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哭!老中医们请命,燃烧的是自己,付出的是真情!
凤凰中医:一个面向全球华人的中医药时事新闻类自媒体!
来源丨中国新闻网、长江日报、云上恩施
征稿丨征集中医药行业热点评论及深度分析稿,投稿荐稿微信:aicaojilu
凤凰中医:60岁、70岁,这是本该颐养天年的年纪。但在2020年一场疫情面前,一位位高龄老中医主动请缨、临危请命,想要用毕生所学守护国人健康。
今天,新冠疫情在全国得到了有效控制,但与病毒的对抗还在继续。凤凰中医收集整理了三位全国不同地方老中医的抗疫故事,望这些大医精诚、为国为民的精神能够传递和传承。
连续7天没回家 60岁老中医前线归来只能在楼道吃饭
来源:长江日报 2020年2月2日
两鬓斑白的朱少华医生坐在楼道吃饭不进家门
图片上的这位医生叫朱少华,今年60岁,是江夏区中医医院的一名内科主任。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发生后,朱少华与该院200多名医护人员在请战书上签下自己的名字,主动要求到临床一线。1月25日,江夏区中医医院被确定为江夏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发热定点收治医院,朱少华担任该院发热2病区主任,与同事们奔赴一线,救治该病区63名肺炎患者。
据了解,自从参与抗击疫情工作以来,朱少华每天“白+黑”连轴转,经常忙到深夜才回宿舍休息,连续7天没有回家吃过一顿饭。1月31日,家人担心他的身体吃不消,烧了一桌饭菜,煲了汤,再三叮嘱他一定要回家吃顿饭。为了安抚家人紧张担忧的情绪,朱少华答应晚上回家吃饭。
考虑到自己每天接触的都是发热肺炎患者,为避免出现交叉感染,朱少华到家后,坚持不肯进门,他让家人拿来一高一矮两把凳子,就坐在楼道里吃起饭来,也不与家人交谈。女儿朱佳妮越看越心酸,便用手机记录下了父亲吃饭的照片。吃完饭,朱少华没有停留片刻,马上离开了家。
朱佳妮告诉记者,父亲朱少华对工作认真负责,经常会因为患者不适在深夜紧急前往医院,工作和家庭,他从来都是毫不犹豫地选择前者。受父亲影响,如今,她也成为了一名医护人员,在她心里,父亲就是她的榜样。
江夏区中医医院党委书记宗建介绍,朱少华曾经参与抗击2003年的“非典”疫情,创下连续15天不出医院的纪录。“那年,我亲眼见证了许多患者和亲人之间的生离死别,那段回忆让我刻骨铭心。为了让历史不再重演,面对这次疫情,无论如何,我们都要打赢这场无硝烟的战争!”朱少华坚定地说。
76岁老中医抗“疫”:死了也不怕,我是吃这碗饭的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20年4月13日
一身白大褂、一只黑挎包、一根木拐杖,这是浙江省绍兴市嵊州市崇仁镇应桂岩村长龙岗自然村责任医生张洪兴每天的出行“标配”。你可能想象不到,每天徒步10多公里山村小路的他,已经有76岁了。
张洪兴前往长龙岗村路上。崇仁镇中心卫生院提供
张洪兴14岁开始学中医,从当学徒到赤脚医生、乡村医生,再到责任医生,从风华正茂的少年到年过古稀的老人,张洪兴倾注了大半辈子的时间在他所爱的医生职业上。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行医60多年的张洪兴没有退缩,在他人劝阻下,他主动请缨“承包”长龙岗自然村的 21个小自然村、800多位村民的疫情防控卫生工作。
这几个月来,他不顾风雨走村入户,用脚步“丈量”对职业的热爱,用实际行动守护村民的身心健康。
张洪兴负责的21个小自然村。崇仁镇中心卫生院提供
“即使被传染、死了也不怕,因为我是吃这碗饭的!”
疫情发生,医生无法置身事外,张洪兴深知这个道理。
当时,嵊州市崇仁镇中心卫生院院长给张洪兴打电话说,需要各村责任医生给居家医学观察人员上门服务,但考虑到张洪兴年龄大、出行不便,打算换人。
在电话里,张洪兴却说,“我是这个村的责任医生,对这里的情况熟悉,也有责任做好村里的防控工作。即使被传染了、死了也不怕,因为我是吃这碗饭的。”在自己的坚持下,他如愿承担长龙岗村800多位村民的疫情防控卫生工作。
张洪兴上门随访。崇仁镇中心卫生院提供
据了解,长龙岗村此前被重新行政规划合并到应桂岩村后,现拥有21个小自然村,从村东到村西约有5公里路程,相隔甚远。
为了不耽误疫情防控,及时上报居家医学观察人员情况,张洪兴每天背着黑色挎包,天蒙蒙亮就从家里出发。在他的随行“百宝箱”里,不仅装有血压计、听诊器、体温计、血糖仪、针灸针、隔离服、慢病药物,还放有蛋糕、牛奶、手电筒、雨伞等食物和生活用品。
8点30分前,他挨家挨户到医学观察人员家中为他们测一天中的第一次体温,并传递戴口罩、勤洗手、多通风、消毒等知识。多措并举之下,长龙岗村至今无新冠肺炎病例出现。
他说,像今年新冠肺炎疫情这么严重的传染病,他也是第一次遇到。
“虽然村里的居家医学观察人员不多,但比较分散,所以工作量还是有的。”张洪兴介绍,疫情发生,村民们也比较配合,同时也有部分过于担心的,“我就耐心地向他们讲解如何做好防控措施,让大家注意休息、饮食等,再通过一些案例来消除他们的顾虑。”
忙完第一次体温测量工作,张洪兴就到长龙岗村的村卡口棚里,拿出自己在包里备好的蛋糕、牛奶当中饭食用,等到下午再去村里。
张洪兴中午在村卡口棚里喝牛奶,作为午餐。崇仁镇中心卫生院提供
“我家到责任村从小路走约7、8里路,去的时候都是上坡,连着几天身体有点吃不消。”张洪兴回忆,有一天,平时走40分钟的路程可以到家,结果坐一会、走一段足足花了2小时,家里人都很担心,都劝他不要去了。
但张洪兴认为自己答应的事一定要完成。后来几天,张洪兴的外甥女婿负责接送来回的路,顺利完成了为居家医学观察村民进行医疗监测的任务。
“我看过的病人都当爷爷了”
张洪兴出生于1945年,从14岁开始学医至今已有60多年的行医经历。
“在我小的时候,姐夫就是医生,当时挺崇拜的,幻想着自己也能当上医生。”张洪兴说,在他14岁时正好碰上中医招学徒,他便去报名去了。
后来从学徒开始,自己慢慢接诊,到20世纪60、70年代当赤脚医生,农忙时务农、农闲时行医,也有时候是白天务农、晚上送医送药到村民家。后来跟随国家卫生体制改革,他转为乡村医生的身份,直到现在仍然在村里当责任医生。
1977年,张洪兴获得的赤脚医生结业证明书。崇仁镇中心卫生院提供
在行医路上,许多人都向城市发展,但他一直扎根乡村,为身边的老百姓看病。“我的家就在农村,所以也没想过要离开到城市发展。”
一当医生,便是大半辈子。外在身份随着时代在变,但为民治病的心不变,职业追求也一直未变。
张洪兴手写医学笔记。崇仁镇中心卫生院提供
“作为医生,救死扶伤是医生的职责,我这辈子没有惊天动地的事业,但是我要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张洪兴十分朴实,“只要经过自己的努力,看到病人康复了,我的心里就有说不出的高兴。”他说这也是他一把年纪还在从医的原因。
7旬老中医坚守在风雪中,逆行乡村抗疫一线
来源:云上恩施 2020年3月2日
“36度2、36度4、36度6……都没有问题,这几天大家千万别感冒,如有发热,第一时间通知我。”
在建始县长梁镇双河口村,有一位老村医,名叫周学章,今年72岁。从2020年除夕夜前一天至今,每天清晨6点,他都会背起自己的战疫武器,逆行在风雪中,日行20多公里,为全村118户、400多人逐个测量体温,虽只是进行简单的测量工作,却一直在重复、重复、再重复。
他不是青壮年,不是共产党员,只是一名普通的乡村老中医,逆行奔跑,只为乡亲战毙疫魔。他每天全靠双脚行走在最危险的一线,乡亲们常常会担心他,他却说,“我年岁已大,生死早已置之度外。”
50多年来,他坚守小山村,为父老乡亲治病救人,除痛护伤,从不计回报;而今,年过七旬,疫情紧迫,他依然披挂战衣,迎险而进,守护乡亲们的健康。
“周医生天天来,每天来两次”“周医生每天准时准点来给我们量体温,不会骑车的他每天只能步行,天天如此,我们都十分感谢他。”
无论风雨,暴雪寒冻,他的身影随时都会出现在村民家门口,拿出体温枪,对准乡亲们的额头,帮助村民“枪毙”病魔,及时了解村民健康情况,他的辛勤付出,获得了村民们的一致好评。
无论多少岁,医者父母心。
全民抗疫的战斗中,中医始终冲在一线、而无论是乡医、村医还是医院中退休了的老中医,都在用自己的力量为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发光发热。
我们在收集资料中收获了满满的感动,也希望将这份感动传递出去转化为对老中医们的关注和敬意。
愿山河无恙,愿老中医们健康长寿!
中医保护者张晓彤:跟中医接触后就发现看到的都是五光十色的宝物
公益活动 振兴中医 免费参会 扫码咨询
凤凰TCM传媒 入群请加微信:aicaojilu
↙ 阅读原文 了解我们丨关注可留言,喜欢请点亮 在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