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张文宏得罪了谁

先生来啦 2022-06-15

张文宏得罪了谁

转自:每日深度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在发表了“与病毒共存论”遭中国前官员反驳后,其二十年前的博士文论被举报。(视觉中国)

自2020年初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大流行以来,因一句充满理想主义和信仰的“共产党员先上”而意外爆红的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上海市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张文宏医生被举报博士论文涉嫌抄袭。相关事件进展备受外界关注。

屋漏偏遇连夜雨。之前,因为力主“与病毒长期共存”而遭中国前卫生部部长高强点名抨击。

8月15日,复旦大学研究生院在其官网发布“关于对我校张文宏博士学位论文问题举报的回应”,称收到举报同时也关注到网上质疑张文宏论文问题的声音,“学校已启动调查核实”。

平心而论,作为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在新冠疫情(COVID-19)发生后,其专业言论对于中国当时的人心浮动产生了极为正面的价值。于是,他瞬间被民间舆论捧上了“神坛”,成为一个网红级的舆论领袖。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他不能被批评,不能接受舆论的监督,甚至也不是不可以被拉下神坛,所以如果有学术不端行为,我们应当举双手赞成对张文宏的博士论文是否涉嫌学术造假进行调查核查。

然而,此事至今发生种种,又免不了让人感到疑点重重。

其一,张文宏论文造假的举报为什么在今天被抛出?

不久前的7月底,张文宏刚刚因为就南京禄口机场疫情扩散问题而重申其“与病毒长期共存”论点,结果遭到来自高强的猛烈抨击。

8月7日,高强在人民日报健康频道撰文不点名地抨击“我们的一些专家”建议与病毒长期共存的言论,矛盾直指张文宏。这在当时引导了舆论风向,据称宣传系统和上海方面不得不为此紧急灭火。

新冠疫情在中国境内肆虐期间,张文宏(右)在网上的专业视角科普十分受中国网民的追捧。(微博@张强医生)

张文宏在7月29日发表关于人类对新冠病毒的未来处理方式的观点后,它的说法遭到一些媒体的反驳。(新浪微博@求是)

张文宏发表“与病毒共存论”言论引发中国舆论争议,网络上有人将其形容为“反动学术权威”。(微博@证券市场周刊)


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随后一周就发生了张文宏博士论文涉嫌学术造假事件。

这次对张文宏的举报脱离了当下的学术争论,而开始清算历史旧账——当然,至少目前它仍然是学术领域的。

这不能不令人感到更大的莫名惊诧,为什么是现在,而不是该论文发表20多年间的任何一年?

其二,就目前张文宏博士论文所涉及的问题看,应该属于结尾“综述”部分的引用瑕疵,按照当下学术规范来说,大约3,000字并未注明为引述内容。问题大约是确实存在的。

但是,重新回到论文,这篇2000年的论文《结核分支杆菌KatG基因突变与其耐异烟肼机制的系列研究》究竟是怎样被发现,又是通过怎样的途径被发现的,实在疑窦重重。

对于这名举报者来说,对20多年前两篇论文进行如此谨慎的细致的对比——要知道,每年中国医学论文浩如烟海,而医学前沿的更新也是一日千里,未知举报者是出于怎样的学术态度来探究故纸堆,又选择在此时间节点将其发现公布的。 

当下,张文宏已经多日不在社交平台微博发声,究竟是恐惧还是心虚,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每个人都应该追问,当个人的言行每天都被置于网络暴力的显微镜下“检视”时,那网络空间将是怎样恐怖的和危险的世界,是否应该有所界限。 


张宏文该论文题为《结核分支杆菌katG基因突变与其耐异烟肼机制的系列研究》,研究对象是被称为“白色瘟疫”的痨病,即肺结核。

在中国传染病疫情网络报告中,肺结核发病和死亡数始终位居甲乙类传染病之首。
 
2020年7月22日,台北上海双城论坛以视讯方式登场。图为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教授张文宏与台北方面交流。(多维新闻网)

张文宏言论引发争议。(微博@证券市场周刊)
 
一般的痨病有药治,“异烟肼”之于痨病,就像“青蒿素”之于疟疾。但耐药的痨病很难治,痨病的“青蒿素”一旦没用了,就要上其他药物(二线药物),不仅贵还可能无效。

面对大量的耐药结核病患者,临床上希望有一种仿佛,一测就知道哪些人身体携带的结核杆菌变异了,致使治疗痨病的“青蒿素”不管用了。

据凤凰网报道,张文宏博士期间的研究就是希望把最常见的两种变异(占临床发现的70%)弄清楚,就好比研究新冠病毒(SARS-CoV-2)的德尔塔变异株和拉姆达变异株,究竟该怎么治。

两个突变都能导致耐药吗?回答了这个问题,就能实现精准治疗。

2000年,人类基因组计划刚刚完成草图的绘制,那时候,测个基因组需要十几年。

正是在这样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前提下,张文宏的研究利用了原始的质粒构建方法,让突变基因表达出蛋白,并进行了基因变化与耐药与否的验证。

从临床中发现问题,通过识别基因变异来推动精准治疗的实现,这样的研究即便是现在也不落伍。

那么,张文宏的博士论文究竟做出了什么结果呢?

结核杆菌(痨病的致病菌)具有极高的致病性,过往研究的难点在于研究人员很可能被感染。直接从结核杆菌中提取蛋白质研究非常缓慢。

张文宏通过基因工程的方法让大肠杆菌中也能表达结核杆菌里的蛋白,给自己的研究以及其他研究者的研究提供足够的材料。

经过反复验证,张文宏的研究结果显示了,结核杆菌关键基因导致的蛋白变异中,第315个位置如果发生了突变,那么耐药会发生,而如果第463个位置发生突变,很大可能不会导致耐药性发生。这与临床的一些病例也相符合。

在张文宏的博士论文中,介绍了3个部分的工作,每个部分中都有背景、研究方法、结果、讨论等,其中也介绍了包括参考文献、试剂、菌株、序列等的来源。

那么,网上曝出的高相似度的部分出现在哪里呢?是在博士研究工作介绍结束之后的综述部分。该部分相对独立,是对当前对于结核病耐药性研究的综合介绍。从内容而言,这一部分是对研究同行在同一领域的科研成果进行梳理和整理,与张文宏在博士期间的研究不存在关联。

这篇综述的尴尬在于,它在整篇论文中处于可有可无的位置。前面对于博士期间的工作(包括研究背景和意义,这是论文综述本来的作用),论文已经做了详细的展示和记录。而在最后一部分为什么加入综述,记者咨询了几位博士毕业的研究人员。

有研究人员表示,博士论文并不是都要发综述,可有可无;也有研究人员表示,(综述)应该放在前面,可能是有的学校模板要求不一样。

外界诸多观点认为,一篇博士研究论文,不应被可有可无的综述这一章就被定性为涉嫌抄袭。

自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张文宏屡次以充满专业理性而又通俗易懂的发言,普及了医学常识,安抚了许多人不安而焦虑的心,赢得社会广泛认同。2020年9月,他被授予“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直到最近他在微博上说“疫情不会短期结束,可能长期也结束不了,现在世界上大多数病毒学家都认可这是一个常驻病毒,世界要学会与这个病毒共存”之前,他还是世人所敬仰的中国好医生。
 
7月17日,崔天凯和张文宏在上海小聚。(微博@大越楚卿)
 
2020年3月底,正值中国冠病肺炎疫情最严峻时期,时任中国驻美大使崔天凯曾亲笔致函张文宏,感谢他在网络上科普抗疫知识。5月初,张文宏同样以手写的方式给崔天凯回信。信中写道:“待世界抗疫胜利之时,请您一定要回到家乡,我们一起在小酒馆把酒言欢。”


史记 张文宏小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