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你在民大的第几年?
2023年走近尾声
南湖畔,双塔下
天已大寒,初雪已落
新的一年将要到来
让我们跟随团团的脚步
听听他们在民大的成长故事
她在民大的第1年
朱珺,管理学院管工类2023级本科生,校跆拳道社、校青年志愿者协会成员,获得2023年校运会跆拳道比赛女子乙组67公斤级亚军。
在高考报志愿时,朱珺就毫不犹豫地表达出自己对武汉这座城市的向往。当因离家太远而受到家人反对时,她成功说服了家人,如愿来到武汉,踏入民大的校园。
在走进民大之前,朱珺就通过各种渠道了解了民大。最开始,她对民大的印象,有三个关键词——校园大、环境好、食堂多。进入校园后,民大校园在她心中的样子变得更加具体完整起来。南湖落日让她流连忘返,双子塔更是让她惊叹不已。不仅如此,学校的氛围也让她倍感亲切。融入民大后,她对民大的印象新添了一个关键词,那就是“包容”。
朱珺镜头里的南湖落日
除了民大“地标”双子塔,给朱珺留下深刻印象的就属南湖园。在朱珺看来,民大的南湖园风景旖旎,令人神往。漫步在南湖畔,望着粼粼的湖光,柔柔的柳枝,她时常会举起镜头,定格那一刻的风景,也在心中印刻着民大的美丽。在朱珺的心里,民大朝气蓬勃,充满活力,青春洋溢。
虽然目前只在民大度过一个学期,但朱珺的校园生活却很充实。刚入学,她进入了管理学院的大数据实验班,在优秀的班集体中开始了她四年的学习之旅。虽然会感受到小小的压力,但朱珺也收获颇丰。“文体两开花”的她加入了校跆拳道社,并在校运会跆拳道比赛获得亚军。除此之外,她还成为了校青协的一员,在热爱的志愿服务活动中获得了大学生活的充实感和满足感。
“民大是学术氛围浓厚的学校,希望我们能在民大这四年努力提升自我,不辜负民大给我们的好资源。”对于未来的规划,朱珺认为要看自己适合什么。她给予自己灵活的选择,不把自己固定在一条所谓最被认可的路。未来依己而定,依时而定,依事而定,无疑是明确且合适的选择。
图中间为朱珺
四年风光无限好,相信第一年就收获颇丰的朱珺,会继续奔跑,继续灿烂,继续享受美好的大学四年。
他与民大的第2年
周馥俊,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2022级本科生,院文工团舞蹈队队长。曾获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级立项,2022-2023年度国家励志奖学金、优秀学生一等奖学金、校优秀共青团员等荣誉。曾获第38届校运会健美操大赛第二名,中南民族大学第七届科普讲解大赛三等奖,第九届大学生化学实验技能竞赛二等奖。
周馥俊十分热爱植物,大一入学时,他对民大最深的印象就是校园的绿化。在他看来,民大不仅有南方的常绿树,还种植了许多在南方见不到的落叶树,四季四色,无论是拍照打卡还是去做深入研究都特别有意义。回首入学的第一年,最令周馥俊难忘的地方是见证了他蜕变的大礼堂。“大礼堂是我在民大第一次接触舞台和灯光、第一次得到掌声的地方。”在那里,他和舞队的小伙伴齐心协力,为观众呈现了一场又一场精彩的舞蹈演出,那是他闪闪发光的梦的起点。
在民大生活的一年半时光里,周馥俊认为自己成长最多的是克服了以往的自卑心理。高中时期的周馥俊是个容易内耗的小孩,进入民大后,他下定决心改变自己。他开始主动与人交流、发掘自己的兴趣与长处,最终他的闪光点被更多人看到,周馥俊也遇见了更加优秀和自信的自己。
如今,周馥俊的大二生活忙碌但充实。在民大的第二年,他接触到了很多不同类型的竞赛,在这一过程中他提升了自己的抗压能力和时间管理能力,也收获和成长了很多。“上课认真听讲,课后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复习总结,总之就是要学到‘精髓’,了解自己的兴趣能够参加的竞赛。其次是要注重团队与合作,同时也可以和指导老师多交流交流意见。”在专业学习和竞赛两方面,周馥俊总结出了“高效专注+勤加练习”和“了解自己+团队合作”的经验。
对于未来,周馥俊已经做出了初步的规划。首先,他在接下来的一年里会继续坚持课题组的科研任务,争取能将成果进行汇报;其次,他怀揣着一颗从教的心,计划在明年考取教师资格证,也将在2024年考研结束之后对自己的考研复习进行更长远的规划。在即将到来的2024年,周馥俊深情寄语民大:“芳华流转,薪火相传,希望民大能够砥砺前行,我们永远与民大同在!”
他与民大的第3年
李超,中共预备党员,美术学院2021级本科生。连续两年获国家奖学金、优秀学生一等奖学金,曾获校“百生讲坛”答辩一等奖、 自强奖学金、优秀共青团员、优秀共青团干部、社会实践先进个人、优秀志愿者、宣化区冬奥城市优秀志愿者等荣誉。
双子塔下的落日余晖,是李超每次经过南湖畔都要驻足拍照的风景。漫步在校道上,一边是高耸的双子塔,一边是落日与秋荷,放眼望去,天边大片的火烧云绚烂而浓烈。“黄昏虽短,但足够温柔,我永远沉醉于民大日落。”李超这样说道。
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生活的色彩,而李超用“橙、蓝、黄、绿”四种颜色描绘了他的生活画卷。在李超的民大画卷中,橙色象征激情和活力,渲染着他与同伴们在学习和闲暇时相伴的快乐时光;蓝色象征冷静和理智,勾勒着他在面对压力和挑战时的沉着心态;而黄色代表着希望和乐观,是他对未来的憧憬和期待,点缀着他平淡而努力的每一天;绿色是新生和成长的诠释,它不仅民大的主色调,也渗入了李超学习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在民大,我学会了如何独立生活,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如何面对自己的不足并努力改进。这些经历让我变得更加成熟和自信,也让我对生活充满了热爱和期待。”鲜活的橙色、沉稳的蓝色、温暖的黄色、清新的绿色,正是这些色彩,斑斓了李超的民大记忆。
时光荏苒,转眼李超已经步入大学的第三个年头。两年半以来,他的志愿服务时长达到736.8小时,也在各种各样的学生工作中见证了自己的成长和变化。“回望过去,那些忙碌的日子,那些成功的瞬间,那些与同学们共同度过的时光,都成为了我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在民大的第三年,李超总结自己当下的生活状态——充满了挑战、变化和成长。“我会珍惜每一天的阳光和每一滴汗水,这些也都是通往未来的基石。前方还有许多未知等待着我,这需要我做好准备去迎接它们。”在新阶段,李超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困难,也做好了把握新机遇的准备,他将更加坚定自己的决心和信念,去更好地成长和蜕变。
在民大,李超的每个细微的成长都留下了时间的烙印。“民大是我梦开始的地方,希望能在接下来的日子里继续发光放热,能继续靠近自己的梦想,去迎接新的挑战和机遇,奔跑在自己的热爱里。”他相信,只要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就能创造出属于自己色彩斑斓的大学生活。
她在民大的第4年
袁欣悦,中共党员,生命科学学院2020级本科生,现保研至南京大学。曾荣获国家奖学金、优秀学生一等奖学金、校优秀共青团员、三好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个人等荣誉。曾获全国大学生英语翻译大赛国家级三等奖、全国大学生英语作文大赛省级一等奖、湖北省生物实验技能大赛省级一等奖、湖北省翻译大赛省级二等奖、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省级三等奖等。
“看到那些从民大走出去的优秀校友回校,我倍受鼓舞。”回忆起70周年校庆,目前已保研至南京大学的袁欣悦对当时的场景历历在目。
南湖落日几乎是所有民大学子心中的“白月光”,于袁欣悦而言也不例外。初入民大,她写下:“游南湖,赏日落,品文化。”好景犹在,师恩难忘,袁欣悦十分感激民大对她的培养,回想起实验室的老师对她的帮助,她说道:“老师们不仅教会我们如何做实验和撰写论文,还常常帮助我们纾解压力。”
袁欣悦在实验室
对于大学四年的生活,袁欣悦分别用“丰富多彩”“充实繁忙”“笃行不怠”“漫步回首”这四个关键词来呈现。大一的她,积极投身于各类校园活动,广泛尝试,寻找自己在大学的坐标。大二时,她则是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课程学习与实验室科研上,获益匪浅。大三的时候,她提前规划好了自己的目标院校并为之努力,纵使路上有困难挫折,她仍素履以往。大四,努力终有结果,一切尘埃落定,袁欣悦决定把一直奔波的脚步放慢些,弥补上与家人相聚的时光,去看看祖国的大好河山。
图右一为袁欣悦
漫步在落叶满地的校园里,她对学习生活了四年的校园充满回忆:“大学四年,民大学子们或是在双子塔前,透过树影晨曦晓光安静沉思;或是在南湖园小径里,轻声吟唱缕缕微风;亦或是在南湖日落下悠然休憩。”如今她将要告别,从民大出发,再启新征程,她对自己的未来充满期待,也祝福民大:“愿民大更展宏图,再谱华章!”
他与民大的第5年
曾张诚,中共党员,音乐舞蹈学院舞蹈表演专业2019级本科生,现为舞蹈教育专业2023级硕士研究生。曾获国家奖学金、湖北省第七届大学生艺术节展演一等奖、校级优秀学生一等奖学金、优秀共青团干部、三好学生、优秀毕业生等荣誉。于2019年参加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唱响新时代》文艺汇演,2021年参加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百年礼赞——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型交响音诗画》音乐会、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开幕式演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虎年《春节联欢晚会》。先后担当省部级大型晚会演出导演助理,多次担任硕士毕业音乐会演出导演、艺术总监。
因热爱而起舞,因缘分而相遇。9岁的曾张诚因偶然机会爱上舞蹈,2019年的他在斟酌中选择与民大相逢,2023年的他以年级综合排名第一的成绩与民大再续前缘。
进入民大第一年,曾张诚便确立了保研目标,他积极地参与了多场大型文艺活动的演出。其中《乘风破浪》是曾张诚进入民大后第一次接触排练的作品,也是他第一次接触军旅题材的舞蹈。曾张诚回忆起那段难忘的排练过程,同学们的感情在排练中如战友般不断升温,那时的他也明显感到自身身体素质、舞台表现力和对舞蹈的感悟力得到提升,深刻体会到了舞蹈带来的无限魅力。
回首本科四年,曾张诚在专业学习和各种各样的活动中逐渐成长为一名多边形战士。2022年寒假,他与同学们站上了央视春晚的舞台,用舞姿展现了民大人的风采。舞台上光彩的背后,是排练的艰辛和各种等待克服的困难——彩排时间紧张,动作编排复杂,舞台设置多样,排练难度大大提升……“动作不过关,大家不休息”, 曾张诚和同学们不分昼夜地连续排练了十多个小时,直到保安催促才离开排练室。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春晚节目的排练过程中,他认识了知名的编导和杰出的舞蹈家,学到了更多课堂之外的舞台表演经验和编创知识,也得到了很大的精神鼓励。
除了在校园中提升自己,曾张诚把探索艺术的目光投向了校外的生活实践中。“艺术来源于生活,优秀的艺术作品应与时代接轨,与人民接轨”,作为一名舞者,他深知这样的道理。因此,曾张诚利用大学的每一个假期,深入实地,开展社会实践。在带领团队进行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他也告诉学弟学妹们要“明确目标,清楚定位,勤学善问。最重要的是要常怀有一颗感恩之心,在大学时光里绽放青春光彩”。
“在自己热爱的舞台发光,在不擅长的领域去补足,这是必需的。我们还要有乐于享受生活的态度,多去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在民大的第五年,曾张诚将继续追寻心中的热爱,带领更多的人感受舞蹈的力量,在民大这个大舞台上继续大放异彩!在即将到来的2024年,曾张诚说:“让我们共同祝愿在学校发展新征程上,再创新辉煌!祝全体民大人新年快乐,身心健康、学业进步、工作顺利!”
他在民大的第6年
刘钦,中共党员,资源与环境学院2017级本科生,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2022级研究生。曾担任第23届研究生支教团西藏分队队长。
“出发永远是最有意义的事情。”对于刘钦而言,一次次志愿服务活动,就是一趟趟微光启程。大一时,刘钦加入了学校的“石榴籽·伴飞计划”,到武汉市东湖中学为新疆预科班的学生教授普通话。在与同学们真心相伴的过程中,他第一次对“中华民族一家亲”有了深刻的实感。时间是最好的答案,一千多个小时的志愿时长背后,是刘钦对公益事业的默默坚守。在大一大二连续两年的暑假里,他奔赴广西玉林开展暑期支教夏令营。在那里,他不仅收获了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也感受到了乡村教育事业的任重而道远。大四那年,刘钦选择加入研究生支教团。一群炽热的灵魂相聚西藏山南,追寻光,成为光,然后去照亮每一颗星星的轨道。
一年后,刘钦重返民大,发现曾经熟悉的校园有了许多新变化:新建的自习室、更加多样的就餐选择、更加优质的住宿条件。同时,他也亲眼见证了学院的环境工程专业通过了国际通行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成为国家民委委属高校工程教育专业首个获得认证通过的专业。而不变的,是老师们无微不至的关怀,是民大石榴籽志愿服务队“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是一代代民大人团结奋进的姿态。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转眼间,六年时光飞逝。追光者或许不必光芒万丈,也能温暖有光。在2024年即将到来之际,刘钦想对民大说:“很有幸在民大度过了6年的岁月,也感谢民大陪伴我从初入校园的懵懂青涩,成长为现在的淡定从容。在新的一年里,希望能够继续见证民大更上一层楼!我也会不断汲取民大力量,久久为功,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她在民大的第7年
蔡可微,中共党员,管理学院电子商务专业2017级本科生,技术经济及管理2021级硕士研究生。曾担任电子商务1702班团支书、管理学院MBA助管、研究生21级班长等职务。曾获2022年度GMC企业管理中国赛区比赛全国三等奖、第九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院级一等奖、“创青春”大学生创业比赛校级三等奖、中南民族大学“导航杯”讲课大赛校级三等奖。曾获2023-2024年度国家奖学金、一等奖学金、优秀研究生干部等。
冬雨渐冷,时至七载,蔡可微与团团分享了自己的座右铭:“当你觉得这条路很难走的时候,那你一定在走上坡路。”7年时光里,每当面对困难的时候,这句话始终激励着蔡可微奋进向前。
回首在民大的7年时光,蔡可微用“忙碌充实”来形容自己的大学生活。在本科期间她刻苦认真学习,积极担任学生干部。从初入民大的懵懂迷茫到负责学生工作时的落落大方,蔡可微在民大逐渐成长。考研期间疫情爆发,当复习进度受阻时,蔡可微保持着“静下心,沉下去,稳得住”的心态,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适当取舍、科学规划”也让她在考研“浪潮”中“一战成硕”。成功上岸后,她在实验室老师的带领下,积极参与实验,发表论文。
在日常生活里,蔡可微是同学们眼中的“小老师”。她为自己能为同学们服务感到非常高兴。身兼数职的她在这一过程中也收获颇丰。“学生工作提升的是我的综合能力,其中的工作交流对我的沟通能力大有益处。”蔡可微在谈及学生工作时说到,在高强度的学习和科研压力之下按时作息,通过合适的方法来释放自己的压力,才能让自己处于一个高效率的状态。
一晃7年过去,她也将要毕业,奔向属于自己的美好未来。离别之际,她对学弟学妹寄语:“不要害怕试错,只要是自己想做的、想要的,都可以去尝试,去锻炼自己。多参加竞赛,多积累经验。关关难过关关过,前路漫漫亦灿灿。”她衷心祝愿民大的学子都能在民大遇见更好的自己,奔向各自的似锦前程。
她在民大的第10年
马万玲,中共党员,2012级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本科生,2017级中国现当代文学硕士研究生,2020级中国现当代文学博士研究生。曾担任共青团中南民族大学委员会学生兼职副书记,第18届研究生支教团团长、校刊《大学四年》杂志社社长等职务。曾获全国高校“百名研究生党员标兵”、湖北省优秀共青团员、湖北省向上向善好青年、西藏自治区十佳志愿标兵等荣誉称号。
说起这10年,在马万玲心中,民大是什么?
2012年9月,马万玲背着棉被,拖着大包小包的行李来中南民族大学求学。那时候,农民工外出打工都不带繁重的衣物了,离家远行的女孩子们大多也在父母的陪伴下来到迎新总站。孤身一人的马万玲略有一些土气和羞涩。那时的她怎么也想不到自己会和民大有这样一段奇缘。
马万玲说:“前几天更换被褥,我发现自己有两床被子,一床是本科从家里带的,一床是学校发的。”学校每年都会准备款式各异的棉服和过冬的厚被褥给需要帮助的同学。十多年来,这种方式成为传统继承下来,帮助了很多同学。有些同学因为顾虑,不发声,但这并不影响学校坚持给学子们送温暖。热干面1.3一碗,食堂每天有免费的热汤,流感肆虐时中药汤剂会免费提供……民大对学子们的关怀无处不在,是民大人坚实的后盾。
十年弹指一挥间,马万玲在民大校园里度过自己18-28岁最青春灿烂的日子,也有了几个特别的昵称:“万万姐”“万能”“万万没想到”。“在同学们中我是比较老的民大人,大家遇见困难我都会主动帮忙,发扬民大石榴籽志愿精神。”马万玲所说的石榴籽志愿者是她引以为傲的身份。从入校被志愿者帮助,到成为一名志愿者,再到志愿者老师,最后成为石榴籽志愿精神的传播者,马万玲很感谢民大让她认识到责任与担当。
“如果没有来民大,我就没有机会去西藏支教,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如果没有来民大,我大概很难肆意地汲取知识,遨游书海,更毋论读到博士。如果没有来民大,我对56个民族的认识可能停留在那首《56个民族56朵花》,更毋论树立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使命的人生理想。”
民大10年,宿舍楼安装了空调、电子锁等智能设备,16栋教学楼、光谷音乐厅等建筑拔地而起,南湖的水也清澈了很多。10年来,食堂里营养丰富的美食依然物美价廉,图书馆、教学楼里的身影依旧忙忙碌碌,南湖园晨读的朗朗读书声依然响亮。在变与不变中,“笃信好学、自然宽和”深深地影响着和马万玲一样的更多民大人。
时光飞逝
在辞旧迎新中
我们在民大
认识了更多优秀的伙伴
遇见了更好的自己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分享你与民大的故事
留下新年新的期待
往期推荐
今日冬至,我们在民大包饺子!🥟
民大这位少年,好样的!
民大才女,保研名校!
本期文字丨李伊菲 黄启帆 杨玉珍 敬启喜 韩滢恩
张赢升 郭悦雯 受访者提供
本期图片丨向秋怡 张佳玉 王雨 受访者提供
本期排版丨李伊菲
责任编辑丨李伊菲 黄启帆
本期审核丨梁潇潇 付成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