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光玲/孤独了三百年的小诗
聂光玲:陪读第25首《苔》
记录|聂光玲
陪读第25首诗。今天一起学习袁枚的《苔》。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开。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知道袁枚的这首诗,是因为综艺节目《经典咏流传》,一下子就喜欢了。
年轻的梁老师,甘愿忍受寂寞,留在偏远的山村,教授留守儿童。他教孩子们读书识字,还教孩子们唱歌读诗,当我听到他和那个小女孩唱《苔》这首歌时,别说曾宝仪哭了,我都感动的不行。
那些偏远地区的留守儿童,不就是像那些默默生长的苔,如果没上谁会去关注他们。就算没人关注那又怎么样,自己不会放弃自己,也学牡丹开,努力活出自己的一片天。
这是一首励志小诗,因为电视的传播,一夜之间火了起来。真实的情感最能打动人。可能那些孩子现在的生活条件不是太好,但是他们表现的积极阳光,给所有人留下了深刻印象。让我们一下就记住了梁老师,也记住了这首诗。
苔
——清:袁枚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苔藓自是低级植物,多寄生于阴暗潮湿之处,可它也有自己的生命本能和生活意向,并不会因为环境恶劣而丧失生发的勇气,诗人能看到这一点并歌而颂之,很有眼光!
“白日不到处”,是如此一个不宜生命成长的地方,可是苔藓却长出绿意来,展现出自己的青春,而这青春从何而来?“恰自来”,嗯,并不从何处来,而是生命力旺盛的苔藓自己创造出来的!它就是凭着坚强的活力,突破环境的重重窒碍,焕发青春的光采。
苔也会开花的,当然,怪可怜的,花如米粒般细小,但难道小的就不是花吗?只要能够开放,结出种子,繁衍后代,便是生命的胜利。所以,“也学牡丹开”,既是谦虚,也是骄傲!
对的,苔花如此细小低微,自不能跟国色天香的牡丹相比,可是牡丹是受人玩赏而受悉心栽培的,而苔花却是靠自己生命的力量自强,争得和花一样开放的权利——这世道并非仅为少数天才和英雄而存在的!
青苔生长在阳光照耀不足的阴暗处,但是依然独自在的生长,开出朵朵小花。虽然无人问津,比不上牡丹的鲜艳,也要为自己活的精彩。
这首诗之所以如此打动人心,是因为创作歌曲的梁老师,以及一起咏唱它的孩子们。梁俊去乌蒙山区支教,他把古诗词谱曲成歌,教孩子们咏唱。在梁老师看来,这些山区的可爱孩子,虽然生活艰苦,默默无闻,但是美好的未来一样属于他们。他把这首《苔》当做对孩子的鼓励和期望,期望孩子们坚强成长,即使平凡,也要绽放属于自己的光彩。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当这句诗,被那位纯朴的小女孩轻声唱出时,你真的会被深深地打动。当一群孩子从后台涌出,簇拥在曾经的梁俊老师身边,一起唱起《苔》时,你也会忍不住泪流。
诗句能够打动人心,歌声能够穿越人心,而最让我们感动的,应该是一种情怀,一种信念,一种山里孩子的纯真与坚强。
孩子们的歌声纯净,支教的梁老师让人敬佩。这样的师生情,这样的一首励志唱诗,这样一群可爱纯朴的孩子们,足以让这首不太有名的小诗,重新焕发生机,广为传唱。
愿山里的孩子,愿平凡的你我,都能如小而美的苔花,开出自我的风采!
不要问,是唱诗声温暖了人心,还是这一首小诗感动了人心,抑或是梁老师他们的故事,唤醒了人们心底最纯真的感情?似乎已经分不清了,也许,也没有必要分那么清了。
小诗蕴含大力量——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身材娇小,但理想远大。
我们似乎看到了在阴冷的灰暗里,小苔倔强的姿势,她微笑着迎着阳光。即使阳光与她有距离,但我们看不到她的沮丧,看不到她的冷漠,看不到她的绝望。我们看到的,是她一如既往地微笑着呼唤着阳光。
阳光总是温暖的!
每一朵苔花都有新希望,每一个理想都值得尊重,每个时代都有所属的声音。
不必在意,牡丹还是苔花,大或者小,抑或其他,我们只需要记住,在这个世界上,永远有那么一些人,如苔花,生如夏花却野蛮生长。时刻提醒自己,爱人者,人恒爱之。
愿尘世里平凡的你我,在感动之余,反照自己:我们就是那一小片儿青苔。回想自己的人生历程,奋斗不容易,拼搏有挫折,生命有时候真的如小小青苔一样脆弱……我想,被感动的你我,应是都与小诗产生了深刻的共鸣,与三百年前的诗人袁枚产生了情感的遥相呼应。
很多人讲,一首孤独了三百年的小诗,在一夜之间,温暖了亿万国人的心。也许,亿万国人的心,都需要温暖。反过来说,温暖亿万国人的心,有时候,20个字的热量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