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胡德平:中国为什么要改革——追忆父亲胡耀邦

刘忆 先生来啦 2022-06-15

胡德平:中国为什么要改革——追忆父亲胡耀邦

刘忆 

来源:知政前沿 

十年前,《中国为什么要改革——思忆父亲胡耀邦》一书,经新闻出版总署和中央党史研究室审定,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作者为胡耀邦之子胡德平。今年是胡耀邦逝世32周年,我们摘编书中部分章节,回顾胡耀邦的改革思想和生活往事,体会这位改革者对这片土地深深的思考。


贫富悬殊 中国为什么要改革耀邦同志主张全民“共产”国有资源,“共产”劳动对象。他是否主张贫富之间也来一个平均主义的大“共产”呢?非也!他是坚决否定这一政策的。耀邦同志主张社队利用地下资源,兴办企业,又反对平均主义,那么是否会带来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贫富悬殊的两极分化呢?耀邦同志对此问题也有自己的分析。

1949年以后,我国消灭了剥削阶级,但却加重了工人与农民、城市与乡村之间的等级色彩。“工之子恒为工,农之子恒为农”。所以我国的贫富问题,既有生产力的发展、物质丰富的问题,也有政治问题和体制问题。这是我国二元化对立的经济结构上的必然反映。

▲1985年9月,胡耀邦(中间坐者)在甘肃陇南农村视察途中同群众在地头交谈。


30年的改革开放使我国人民的精神面貌、生活水平大大改观。农村中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也一去不复返了。这使我国有更强大的物力、财力解决贫富悬殊的问题。如今,彻底消灭贫困的国家在世界上已经出现,如北欧几国。我们的基尼系数还大大超过日本、西欧诸国,应警钟长鸣,不能长期如此。

革开放的今天,我认为一定要把中国为何要改革的道理寻问到底,如贫富问题、公共资源问题、多种经济成分问题。一直要问到一加一等于二,像自然数公理那样的程度,才能找准我们改革的出发点。


真理标准  历史的合力怎样形成1978年5月的那些天,对思想极度困惑的中国人来说,是很不平常的日子。《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先在中央党校的《理论动态》发表,后在《光明日报》公开发表。人们兴高采烈地阅读着这篇文章。

5月13日,下班回家以后,我兴冲冲地向耀邦同志谈了自己的感受。他当时的心情很好,回答的底气很足。他爽朗地说:

“德平,《反杜林论》你根本就没有看懂。历史的发展根本就不以谁的意志为转移,历史的发展是两种力量斗争的合力。1969年以前,我个人得失想得比较多,1969年以后,我彻底丢开了这些。

耀邦同志当时的神态和语气是我多年来从未见过的。现在回想起来,他真有一种要迎接暴风雨到来的兴奋和激情。


胡耀邦(左)与邓小平交谈。
其实,耀邦同志在与我谈话之前,高层压力就已落到他的头上。不几天,我也感到一些高层话语的压力,敏感的神经立刻绷紧起来。社会上不少人也为这篇文章在思虑,在观望。

5月18日,晚饭后,耀邦同志见了几个年轻人。客人走后,他对我说:“我这半年来是很振奋的,越战越勇……检验真理的标准是社会实践,这篇文章是能站住脚的。我希望有人来驳,驳后我们再写一篇。”

个多月后,“再写一篇”文章的诺言兑现。6月30日,文章在《理论动态》第70期上发表,标题定为《历史潮流滚滚向前》。

一封家书  耀邦对家人表达的信念1971年9月29日,远在河南潢川团中央干校劳动的父亲给我回了一封信,信中谈了很多问题,其中重点谈了我国的农业问题。他先从不久前《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对遵化县机械化的报道谈起,接着娓娓谈到资本主义农业的发展历史,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的苏联农业,最后他讲述了他对我国农业今后发展的设想。

这时他虽然已不能发号召、做指示,也无一群人围着他,对他的讲话做记录,但他仍在信中对我们这代青年人提出他的鼓励、希望和要求:“这的确是一个有历史意义的艰巨而伟大的工程,你们这些青年人能不动心吗?”他对农业的考察和思考,六年以后为迎接、推动我国农村改革做了充分的思想准备。


2014年播出的《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展示了胡耀邦平反冤假错案的镜头,这是胡耀邦首次出现在中国影视剧作品中。
这年深秋,他从河南干校回到北京富强胡同6号的家中。我们事先已得到消息,后门的门铃一响,外婆和我兴冲冲、急匆匆地奔向门口,打开小门。父亲和随行的一位同志站在门外。我记得太清楚了,父亲理了一个平头,脸色微黑,他离开军队已经很久很久,似乎有意学着军人坐立行走的模样,站得很正、很直。“爸爸,”心头一热,我不由自主地叫了一声。他看我一眼,很快转头面向外婆,一板一眼地说道:“我回来了!”父亲一段跨越五个年头的家居生活就此开始。


摘自胡德平《中国为什么要改革——思忆父亲胡耀邦》

胡耀邦何以成为中国政坛的“异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