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人教鄂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12课《认识地球的形状》同步辅导资料


(视频最大化,横屏观看,视觉效果更佳哦!)


教学设计

11、 认识地球的形状

教学目标

1. 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 地球是围绕太阳运转的一颗行星。

2. 通过模拟实验、 查阅资料等活动, 尝试多角度、 多方式了解关于地球形状的信息, 并能用自

己的语言进行描述。

3. 不轻易相信权威或书本, 知道只有通过足够的证据才能作出判断, 得出结论。

4. 能依据观察到的现象和实验结果调整自己的观点, 并在交流中分享自己的观点。

5. 了解人类认识地球的大致历程, 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发展与科学技术发展之间的关

系。

二、 教学内容

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 是学生最熟悉的地方。但是,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

中” , 由于身处地球, 难以直观地观察到地球的样子, 因此“地球的形状是什么样的” 就自然

而然地成为认识地球首先要面对的问题。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讲, 已经普遍地知道地球是个球

体, 而本课要解决的是“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式或证据来形成对地球形状的判断” , 使学生

对已有的“地球是一个球体” 的简单认识在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探索历程中逐渐丰富起来,

形成一定的时空观。

本课的科学实践活动是探究“地球的形状是什么样的” , 主要包括四个教学环节

第一个环节是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 通过观察(或者想象) 从大海的远方驶来的船只所发

现的现象, 推测地球的形状可能是什么样的。

第二个环节是引导学生在对地球的形状作出假设的基础上, 通过模拟实验进行研究, 形成对

地球形状的基本判断。

第三个环节是引导学生在进一步大量收集证据的基础上, 对地表“曲面” 的认识不断立体化

起来, 逐渐在头脑中建立起一个地球的球体模型。

第四个环节是引导学生查阅资料, 进一步了解地球的周长、半径等信息, 知道地球是围绕太阳

运转的一颗行星。

本课的拓展与应用是从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角度出发, 引导学生意识到人类对地球的认

识经历了一个十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人类对地球的认识还会不断地

发展。

三、 教学准备

(一) 教师准备

1. 关于大海上船由远及近驶入海港、 航海家麦哲伦环球航行、 宇航员从太空中看地球的图片

或视频等资料。

2. 模拟实验所用的材料:雨伞、 帆船模型(带有红旗) 等, 每组 1 份

(二) 学生准备

1. 查阅关于地球的资料。

2. 学生活动手册、 铅笔等。

四、 安全注意事项变

在学生用雨伞做模拟实验时, 要提醒学生在撑开和收起雨伞时不要对着他人, 防意外。

教学过程

(一) 提出和聚焦问题

1. 谈话, 创设问题情境: 我们的家在哪里?

2. 出示地球图片, 提出问题

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关于地球, 你知道些什么?你还想知道关于地球的什么知识?

3. 全班交流。

4. 进一步提出问题

我们生活在地球上, 地球的形状到底是什样的?你是怎么知道地球的形状的?你能用自己的

生活经验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吗?

5. 全班交流

6. 根据学生提出的观点, 聚焦本课的研究主题。

(二) 科学实践活动: 地球的形状是什么样的

1. 观察船入港的情景, 推测海平面的形状

(1) 出示大海上的船扬帆驶入海港的情景图,

提出问题

你有过站在海边向远处眺望的经历吗?在海边观察从大海的远方驶来的船, 会有什么发现?

2) 学生交流。

3) 谈话: 观察从大海的远方驶来的船时, 总是先看到船的上部, 然后逐渐看到整个船身; 而观

察向远方驶去的船时刚好相反, 总是先看不见船身, 然后看不见船的上部, 直至船消失在海面

的尽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4) 引导学生思考并交流: 什么情况下可以导致人们看到这样的现象?

2. 对地球的形状提出假设, 再做模拟实验进行研究。

(1) 引导学生提出假设: 海面的形状是曲面, 地球的表面和海面一样, 也是曲面。

(2) 设计模拟实验, 证明只有在海面是曲面的情况下, 才会出现船只入港时所看到的现象模拟

实验的基本方法: 用桌面和伞面分别模拟平面的海面和曲面的海面, 让小船模型分别在桌面

和伞面上由远及近驶向观察者, 观察现象。

(3) 学生实验, 观察现象。

(4) 围绕下述问题, 交流讨论:

在模拟实验中, 分别看到了什么现象?有什么不同?桌面是一个平面, 用桌面模拟海面, 船在

船身。根据这个现象可以对海面的形状作出怎样的判断?(海面应当不是和桌面一样的, 也就

是海面不是平面的。)

伞面是一个弧面, 用伞面模拟海面, 船在伞面上由远及近驶入时, 先看见船的上面, 然后看到

船的其他部分。根据这个现象可以对海面的形状作出怎样的判断?

(5) 根据观察到的现象, 引导学生讨论: 这些现象说明地球的形状可能是什么样的?

小结: 只有在海面的形状是曲面的情况下, 才会出现船驶入海港时我们所看到的现象。因此

地球的表面形状应当是曲面。

3. 找出更多的证据, 证明地球的形状。

(1) 谈话, 引导学生思考:在前面的研究中我们只能知道地球的表面可能是曲面, 还有哪些证

据能够证明地球的形状是球形的呢?

2) 了解麦哲伦环球航行的历史

①出示麦哲伦环球航行的资料, 布置任务先阅读麦哲伦环球航行的资料, 然后在地球仪上按

照顺序将麦哲伦航行的路线标注出来, 看一看有什么发现?

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阅读资料, 并在地球仪上标注麦哲伦航行的路线。

③引导学生讨论: 麦哲伦的环球航行能够为我们认识地球的形状提供什么证据?由此可以得

出什么结论?追问: 麦哲伦环球航行能证实地球是一个球体吗?能不能举出反例?平(如果地球

是圆柱体、 圆锥体等封闭的形状, 也可以回到原点。)

(3) 从太空中“看” 地球

①谈话: 地球可能是一个球体, 那么, 还有哪些证据可以进一步帮助我们认识地球的形状呢?

简要介绍苏联航天员加加林、 中国第一位飞天航天员杨利伟等航天员的资料(可以出示地球

的卫星图片、 视频等) 。

②提问: 进入太空的航天员在太空中看到的地球是什么样的?通过观看图片或视频等资料, 引

导学生认识航天员在太空中看到的地球确实是一个球体。

4. 对地球的形状进行总结。, 因航天探测的发展让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越来越深入和精准。

目前, 经过精密测量, 人们发现地球并不是一个正圆的球体, 而是一个近似球体。

5. 查阅资料, 交流关于地球的更多认识

(1) 学生结合自己查阅的资料, 交流所了解的关于地球的知识。

(2) 教师出示地球的赤道周长、 半径等数据以及不同运动方式的速度等资料, 提出任务: 计算

用不同方式绕地球赤道转一周所需的时间。

(3) 学生小组活动, 计算用各种方式绕地球赤道转一周所需的时间。

(4) 全班交流用各种方式绕地球赤道转一周, 所需的时间, 感受地球的“大小” 。

6. 小结。

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近似球形的较大天体, 是在椭圆轨道上围绕太阳运转的一颗行星, 运

转一周为一年。

(三) 拓展与应用

1. 谈话: 地球是一个球体, 这在今天看来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认识, 但是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

识经历了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特别是在古代, 地球的形状一直是一个难解的谜。

2. 提出任务:

阅读教科书拓展与应用中的图文资料, 了解古人对地球的形状曾经有过哪些认识。

边阅读边思考: 在古代, 人们是根据什么认识地球形状的?

3. 总结。

从古至今, 在人类认识经历了猜想地球形状的历程中, 推测(船只入港现象) —验证(麦哲伦环

球航行) 探测(地球卫星照片、 航天探测等) 等几个阶段, 这是一个十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相

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人类对地球的认识还会不断地发展。

怎么获取配套完整资料

按下面方法回复

点击上方公众号↑↑关注

发送消息“713

即可领取全套资料

别忘了文末 点赞  在看

点击阅读原文关注我获取更多资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