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黎:给散文热泼点凉水
给散文热泼点凉水
安黎
中国当下的散文,参与者众多,源源不断产出的作品,仿佛田畴里满地滚圆的大小西瓜,一眼望不到尽头。但就质量而论,却令人甚为遗憾,瓤不红,味不甜,啃起来更是如同嚼蜡。一篇篇枯草般零乱而恣肆的散文,宛若一个个臃肿的胖子,虚火旺盛,疾病缠身,貌似魁梧,实则羸弱不堪。诊断其病理,皆因面汤太多而面条不多,花草太多而树木不多,土堆太多而山峰不多,矿渣太多而玉石不多,唾沫太多而浪花不多,口红太多而云霞不多。缺少硬度,缺少骨骼,缺少博大,缺少深远,缺少思想,缺少真诚,缺少真实,缺少优雅,缺少高贵,缺少逻辑,缺少真知灼见,缺少与人类同步的先进观念,缺少个人化的独创能力。绝大部分的篇目,不是站着,而是睡着;不是极目天下,而是眼盯脚尖;不是日月辉耀万物,而是手电筒照亮角落。
散文,俨然已成为散文的叛徒,成为潜藏于散文内部执著于瓦解散文蛀空散文的散文的敌人。散文,不是散文,而是伪装成散文的别的物种,无疑是蚕食散文肌体的致命病毒。形象一点地说,就是狼披了一件虎皮,狗肉经过化妆当成羊肉贩卖。也许有人说,散文是一种宽泛的文体,应允许其无限地伸展自己的触角。此言当然不谬,但仅说对了一半。问题的关键在于散文必须具备文学的属性,犹如被称作人的黄种人白种人黑种人,都必须具备人的属性一样。当文学的属性被丢弃,散文也就不复存在。一切所谓的开拓与创造,至少都应限于文学的范畴之内,基于文学的前提之下。犹如食物,可以有千百种,甚至可以通过不断地探索,孵化出更多的花样。然而万变不离其宗,变化再多,也不能越出食物的边界。如果把草料混淆于食物,把烟花混淆于彩虹,把石马混淆于真马,那一定是辨识力出现了障碍。
散文的非散文化,散文的文学要素严重贫乏,主要表现在散文的作文化、新闻化、文件化以及从中体现出的散文的低智化、少知化和粗鄙化。大量的散文,学养不足,认知错位,经不起推敲,一推敲就破绽百出,且解析不通透,内容不切实际,事实遭到涂改;又有大量的散文,止步于浮光掠影的肤浅,流连于照猫画虎的表象,缺少对生活的深度勘探。没有对生活的重新解构、重新发现、重新思考,很难产生有高度和有深度的经典之作。龙应台先生曾有言,文学“使看不见的东西被看见”,可我们有多少散文家,有能力避免书写“看见的东西”,而致力于挖掘“看不见的东西”?
以上的絮语,并非有全盘否定当下散文的主观故意,只是想给散文哄哄闹闹的自乐班,敲一敲警钟,以促使其降低自吹和他吹的声调,别陶醉过度,更别把天吹破;也给滚烫不已的散文贩卖市场,泼点凉水,以促使其回归散文的常识,回归文学的理性。
(本文为安黎老师在一个散文座谈会的发言节选)
胡锦涛同志因五件事名垂青史
2021-12-11华国锋:《袁隆平院士访谈录》序
2021-12-11胡耀邦:文艺工作要坚持“三不主义”,不抓辫子不扣帽子不打棍子
2021-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