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榜样】武汉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案例

全面提升生态社会经济“三大效益”

——武汉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案例


2014年5月,武汉市被列入第二批59个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试点期为2015年至2017年,为武汉市全面提升水生态文明水平提供了重要的机遇。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武汉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明确的城市发展定位,加快推进全市水生态文明建设,自2015年以来,武汉市在一年多的时间内严格按照《武汉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实施方案(2015~2017年)》的任务与要求,扎实推进水生态文明城市试点各项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武汉东湖


01


试点期总体目标任务及工作原则


(一)建设目标


通过试点期建设,武汉市水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有效改善,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明显提升,城乡供水安全保障能力和城市排涝能力大幅提升,入河湖污染物排放量得到有效削减,江河湖库水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水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初步建立,水管理能力与水平得到有效提升,特色水文化与亲水环境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为武汉市水生态文明建设总体目标的实现奠定坚实基础。


(二)建设任务


重点安排试点期间效果明显的项目予以实施,具体内容包括节水减排与控源截污、湖泊综合治理与修复、河流港渠生态修复、生态水网构建、城乡供水提质升级、防洪与排水除涝达标、涵水清源、水生态文明制度与能力建设、智慧水务平台建设、生态文明意识提升等十大行动,同时依托十大行动计划提出了试点期全市十大重点示范项目。


(三)工作原则


人水和谐、科学发展;保护为主,防治结合;统筹兼顾、合理安排;因地制宜、以点带面;地方自筹,国家扶持;深化改革、健全制度。


02


试点建设进展情况


(一)实施方案编制报批情况


按照水利部的要求以及湖北省对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部署,2014年6月,武汉市水务局委托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湖北省水利水电勘测规划设计院、武汉市水务科学研究院三个层面的设计院组成编制组启动编制《武汉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实施方案(2015~2017年)》。12月底,《武汉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实施方案(2015-2017年)》圆满通过水利部及长江水利委员会组织的专家验收并获得高度评价。根据实施方案汇总统计,武汉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投资总计约409.46亿元。2015年6月,在省水利厅的大力支持下,试点实施方案顺利获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复。


(二)制度建设情况


2014年9月,在全市范围内成立了以分管副市长为组长、市直各相关委办局和各区人民政府分管领导为成员的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水务局。2015年上半年,根据获批的实施方案,再次将具体的工作任务进一步细分到全市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市水务局制定了《武汉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方案》及《武汉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水务系统工作方案》,明确了试点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任务分解、进度安排及工作要求等内容,以保障全面推进试点各项工作任务的顺利开展,确保水生态文明城市试点工作圆满成功。《武汉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水务系统工作方案》于2015年8月下发全市水务系统,《武汉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方案》于2016年3月下发全市相关单位。


(三)规划编制情况


为从更高层面、更宽视野来规划未来若干年武汉市水生态文明建设之路,加强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顶层设计,为武汉2049宏伟蓝图的实现提供坚实的水生态保障,2015年初,武汉市水务局在试点实施方案的基础上,启动了《武汉市水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的编制工作,目前已完成《武汉市水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初稿,计划于2016年全面完成规划及8个分项专题研究的编制、报批等工作。该规划根据武汉市“中心城+四个次区域”的城市功能布局、以及“两江交汇、三镇水系相对独立”的自然水域分布格局,结合“两轴两环、六楔入城“的生态框架,提出了“一核、两轴、四片、百湖”的水生态建设总体格局。


武青堤堤防江滩综合整治工程


(四)示范工程推进情况


《武汉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实施方案(2015-2017年)》中制定了十大行动,并依托十大行动提出了试点期全市十二大重点示范项目。目前结合全市水务工作实际,供水、排水、湖泊治理等各项水生态重点示范工程项目均在稳步推进中。截至2016年10月,重点示范项目整体形象进度超过65%。


比如“河流港渠生态修复行动”中的江河堤防生态化改造重点示范工程——武青堤堤防江滩综合整治示范工程,该工程以罗家港、二七长江大桥、倒口湖穿堤涵闸、天兴洲大桥跨堤桥墩等为关键节点,将堤防平面线形改造成平滑舒缓的曲线,对江滩进行环境治理,形成自然曲线的生态缓坡堤防,对提升青山滨江商务区环境功能、彰显滨江特色魅力、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其中一期工程范围由二七长江大桥至建设二路,长约2公里,目前一期工程已完成并于2015年6月1日正式向市民开放;二期工程范围由建设二路至武丰闸,长约5.5公里,目前二期工程正在进行滩地平整,建一至建二江滩所有足球场混凝土浇筑完成;堤顶路土方开挖完毕,压力排污管道敷设;建三至建四雨水管道施工完毕;建七至建八应急车道毛渣摊铺完毕,压力排污管道开始施工,力争2016年底前完成建设任务。


又如“城区排水除涝达标行动”,依托2015年4月10日获得的全国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这一有利平台,以“集中示范、分区试点、全市推进”的方式积极开展工作,选取青山示范区、四新示范区两处集中试点,并在示范区外进行特色试点。其中硚口区以园博园为依托进行园林排水多样化技术的遴选;东湖高新区将建设新月溪海绵公园;江汉区继续深化王家墩CBD城市综合海绵体建设。目前已完成《武汉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办法(试行)》和《武汉海绵城市规划技术导则(试行)》,并且启动了四大类研究专题。青山示范区已启动6个项目,四新示范区启动“一园、二区、三渠、六路”等 12个项目。未来全市所有新建项目,均按照海绵城市要求进行建设。


再如“智慧水务平台建设行动”中的水务信息化建设示范工程,目前已完成了水务信息化一期建设,全面推进了中心城区排水设施普查及管理系统、水质在线监测系统、智慧湖泊管理系统、水务空间地理信息系统、防汛异地会商系统等“五大工程”,实现了部分水务信息网络化、可视化和移动化管理,有效提高了水务信息化水平和水务管理效能, 为下一步全面推进智慧水务平台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青山海绵城市示范区


(五)宣传工作情况


武汉市在2015年度水生态文明试点建设工作的宣传中始终围绕“四个突出”:


一是突出特色理念。倡导丰水城市节水惜水既是降耗增效的现代经营理念,也是水资源保护的社会责任,更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使命等特色理念。


二是突出特色文化。通过“发现湖泊之美摄影比赛”、“市民随手拍武汉”、“媒体聚焦湖泊保护”等活动,展示了水的美丽,将市民对水的感情融入城市发展演变的历史长河;“参观节水型企业”、“体验湿地保护”等活动,使大家知晓工业节水和水环境保护的点点滴滴。


三是突出特色平台。武汉市建设了全国第一个节水科技馆,常年对市民免费开放,使广大市民特别是青少年有了一个了解水、认识水、感知水的平台;成立了“爱我湖泊”志愿者协会,广大市民在参与湖泊保护的实践中,水资源节约与水生态保护的意识逐步建立。


四是突出常态机制。水生态宣传不仅仅局限于“世界水日”等特定时段,也不仅仅局限于媒体、校园等特定场所,而是多层次、多方位、常态化。政府部门和社会团体经常性组织进广场、进学校、进社区的专题宣传,使得宣传工作多形式、不间断地进行。


武汉爱我百湖志愿者协会


03


试点建设取得的成效


(一)生态效益


试点的实施对城市水环境的改善效果是十分明显的。试点期持续推进的大东湖生态水网、金银湖生态水网以及汉阳六湖连通等水网构建工程,有效地提升了水体流动性和自净能力,改善了河湖生态环境。大东湖生态水网构建工程中的青山港及二号明渠综合整治子项工程的推进有效地打通了大东湖生态水网从长江的引水通道,激活了整个大东湖生态水网;金银湖水系七湖连通工程的竣工亦有效地优化了区域水系调度,形成了水域面积达8.57平方公里的水乡美景。


重点湖泊的治理与修复有效减少了进入湖泊水体的各类污染物,使得湖泊水质恶化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不少湖泊水质得到提档升级的明显改善,水体叶绿素的含量逐渐降低,水体透明度有所增加,水生生物种类逐渐增多,沉水植物覆盖率明显提升。2015年度全市主要湖泊的监测结果显示,当年优于Ⅲ类水质的湖泊面积占湖泊总面积的一半以上。


(二)社会效益


通过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的开展,公众的生态保护意识逐渐增强。目前在各类生活、生产用水中,社会公众的节水减排意识不断提升,无节制用水的行为逐渐减少。人们主动使用节水器具的比例逐步提高,采用“一水多用”、废水循环利用的比例稳步上升,主动参与节水宣传、主动监督公共用水防止浪费的热情不断高涨,截至2015年底,全市节水型企业、单位累计总数达到331户,覆盖率近30%。公众节水意识的增强直接反馈到城市具体的用水指标上:2015年全市人均用水量354m3,万元GDP(当年价,含火电)用水量34 m3,万元工业增加值(当年价,含火电)用水量43 m3,农田灌溉亩均用水量370 m3。


(三)经济效益


在武汉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的实施过程中,通过引入市场机制,探索了水环境治理领域投资主体多元化模式。试点的实施直接拉动了相关行业投资增长,为水环境治理行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依托。同时,水生态试点的实施带来的水体水质的改善以及水体周围绿化及景观休闲带的建设,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一个优美的休闲、娱乐、居住环境,直接带来周边房地产的升值,进一步拉动了相关行业的增长,推动周边经济的健康稳步发展。据有关资料分析武汉市水环境的改善在房地产经济的升温中贡献率达80%以上,水环境改善的潜在价值已随着水体周边土地的开发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并且随着试点的进一步推进,水体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力还将继续增大。


04


主要经验做法及亮点


(一)转变观念,筑牢水生态文明保护意识


武汉,既优于水,也忧于水。随着城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水安全的老问题仍有待解决,水生态损害、水环境污染等新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为破解发展与生态的矛盾,武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将水生态保护作为一项全局性的基础工作来抓。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阮成发强调“不能填江、不能填湖、不能环湖铁桶式地开发”等生态保护和城市建设“十不”理念;万勇市长提出“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湖泊”;各区政府及市直各职能部门积极行动,加快落实保护责任,项目建设开始为水生态保护让路;广大市民群众、志愿者自发地参与和监督水生态文明建设,全社会共同关注水环境、保护水生态的氛围逐渐形成。


(二)统筹全局,强化水生态文明顶层设计


武汉站在城市可持续发展和功能提升的战略高度,着力强化水生态文明建设顶层设计。


一是完善涉水法规规划建设。近些年来,武汉市相继出台了《武汉市湖泊保护条例》、《武汉市城市节约用水条例》、《武汉市水资源保护条例》等7部地方性法规;颁布了《武汉市湖泊整治管理办法》、《武汉市江滩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政府规章及规范性文件。武汉市人大审议通过《关于加强武汉市基本生态控制线规划实施的决定》,锁定了1814平方公里基本生态控制线保护范围;完成了《武汉市水资源综合规划(2010--2030年)》、《武汉市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规划》、《武汉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等重大涉水规划。《武汉市水权交易研究》、《武汉市水生态补偿机制研究》已形成初步成果。


二是策划编制《武汉市水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在完成试点城市规定动作的基础上,同步策划并启动了《武汉市水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编制工作。该规划根据武汉市“两江交汇、三镇水系相对独立”的自然水域分布格局,结合“两轴两环、六楔入城“的生态框架,以及全市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等政策要求,提出了“一核、两轴、四片、百湖”的水生态建设总体格局,指明了符合武汉市资源环境特点的、指导未来若干年的水生态文明建设模式。


三是全力争创全国海绵城市。2015年,武汉市在全国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竞争性评审中脱颖而出,成为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今后3年,武汉将投入102亿元,按照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积极探索城市建设新模式,提升城市“渗、滞、蓄、净、用、排”功能,变“以排为主”为“综合治理”,缓解水资源时空不均,实现雨洪资源的合理利用,真正从源头变“水害”为“水利”。


四是全面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武汉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办法》,建立了覆盖市、区两级的“三条红线”控制指标体系。2015年初和2016年初分别完成对全市17个区(功能区)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施行情况的2014年度和2015年度考核,进一步提高了武汉市水资源保护、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等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水平。


(三)先行先试,积极探索涉水体制机制创新


一是成立武汉市湖泊局(市水务执法总队)。2012年,武汉市积极创新水务管理体制,在全国率先成立湖泊管理局,对全市湖泊的规划、生态保护和治理实行统一监督管理。通过近几年的持续推进,截至2015年底全面完成了全市166个湖泊“三线一路”保护规划,重新核定全市水域面积867平方公里,较10年前增加了约88平方公里,为湖泊形态保护和周边建设规划控制提供基础数据资料。


二是推行“湖长制”。为明确和落实全市湖泊保护管理责任,切实加强湖泊保护管理工作,有效改善湖泊生态环境,武汉市为166个湖泊明确湖长,市长亲任全市总湖长,各区区长为辖区内湖泊的总湖长,沿湖街乡镇行政负责人为具体“湖长”,逐级分解、落实湖泊管理责任,确保湖泊保护责任真正落地。


三是不断壮大水生态治理投融资平台。2013年,在武汉市水生态治理投融资平台——武汉水资源发展投资有限公司基础上进一步组建武汉市碧水集团,试点期间不断加大融资能力,提升水资源、水环境保护力度,成为促进水生态文明建设投融资改革的一个新亮点。


(四)因地制宜,稳步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


武汉市结合水网发达、河湖密布、沟塘众多的特点,突出重点,因地制宜,稳步推进水生态修复保护项目,确保水生态文明建设落到实处。


一是稳步推进水网连通。按照“江湖相济、引江入湖”的思路,以大东湖为重点启动了武昌大东湖、汉阳六湖、金银湖七湖等城市生态水网构建项目。


二是稳步推进两江四岸江滩建设。在确保防洪安全的前提下,按照三环线以内长江、汉江两江四岸堤防全部建成江滩公园的思路,城市规划建设江滩公园102公里,打造江滩“百里生态画廊”。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两江四岸”江滩总面积527.3万平方米,建设长度46.9公里。


三是稳步实推进截污治污工程。近年来,大力推进实施《主城区污水全收集全处理五年行动计划》,截至目前全市中心城区污水处理能力已达248.5万吨/日,现有12座污水处理厂尾水排放标准整体提高一个等级,新增污水收集管网680公里,达到1900公里,管网完善率提升到86%,“一张干网全覆盖”的格局基本形成;2015年初,为加快建设力度,市政府提速污水设施建设,提出中心城区排渍、治水、供水两年决战计划,其中污水部分计划实施项目159个,总投资149亿元,两年后,将基本建成中心城区污水骨干收集系统,实现尾水排放全面达标,中心城区湖泊全面截污,主要湖渠水质全面好转。


四是稳步推进湖泊生态整治。在湖泊截污力度空前的情况下,先后启动10多个大小型湖泊的综合治理,通过生物治理、新建人工湿地、扩塘还湖、湖泊清淤、岸线治理及生态修复等综合措施,湖泊水质水生态明显改善。


五是稳步推进饮用水源地保护。从2012年开始,武汉市着手全面推进饮用水水源地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工作。先后截断、关闭了水源保护区内8个市政排污口;拆除、迁移了一级水源保护区内若干处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筑物和码头;完成了重点饮用水水源地隔离防护工程。完成了白沙洲、平湖门、武钢港东水厂水源地水质自动监测站工程建设,提高了水源地预警能力和突发事件应急能力。实现了全市108个一级水功能区监测全覆盖,并逐步增加地下水监测点。


六是稳步推进节水减排工作。工业节水是武汉市节水工作的重点。全市坚持技术引领、宣传引导、技术服务、政策支持多措并举,不断提高工业用水效率。2015年全市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到43立方米,优于全国平均水平。截至2015年底,全市共有331家企事业单位被湖北省授予“节水型企业(单位)”称号。积极发展都市节水型农业,以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为突破口,强化农业节水改造;开展节水灌溉示范项目、加快都市农业高新园区建设、实施易旱地区水利综合整治。同时,重视居民生活节水工作,全市节水型小区累计达97家,节水型家庭累计达1278户,全民节水意识逐步增强。



 • end • 

来源:湖北省水利厅

你可能关注


各级河湖长、河湖长制办公室工作锦囊(湖北省河湖长制工作电子资料汇编)

《政策》杂志署名文章:全面推动湖北河湖长制提档升级

习近平:长江经济带发展存在5个问题,中央专项资金规模不大,生态补偿机制建设进展缓慢

3号省河湖长令如何落实?《“示范河湖创建”实施方案》告诉你

湖北省武汉市:助力长江大保护 打造滨水生态绿城

首创!武汉对长江水质“按质考核”:改善奖金百万,下降翻倍处罚

又用无人机又捡垃圾,武汉倒水河河长这样巡河(附视频)

武汉高校纷纷开展雨污分流改造——攻坚三年,截断入湖“污龙”

声明:本公众号所载文/图等均出于为公众传播有益资讯信息之目的,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仅供参考。部分内容、图片素材来源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本公众号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