少利,而是计算你为这个世界做了多少贡献。”
作为医者,
一辈子能研发一种药、治愈一种病,已经很了不起了,更了不起、更伟大的是,他用一盒盒便宜的药,
一盒盒老百姓真正买得起、也吃得起的药,挽救了千千万万人的生命!

王振义,不仅是“药神”,

更是国之大医、大国脊梁!


王振义肖像。新华社发(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供图)















源/北洋之家

校对/张亚微

责编/贾阳阳

监制/刘洁


更多热文

上海迎75年来最强台风!河北个别地点或有暴雨!又一个台风已生成……


事关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石家庄最新公布咨询电话


涉石家庄64个小区,9月18日开始受理→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河北青年报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