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鄂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9课《空气的热胀冷缩》同步辅导资料
(视频最大化,横屏观看,视觉效果更佳哦!)
教学设计
9、 空气的热胀冷缩
一、 教学目标
1. 认识气体一般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 能依据证据, 运用分析、 比较、 推理与概括等方法, 归纳得出一般物体都有
热胀冷缩的性质这一结论。
3 能描述热空气上升的现象。
4. 知道空气的流动是风形成的原因。
5. 能设计实验, 研究空气受热遇冷的变化。
6. 能做风的形成模拟实验, 观察并描述实验现象。
7. 能列举生活中常见的形成风的一些方法。
8. 能举例说出生产与生活中与气体热胀冷缩的性质有关的现象或实例。
三、 教学准备
(一) 教师准备
1. 气球、 小塑料瓶、 大烧杯、 热水、 冷水、 烧瓶、 弯玻璃管、 带孔胶塞、 红墨水等。
2. 蜡烛、 酒精灯、 纸蛇、 纸条、 细线、 铁架台、 香、 火柴、 模拟风的形成实验箱等。
(二) 学生准备
学生活动手册、 铅笔等。
三、 安全注意事项
1. 提醒学生规范使用酒精灯; 点燃蜡烛时, 要小心操作, 防止烧伤、 烫伤。
2. 提醒学生不要轻易燃放孔明灯, 防止火灾。
四、 教学过程
第 1 课时
(一) 提出和聚焦问题
1. 根据课页, 提出下列问题:
· 加热装在袋子里的食物时, 袋子为什么会鼓起来?
· 空气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吗?
2. 围绕上述问题, 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
3. 将问题聚焦到: 空气受热遇冷会出现什么变化?
(二) 科学实践活动: 研究空气受热遇冷的变化
1. 用套着气球的小瓶做实验。
(1) 提出问题: 如果把套着气球的小瓶先后放入热水和冷水中, 会出现什么
现象?
(2) 学生提出预测, 并说明理由
(3) 学生动手实验, 观察现象。
(4) 尝试解释发生的下列现象:
· 为什么把小瓶放入热水中, 气球会鼓起来?
· 再放入冷水中, 气球又瘪了?
(5) 初步推想: 空气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 设计更多的实验, 观察空气受热遇冷的变化。
(1) 引导学生围绕以下问题思考, 设计实验:
· 空气会流动, 那么用什么容器能把空气装起来?
· 怎样知道空气的体积是否发生变化?
· 怎样使空气受热和冷却?
(2) 学生设计并写出实验方案。
(3) 学生根据自己的设计进行分组实验, 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3. 交流实验方法和现象, 得出结论。
(1) 各组汇报实验方法、 观察到的现象, 以及得出的结论。
(2)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 教师小结: 气体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4. 归纳推理出物体一般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引导学生思考: 我们知道液体、 固体、 气体一般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那么,
我们进一步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通过交流讨论, 最后归纳得出: 物体一般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如果条件允许, 可以用大塑料袋做一做模拟热气球上升的活动。
(2) 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上关于热气球和孔明灯的图片和文字介绍。
4. 做风的形成模拟实验。
(1) 谈话: 热空气上升以后, 周围的空气会发生什么变化呢?风的形成和这些
现象有关吗?
我们借助实验箱, 通过模拟实验进行研究。
(2) 提出实验中要观察和思考的问题:
· 点燃实验箱外的香, 但不点燃箱内的蜡烛, 香产生的烟是怎样流动的?
· 同时点燃香和蜡烛, 香产生的烟又是怎样流动的?
· 怎样解释实验中产生的现象?
(3) 学生做实验, 观察实验现象。
引导学生在活动手册上画出烟的流动路径
梳理实验现象, 解释风的成因。
(1) 提出下列讨论、 交流的问题:
· 蜡烛被点燃以后, 烟的流动路径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 点燃蜡烛后, 实验箱内外的温度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 点燃蜡烛后, 烟的流动路径发生改变的原因是什么?
(2) 引导学生结合实验观察和记录, 讨论和交流, 对风的成因形成初步认识。
(3) 小结: 点燃实验箱内的蜡烛后, 蜡烛附近的空气被加热会上升, 这时实验
箱外的冷空气就流进来, 补充热空气上升留下的空间。于是, 空气在水平方向流动起来就形成了风。
(五) 拓展与应用
1. 提出问题: 据观测, 在海滨地区, 白天陆地上的气温比海面上的高; 而到夜
晚, 海面上的气温比陆地上的高。据此, 我们能推测海滨地区白天与夜晚的风向吗?
2. 引导学生用画图的方式, 思考以下问题并判断风向。
· 白天和夜晚, 海滨地区的陆地和海面, 哪里气温高、 哪里气温低?
· 由此形成的空气流动的方向是怎样的?
· 由此判断白天和夜晚的风向是怎样的?
3. 讨论与交流, 得出结论。
怎么获取配套完整资料
按下面方法回复
▼
点击上方公众号↑↑关注
发送消息“713”
即可领取全套资料
别忘了文末 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