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材分析与解读(推荐收藏)
请老师和家长保存好下面资料↓
部编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材分析解读及建议
教科书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9年版)》为依据,吸纳语文课程改革的优秀成果,沉淀课程改革的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加强语言文字运用,加强语文和生活的联系,致力于构建开放的、富有活力的教科书体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教科书编写思路
1. 双线组织单元,加强单元整合。
教科书围绕“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织单元。除了加强不同年段、不同册次之间的纵向联系,体现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发展梯度,教科书还着力加强单元内部的横向联系,使各板块内容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学生发展。每个单元设有导语,在单元导语中明确语文要素;单元中的某些课文落实语文要素,贯穿方法的学习与运用;在语文园地中安排“交流平台”栏目,进一步强化语文要素,梳理、总结、提炼学习方法;某些单元的“词句段运用”和“习作”还引导学生实践运用本单元学习的方法。单元各部分内容环环相扣,相互配合,使每个单元形成一个系统。
2. 强化阅读,构建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
教科书形成“精读”“略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精读课文、略读课文和“快乐读书吧”各自承担着不同的功能:精读课文学习方法,略读课文运用方法,“快乐读书吧”使课外阅读课程化,引导学生进行大量阅读实践。通过这样的设计,使得课外阅读和课内阅读有机整合,共同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
3. 重视方法指导,促进能力提升。
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集中体现了学习方法的指导与运用。大部分单元的“交流平台”,都聚焦学习方法,围绕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从学生的学习实践中提取可迁移运用的方法,总结出一些最基础的、最重要的学习经验,使学生对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同时,在练习活动中渗透方法,培养学生的方法意识。教科书中的每一个练习活动,往往不只是简单提出一个学习要求,而是引导学生运用某种方法完成学习任务,开展学习活动的过程也是方法运用的过程。这些练习活动蕴含的学习方法,都可以举一反三地迁移运用于今后的阅读和表达实践。
4. 突显实践性,加强语言文字运用。
教科书着力加强语言文字的运用,不论是练习活动的设计,还是语文园地的内容安排,都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在生活情境中运用语文,突显语文课程实践性的特点。比如,关于词语的练习活动,关注词语表达的情感色彩,但又不只是关注相关的语文知识,而是促使学生调动生活经验,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学习词语、运用词语,提高学生对词语的把握能力。
教科书还努力加强阅读和表达的联系,促进读写结合,将阅读中的收获迁移运用于自我表达,使学生的语文学习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
二、教学目标
(一)识字写字
1. 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800 个左右,其中2020 个会写。
2. 认识常用汉字250 个,会写常用汉字250 个。
3. 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力求美观,有一定速度。
4. 能用毛笔字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
5. 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
(二)阅读
1.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 字。能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3. 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 体会其表达效果。
4. 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5. 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 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
6. 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顿号的用法。
7. 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
8. 扩展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5 万字。
(三)习作
1. 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2. 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 积累习作素材。
3. 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 分段表述。学写读书笔记,学写常见应用文。
4. 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根据表达需要,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四)口语交际
1. 与人交流能尊重和理解对方。
2. 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3. 听人说话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并能简要转述。
4. 表达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
5. 能根据对象和场合,稍作准备,作简单的发言。
6. 注意语言美,抵制不文明的语言。
三、使用教科书要注意的问题
使用教科书,要树立整体的观念,关注教科书的纵向联系和横向联系;要树立方法意识,将方法指导有机融入教学过程。
1. 识字写字。
高年级依然要重视识字写字教学。
识字教学,应鼓励学生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自主识字,继续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教学时,以学生自主交流识字方法为主,教师再适当引导。一些生字较多的课文,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实际状况进行分类指导,特别是难字、容易出错的字,要用恰当的方法加以点拨。
写字教学,应在指导学生写规范、端正、整洁的基础上,还要求行款整齐,书写美观,并且有一定的速度。继续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并且鼓励学生勤于练字。可以举办与书写有关的活动,比如硬笔、毛笔的书法展,让学生展示自己书写作品,在活动中感受汉字书写之美,进一步激发书写的兴趣。
本册教科书的多音字数量较大,要引导学生读准字音,并帮助学生掌握学习多音字的方法,形成分辨多音字读音的能力,在阅读时遇到多音字能借助字义推断字音。
本册阅读策略单元的识字写字教学,应有别于常规单元,以确保学习方法的整体性和流畅性。在本单元中,阅读时遇到不懂的字词,正是学生“提高阅读速度”的障碍,是本单元学生要自己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在学生初读课文的环节,教师要提醒学生遇到不懂的词语,不必停留太久,不要反复回读。在学生完成阅读方法的学习交流之后,再进行识字写字的学习。
2. 阅读。
阅读教学,要通盘考虑课文的教育价值,兼顾几方面目标的实现:一是体现本单元的重点目标,落实单元语文要素;二是体现本课特点的个性化学习目标,基于文本的特殊性,挖掘有教学价值的学习内容;三是落实学段的常规性目标,完成本学段每篇课文都要完成的基本任务。教学时,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依据每篇课文的课后题确定教学内容。
本册有些课文篇幅较长,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更加含蓄、深刻。教学时,应留出充分时间让学生阅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可以让学生用完整、通顺的句子复述课文,以检测学生把握内容的情况。不能只让学生关注某些词句、段落,避免阅读的“碎片化”。
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主旨,要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充分地交流,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感受和看法,再根据学生交流的情况进行总结。教学情感表达细腻、丰富的课文时,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描述的场景、人物、细节,从中体会作者蕴含的情感。要避免对课文的解读“标签化”,脱离文本。
从高年级开始,要求学生能够初步了解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如本册中“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主要是为了丰富学生的阅读经验,给学生习作提供一定的借鉴。教学时,要避免讲得过深过细,不要加重学生的认知负担。
要准确把握略读课文、文言文等不同类型课文的目标定位,避免拔高要求。略读课文的教学主要提倡学生能根据学习提示进行自主阅读,迁移本单元中学得的方法,以学生交流为主,教师引导为辅。文言文的教学,可引导学生根据注释和相关资料来理解课文的大意,并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来体味课文的内容和情感。阅读策略单元中的课文和习作单元中的课文,各有用途,应避免定式思维,用好课文,指向核心目标的达成。教学阅读策略单元时,要让学生先明确学习提示的要求,明白记录阅读时间的意义,了解本课介绍的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能在读课文的过程中尝试运用。并且要鼓励学生交流阅读体会,真实地汇报自己的阅读情况,和同学一起讨论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体会到提高阅读速度的好处,并将这些方法运用到自己的阅读实践中去。习作单元中精读课文的教学应重点指向表达方法,让学生体会说明文的基本特点,学习基本的说明方法,了解它的语言风格等。习作例文可作为指导学生“初试身手”或“习作” 的范例,但注意不要限制学生的习作,防止学生机械的模仿。
要重视课外阅读,将课外阅读课程化落到实处。要充分利用“快乐读书吧”,做好关于民间故事书的导读,促进学生主动进行课外阅读,并定期组织阅读交流会,解决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问题,使学生在阅读中感受语文学习的快乐,也学习到一定的阅读方法,能有一定的阅读收获。
3. 习作。
准确把握习作的目标要求,使高年级的习作与中年级的习作自然衔接,平稳过渡。习作的要求从“写清楚”,到“写具体”。要让学生进一步懂得习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因此,习作要写出感情真实,并且学会使用恰当的语言。每次习作话题,设定适当的目标要求,引导学生将自己想表达的内容写具体,写出真情实感,尽力避免定位不准、拔高要求的问题。
习作教学要继续重视引导学生习作修改,并且能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教科书在很多习作中,都提示学生写后进行修改,并且能参考同学提出的修改建议。教学时要安排学生习作后自我修改和与他人互换修改的环节,保持良好的修改习作的习惯。
要强化习作的交际功能,使学生在与人交流的过程中提高习作能力。教科书对写后交流的提示,体现了书面表达的交际功能,重视培养学生的交际意识、对象意识,引导学生在与人分享的过程中,感受习作的乐趣,体验与人进行书面交流的成就感,彰显在习作后交流中提升习作能力的理念,避免习作前的过度指导束缚学生的灵性。提倡从学生的习作成品中发现问题,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将习作的具体指导放在学生习作之后,引导学生作后充分交流,在与同伴、与老师交流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问题所在,通过读者反馈获知如何把自己想写的内容写得更具体。
另外,要特别重视习作单元的教学,准确把握习作单元的编排意图,紧紧围绕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这条主线开展教学。找准习作单元中精读课文、习作例文的定位,对单元中的“交流平台”“初试身手”等相关资源进行有效组合,使学生通过学习说明文习作单元,能不怕写说明文,喜欢写说明文,体会到说明文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4. 口语交际。
要依据不同的口语交际类型,设计符合交际话题的情境,有侧重地培养学生的倾听、表达或应对能力。多给学生创造当众表达的机会,重视引导学生成段表达,避免对生活场景的简单重复。
要重视交际方法、策略的学习,引导学生在完成真实交际任务的同时,实践交际方法,学习运用交际技巧和交际策略。通过不同交际话题、不同交际情境,使学生有机会面对不同场合(正式场合、非正式场合)、面对不同交际对象(多人、一人),学习在不同情境下实现交际目标,发展口头表达能力,不断增强交际的勇气和自信心。
在本册口语交际中,除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勇于发表自己意见,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对象意识,要求学生与人交流能尊重和理解对方。教学时,教师可以设置不同的话题和情境,让学生参与、展示、倾听、思考和交流,体会交际过程中既能表达清楚自己的想法又能尊重对方的方法。
除了专门的口语交际课,还要重视日常教学中无处不在的口语交际活动,关注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交际品质,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如,可以利用课前三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述,让所有学生都有表达机会;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随时关注学生的口语表达情况,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运用口语交际课中的学习成果。
——END——
别忘了文末【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