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 可下载

点右边关注我→ 绿色圃四年级资源 2023-01-02

下载电子版请拉到文末

下载电子版请拉到文末

下载电子版请拉到文末


今天给大家送出的是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

全册教学设计

资料非常齐全!

部分资料展示

1.1《听听声音》

【教材简析】

《听听声音》是《声音》单元的起始课,声音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教科书通过“听听周围的声音”和“描述你听到的声音”这两个活动展开,引导学生关注声音,关注身边的声音世界。

“听听周围的声音”板块,主要是通过学生认真倾听,感受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我们虽然看不到它,但能感受到它。

“描述你听到的声音”板块,通过用科学的词汇将听到的声音描述出来,并能对声音进行简单分类。通过对声音的描述,可以了解学生对声音原有的认识,激发学生想要更多的了解声音的问题,为后面声音问题的研究做好铺垫。

学情分析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声音对学生来说非常熟悉。他们随时随地都能感受到声音的存在,这对本课学习打下了良好的生活基础。

对于声音,虽然学生非常熟悉,但并没有真正思考过关于声音的问题。没有思考过他们听到的声音有什么不同,这些声音又是通过什么物体发出来的,这是本节课学习的障碍。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我们周围充满着各种不同的声音,我们虽然看不到它,但可以感受到它。

2.声音可以用高低、强弱、悦耳和刺耳等词语来进行描述。

科学探究目标

运用语言描述听到的声音,并能给声音进行简单的分类。

科学态度目标

在认识声音的活动中,逐步养成留心观察的习惯和态度,乐于与同伴交流。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初步认识到声音是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它随时随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教学重难点】

重点:细心倾听周围的声音。

难点:能根据听到的声音高低、强弱给听到的声音分类。

【教学准备】

教师:班级记录表、微课视频资料和课件PPT。

小组:作业本。

【教学过程】

一、导课:导入新课(预设3分钟)

1.请同学们闭上眼睛,用半分钟的时间仔细听听我们周围的声音。

提问:都能听到什么声音呢?(预设:读书声、脚步声……)

2.教师总结:是呀,只要我们仔细地、用心地倾听,你肯定能听到很多声音,声音无处不在。这个单元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声音,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听听声音》。(板书课题)

二、探索:倾听周围的声音(预设27分钟)

(一)活动一:听声、描述声音

 [材料准备:课件微课视频材料、作业本、班级记录表]

1.课件播放声音,仔细听听,你能听到哪些声音呢?(要求学生:教室内保持安静;把听到的声音记录在作业本中。

2.研讨:这些声音是由什么物体发出来的?

预设:鸡叫声、猫叫声、风声……

3.描述声音:你能描述听到的声音吗?

(教师播放微课视频,学生观看)

通过视频,你学会用科学词汇来描述我们听到的声音了吗?

(预设:鸟叫声:很动听,一会儿高,一会儿低)

4.小组交流:看了微课后,把你听到的声音先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5.反馈交流:教师将学生反馈的信息记录在“我听到的声音”班级记录表中。

6.教师总结:无论在何时何地,我们总能听到一些悦耳的或刺耳的声音,这些声音是怎么发出来的呢?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会逐一进行研究。

(二)活动二:声音分类

 [材料准备:“我听到的声音”班级记录表]

1.提问:请大家看我们的班级记录表,这些都是我们刚才听到的声音,你能给这些声音分分类吗?

2.讨论:小组内讨论分类标准。

3.反馈:(提示学生按动物发出的声音、自然界的声音和人类生产生活发出的声音分类。)

4.你还知道哪些关于声音方面的知识或问题呢?与全班同学一起分享一下吧!

三、拓展:听一段乐曲(预设10分钟)

[材料准备:课件PPT音频]

1.今天,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一段声音,请大家看大屏幕,会唱的同学可以边听边唱。(播放音频)

2.手势比划:学生根据边唱曲谱边唱边用手势比划音符的高低。

3.强弱变化:学生边唱音符边打拍子,感受曲子中声音的强弱变化

4.教师小结:声音有强弱变化,这些强弱变化也给我们带来了美妙的视听体验。我们将在后面的学习中,逐一了解声音的魅力。

【板书设计】

1.听听声音

              高、低、强、弱            动物发出的:

                悦耳、刺耳              自然界发出的:

                                      人类生产生活发出的:



1.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科学探究目标

1.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声和不发声时的不同状态,并记录下来。

2.能从多个物体发声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

科学态度目标

1.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大胆地阐述自己的发现。

2.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科学技术随时都影响我们的生活。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对“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提出自己的观点,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概念。

难点:能尝试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观察到物体发声时在振动的证据。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锣、演示台、记录单等。

小组:1面鼓、1把钢尺、1根固定在模板上的皮筋、1个音叉,栓有细绳的

乒乓球、若干个泡沫粒和1个装有水(占水槽深度的2/3)的水槽、《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一、聚焦:导入新课(预设4分钟)

1.同学们,我们不时的听到各种声音,我们自己也能发出多种不同的声音。这些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板书课题)

2.大家对于物体是怎样发出声音有自己不同的想法,那我们先来看看皮筋是怎样发出声音的?

二、探索:物体怎样发出声音(预设发出声音20分钟)

(一)活动一:研究皮筋是怎样发出声音的

 [材料准备:橡皮筋、橡皮筋固定架、学生活动手册]

1.请大家拿出橡皮筋,请大家拉伸皮筋、按压皮筋、用手搓揉皮筋……皮筋能否发出声音?

2.轻轻弹拨皮筋、横向拉动皮筋,皮筋能否发出声音?

3.为什么拉伸皮筋时没有发声,而弹拨皮筋却能发出声音?请大家用对比方法研究一下,皮筋发声的时你看到了什么?将皮筋发声时的状态用文字或示意图的方法记录在活动手册上。

4.小组活动后交流:

(1)是不是只要我们对物体用力,物体就能发出声音呢?

(2)同样是对皮筋用力,为什么拉伸皮筋时没有发声,而弹拨皮筋却能发出声音?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3)皮筋发声时是怎样运动的?你能用手势来比画一下吗?(请学生上台演示)

5.小结:在力的作用下,皮筋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称为振动。

6.皮筋在发声时振动,不发声时不振动,那么现在你认为皮筋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你们同意吗?

(二)活动二:其他物体是怎样发出声音的

[材料准备:钢尺、鼓和音叉、水槽、栓有细绳的乒乓球、若干个泡沫粒、学生活动手册]

1.教师出示钢尺、鼓和音叉:刚才我们研究了皮筋发出声音时在振动,那么其他物体在发出声音时是否也在振动呢?

(1)与学生一起依次演示它们的发声方法。

(2)分组实验,观察记录。

(3)汇报交流:钢尺能明显观察到振动,鼓和音叉振动不明显。

2.音叉和鼓振动不明显,你打算怎样进一步来收集鼓和音叉在发声时振动的证据呢?

(1)教师出示水槽、栓有细绳的乒乓球、若干个泡沫粒:思考一下,可以借助以上辅助材料证明音叉和鼓在振动吗?想到了就来领取材料,并补充记录。

(2)学生借助辅助材料,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证明音叉和鼓的振动。

(3)汇报交流:音叉、鼓在发声时也在振动。

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10分钟)

[材料准备:锣、竖笛]

1.通过刚才的观察研究,你认为物体怎样发出声音的?有哪些证据可以支持你的想法?

(1)教师播放尺子、橡皮筋、音叉和鼓的慢动作视频,你能说说它们在发声时的运动有什么共同点了吗?(振动)

2)这些物体停止振动后,还会发出声音吗?

出示锣,师生合作演示:让锣发出声音,发声时锣有没有在振动?如果正在发声的锣停止振动,声音会怎么样?

这说明了什么?你们是怎么想的?

小结:看来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物体停止振动,声音也就停止了。

2.教师出示竖笛,让学生吹一吹。

提问:吹竖笛的时候,是什么在振动呢?

小结:空气振动也可以发出声音。

四、拓展:我们的发声器官(预设3分钟)

1.我们每个人的身上就有一个非常敏感、可以产生振动发出声音的器

官,猜猜它在哪儿?

2.阅读教科书上的资料,汇报交流收获。

五、小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预设3分钟)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什么收获?

2.这些物体发出声音的时候是怎么振动的?



1.3《声音是怎么传播的》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声音能够在空气、固体、水中传播。

2.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的效果不同。

3.声音是通过物体以波的形式,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

科学探究目标

1.借助实验和想象,对声音传播的方式进行描述。

2.设计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实验,对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情况进行比较。

科学态度目标

通过实验设计和探究,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在实验过程中,能积极大胆阐述自己的发现,乐于与他人合作。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意识到从实验中获取事实是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实验研究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效果。

难点:理解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能简单地描述声音的传播方式;对比实验中对条件的控制等。

【教学准备】

教师:鼓、多媒体课件,有条件的准备真空仪(闹钟、抽气机等)。

小组:音叉(敲击小锤)、水槽、声音传播的观察记录、土电话(棉线、一次性纸杯)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导入新课(预设3分钟)

[材料准备:鼓]

1.敲鼓,说说声音是怎么产生的?

2.鼓声是怎样传到你耳朵里去的呢?声音在传播过程中,会有什么变化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一起来研究学习。出示课题: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二、探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预设20分钟)

(一)活动一:空气传播声音

[材料准备:视频,有条件的准备真空仪(闹钟、抽气机等)]

1.同学们,这是一个真空仪,这个是电铃,我们把电铃打开。现在我们把玻璃罩戴上,还能听到声音是吗?让我们把真空仪打开,慢慢抽干里面的空气,注意听。(没有材料用微课代替)

2.大家还能听到声音吗?为什么?

3.小结:声音能够在空气中传播,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声音通过空气这个媒介,传播到我们的耳朵里。)

(二)活动二:声音在固定中传播

[材料准备:无]

1.教师敲击桌面,听到桌面的敲击声了吧。敲击声是通过空气传到我们的耳朵里的。现在请我们同桌之间,进行一个小实验。(实验要求通过课件出示)

(1)同桌之间保持安静,一个同学抓挠桌面,一个同学听,抓挠桌面的声音。

(2)听的同学侧耳靠近桌面,另一个同学继续抓挠桌面。

(3)比较贴近桌面听到的声音和不贴近桌面听到的声音有什么不同。

(4)同学之间互换角色,再进行上述实验。

2.学生分组活动,并填写记录单。

3.汇报交流:贴着桌面听到的敲击声和不贴着桌面听到的敲击声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4.小结:声音能够在桌面传播,比在空气中传播更加容易。(声音通过桌面这样的固体媒介,传播到我们的耳朵里。)

(三)活动三:声音在液体中传播

[材料准备:每组1根音叉、水槽]

1.声音能够在空气中,固体中传播,那么在液体中能传播吗?我们可以怎么来进行探究呢?

2.实验指导,通过课件出示:

(1)把音叉放到水面上的时候,应等到水面平静之后。

(2)轻轻敲击音叉,同时轻轻地用敲击后的音叉去接触水面。

(3)重点观察水面是如何波动的?把观察到的现象描述出来。

(4)听一听声音,感受下声音有什么不同。

3.讨论:水是怎么传播声音的?(指向声波)

4.小结:水面的波动是从振动的音叉开始,逐渐向四周传播,声音能够在水中传播。(声音通过水这样的液体媒介,传播到我们的耳朵里。)

三、研讨:声音是怎样传播的(预设8分钟)

1.通过上述的活动,我们知道声音是怎样从一个地方到达另一个地方的?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借助了什么物质?

2.为什么宇航员在太空中工作时,需要借助电子通信设备才能沟通呢?

3.为什么听铁轨就能判断火车有没有开来?

4.钓鱼时,我们可以大声说话吗?为什么?

5.小结:声音可以在空气、固体和水中传播,没有媒介是不能传播声音的。

四、拓展:做个“土电话”(预设7分钟)

[材料准备:土电话材料,包括纸杯两个、绳子一根]

1.出示一个土电话。请同学试试效果,然后制作。

2.分组实验:玩土电话游戏。

(1)说话人的声音的大小以听话人不能直接听到为宜。

(2)连接两个“话筒”的线应拉紧。

(3)两人彼此交换听和说。

3.交流现象,并思考:声音是怎样从“土电话”的一端到达另一端的?

4.用“妙妙圈”模拟声音波的传播。(微课)

五、总结:声音是怎样传播的(预设2分钟)

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声音就是这样通过各种物质,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的。

【板书设计】

声音的传播

声音能够在空气、固体、水中传播。

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效果不同。

声波  →   物体振动  →   声音



1.4《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 1.人的耳朵是由外耳、中耳和内耳构成的。

  2. 2.外耳的耳郭把收集到的声音通过耳道传到鼓膜,鼓膜很薄而且有弹性,即使是轻微的声音它都会产生振动。鼓膜的振动传递给耳蜗经听觉神经传递给大脑,通过大脑的加工,我们就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了。

科学探究目标

  1. 1.通过模拟自制的鼓膜在远近、强弱不同声音作用下振动的状态,解释人耳鼓膜的作用。

  2. 2.通过体验活动感受耳郭的作用。

  3. 3.能初步利用简单的表格来记录和整理实验结果。

科学态度目标

1.能对自制鼓膜表现出探究兴趣。

2.能如实地记录和描述实验时的现象。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耳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性,初步了解对于鼓膜的保护。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模拟自制的鼓膜在远近、强弱不同声音作用下振动的状态,解释人耳鼓膜的作用。

难点:耳的各部位结构及功能。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耳的结构”挂图或耳的结构模型,塑料杯、大于塑料杯口的薄橡胶(气球皮)、橡皮筋、音叉(或锣等能发出声音的器具)、少量的细沙或碎纸屑,听诊器。

小组:A4纸、学生作业本。

【教学过程】

一、聚焦:导入新课(预设3分钟)

  1. 1.引导:我们生活在一个奇妙的世界,每天都要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为什么我们能听到这些声音呢,这主要和我们身体的哪个器官有关?(耳朵)

  2. 2.提问:对于耳朵,你想了解一些关于它的什么知识呢?(预设: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3. 3.揭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板书)

  4. 二、探索:耳的结构及作用(预设22分钟)

(一)活动一:观察耳朵的结构图

[材料准备:“耳的结构”的挂图或模型等。]

1.出示挂图或模型,提问:你发现耳有哪些结构呢?谁来说说看?

2.学生交流耳的结构。

3.追问:那么你认为这些耳的结构有什么作用呢?

4.小结:是呀,耳的这些结构都有各自的作用,缺一不可。它们是我们能听到声音的关键所在。

(二)活动二:感受耳郭的作用

[材料准备:A4纸或大书本等。]

1.学生小组活动:通过用纸卷成“喇叭”的活动了解耳郭的作用。

2.交流:借助“喇叭”听到的声音更清楚,更响亮。

3.小结:耳郭能更好的帮助我们收集声音。

(三)活动三:观察比较鼓膜的振动

[材料准备:塑料杯、大于塑料杯口的薄橡胶(气球皮)、橡皮筋、音叉(或锣等能发出声音的器具)、少量的细沙或碎纸屑、活动手册等。]

1.学生用气球皮、塑料杯、橡皮筋等制作鼓膜模型。

2.观察1:当保持音叉与气球皮距离不变时,用强弱不同的力敲打音叉,观察气球皮振动幅度。记录在活动记录表内。

3.观察2:用相同大小的力敲打音叉,改变音叉与气球皮的距离,观察气球皮的振动幅度。记录在活动记录表内。

4.交流:发现用力强时,气球皮振动幅度大;距离近时,气球皮振动幅度大。

5.小结:声音能够引起气球皮的振动,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明显,距离越近,振动幅度越明显。

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10分钟)

(一)研讨一:我们对人耳的结构和功能有哪些新的认识?你认为鼓膜的作用是什么?

1.学生反馈交流:我们对耳的结构和功能有了新的认识,还了解了鼓膜的作用。

2.小结:人的耳朵是由外耳、中耳和内耳构成的。外耳的耳郭把收集到的声音通过耳道传到鼓膜,鼓膜很薄而且有弹性,即使是轻微的声音它都会产生振动。鼓膜的振动传递给耳蜗经听觉神经传递给大脑,通过大脑的加工,我们就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了。

(二)研讨二:耳郭与纸喇叭在聚集声音方面有什么相似之处?听诊器是怎样工作的?

[材料准备:听诊器]

1.交流:耳郭与纸喇叭能帮助更好的收集声音。

2.观察听诊器,了解听诊器的工作原理。

3.小结:听诊器头的薄膜能够帮助收集声音,胶管和听筒起到更好的传播声音的作用。

四、拓展:兔子的耳朵(预设2分钟)

兔子有着长长的耳郭,能收集到各方面的声音,只要有风吹草动,立刻撒腿就跑。这对长耳朵就是它们逃避灾难的法宝。

五、小结: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预设3分钟)

1.人的耳朵是由外耳、中耳和内耳构成的。

2.外耳的耳郭把收集到的声音通过耳道传到鼓膜,鼓膜很薄而且有弹性,即使是轻微的声音它都会产生振动。鼓膜的振动传递给耳蜗经听觉神经传递给大脑,通过大脑的加工,我们就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了。

【板书设计】

4.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外耳——中耳——内耳——大脑

                           耳郭    鼓膜



1.5《声音的强与弱》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物体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音量就越大;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小,声音越弱,音量就越小。

科学探究目标

·通过使物体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观察物体振动幅度的不同,把物体的振动状态和发出的不同声音联系起来,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科学态度目标

·形成善于观察、并把事物的特点和性质相联系的习惯。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科学技术与我们的身边的各种现象密切相关。

【教学重难点】

重点:声音的强弱与物体振动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难点:能如实观察并记录物体的振动幅度,并与发出的声音强弱相联系。

【教学准备】

教师:一段音频(可在计算机上播放)、教学课件。

学生:1把钢尺或塑料尺、1根两端固定了的橡皮筋、1面鼓和鼓槌、几粒黄豆、学生活动单,(以小组为单元,材料充足,可2人一组)。

【教学过程】

一、聚焦:声音的强弱是怎么形成的(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一段音频]

1.感受音量的小游戏。教师播放一段鼓乐,里面有轻重不同的鼓声。学生伸出手臂,当听到比较弱的鼓声时,放低手臂;当听到比较强的鼓声时,抬高手臂。(预设:通过这个小游戏感受到声音强弱的变化)

2.教师指出,声音的大小不同也成为声音的强弱不同。提问:声音的强弱是怎么形成的呢?(预设:学生会提到和用力大小有关)

3.揭示课题:声音的强与弱(板书)

二、探索:不同物体发出强弱不同声音时的变化(预设15分钟)

(一)探究钢尺、橡皮筋、鼓面振幅大小与声音强弱的关系

[材料准备:每组2把钢尺、1根两端固定了的橡皮筋、1面鼓和鼓槌、几粒黄豆、学生活动单]

1.出示尺子,提问:怎样让钢尺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教师揭示“音量”的概念。

2.学生相互合作,先尝试让钢尺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再进行观察发出不同声音时钢尺自身的变化。交流后出示“振动幅度”的概念,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上台来画一画看到的振幅情况,最后统一用“ ”来表示物体的振幅大小。

3.出示活动单,明确活动要求。组内合作,依次观察并记录尺子、橡皮筋、鼓发出强弱不同声音时的振幅大小。(教师需要提出重复实验的重要性,让学生多做几次再记录。)

振动物体

振幅大小(可用示意图表示)

声音强弱

 

钢尺

轻轻拨动



用力拨动



 

橡皮筋

轻轻拨动



用力拨动



 

鼓面

轻轻击鼓



用力击鼓



(第5课活动单内容)

(二)探究小泡沫球与振动音叉的关系

[材料准备:音叉、线、铁架台、棒槌、小泡沫球]

1.出示悬挂式装置,将小泡沫球用线悬挂在铁架台上,在小泡沫球旁放置一个音叉。

2.教师演示,用不同的力度敲击音叉,观察小泡沫球的变化。学生尝试解释现象。

3.发现:当音叉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振动幅度就不同,带动泡沫球的振动幅度也就不同。

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10分钟)

1.学生反馈交流:钢尺、橡皮筋、鼓发出强弱不同声音时的变化。并能通过多次的观察对比,将声音的强弱与物体振动幅度的关系联系起来。

小结:物体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2.提问:在生活中还能举出哪些事例能证明声音的强弱与物体振动的幅度有关?(预设:学生能联系前面所学的内容提到音叉等发声物品都具有这些特点。)

四、拓展:人耳为什么能听到强弱不同的声音(预设5分钟)

1.围绕“人耳为什么能听到强弱不同的声音?”该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预设:联系到上节课,学生容易想到鼓膜的作用。若学生仅提到强弱不同的声音,使得鼓膜振幅大小不同,教师需要追问“各种强弱不同的声音是直接引起鼓膜的振动吗?”,从而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人耳听到声音,必须是振动物体引起周围空气振动,在不断地带动下最终鼓膜附近的空气振动引起鼓膜的振动。)                  

小结:因为物体振动幅度不同,引起周围空气的振动幅度也不同,传入我们耳中的声音强弱不同。

【板书设计】

6.声音的强与弱

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音量就越小;

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音量就越大。


资料非常齐全

建议每位老师和家长都领取

免费领取方式

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

关注后发送消息“教案上

即可领取全册资料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后台回复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