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端午节不能过性生活?

陈见 陈见说 2020-02-19




01



一说起端午节,可能大多数人最先联想到的就是屈原。


但事实上,端午节还有一个更古老也更重要的主题,那就是消毒防疫。



同时还有一个更少人知道的别称——“女儿节”。

 

明朝学士沈榜在《宛署杂记》中曾这样记载:


“五月女儿节,系索,戴艾叶,五毒灵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研。出嫁女亦各归宁。因呼为女儿节。”

 

意思就是,在明朝,端午节被称作女儿节,当时北京地区端午节的习俗之一就是出嫁的女儿们都要在这段时间回娘家(即归宁)。


 

这个习俗其实南北皆有,比如湖北秭归民间也有“端午比年大,姑娘回娘家”的谚语,有的地方还会要求已婚女性整个五月都住在娘家。

 

回娘家当然是好事,尤其在过去,回娘家的机会要比现在少很多,但为什么会挑在端午这个时节呢?

 

这就跟上面说的消毒防疫的主题有关了。


 

02

 


过去,农历五月在民俗中被认定为恶月、“毒月”,五月五日也被认为是“恶月恶日”。


有谚语称“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这里的五毒就是指蛇、蝎、蜈蚣、蟾蜍、壁虎(或蜘蛛)等五种带有毒性的动物。


 

为了平安度过恶月恶日,古时的人们想出了许多祛毒的方法。

 

著名作家丰子恺在《端阳忆旧》一文里便提到了儿时过端午节时的一些习俗,如:


  • 做老虎头、桃叶、蒲剑;

  • 用蜘蛛煨蛋;

  • 用炉子烧苍术白芷;

  • 在家里四处都喷上雄黄酒等。


 

“据说,老虎头、桃叶、蒲剑可以驱邪;蜘蛛煨蛋可以祛病;苍术白芷和雄黄可以驱除毒虫及毒气。

 

至于门上的王字(用雄黄写的)呢,据说是消毒药的储蓄;日后如有人被蜈蚣、毒蛇等咬了,可向门上去捞取一点端午日午时所制的良药来,敷上患处,即可消毒止痛云。”

 

可见,端午节的许多传统习俗,其实都意在避免虫菌侵扰。


 

从现代科学的角度讲,古人的这些传统确实不无道理。

 

农历五月,气温迅速升高,天气暑热,对许多地区而言,雨湿也增多(比如正值江浙的梅雨季节起始),各种蚊虫逐渐现形,病原微生物大量繁殖,很容易滋生各种疾病。

 

由于古代卫生条件和医疗水平都有限,所以人们自发地组织了这些杀虫防病的节日活动,保护家人和自己的健康。

 

 

而在此基础上,传统还认为,端午时节,人容易性欲亢进,但由于有这些毒气和毒物攻身,邪气太过旺盛,加上是天地交泰之日,气场不正,而亢进也容易放纵,损伤身体,所以非常不适合男女交欢。

 

因此,有一种传统主张,就是禁止在端午节或者农历五月期间过性生活。


 

可是,这个事似乎很不适合大张旗鼓地宣扬,而且夫妻同睡一张床,也很难说禁止就禁止。


可能是为了防止夫妻们贪恋性欲,不能自持,于是古人就以探望父母为名让女子回娘家省亲,直接从地理上将夫妻阻隔起来,避免了恶月恶日交换的可能。


这便有了“端午女子回娘家”的说法。


 

有人也从妇科的角度给了解释,认为端午时节湿气热气较重,如果体质不够好,加上古代卫生条件不好,女性很容易妇科感染。


因此,让女性回娘家,也是某种意义上对女性的保护。

 

当然,这个说法是否完全符合过去的事实还有待验证,传统认识里也有一些可能迷信的部分需要去除。

 

但撇开这些,从这种种的端午性禁忌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的,是古人对性爱的慎重态度,以及对健康性的主张。



 

03

 


从医疗和卫生的角度讲,古人在端午时节所担忧的健康问题,在今天早已不再是问题了。

 

生活在现代社会,我们有一系列更有效的防菌杀虫的措施,戴香包,挂艾草,洒雄黄的活动,真的成了单纯的节日仪式。

 

而端午节过性生活,更不是问题,不让过可能才是问题。


 

但这个传统的性生活禁忌,还是给我们提了一个大大的醒。


我一向主张大家不要压抑自己的正当欲望,符合安全、规范的爱爱条件时,想爱就可以爱。


但无论如何,性都要保证健康。

 

就好像这个曾经的端午性禁忌一样,如果身体条件不允许,比如私密处有炎症,如果外界条件不允许,比如不够卫生干净,那么,请一定节制。


祝各位端午安康~



陈见玉蛋功,科学练出会跳舞的V道。

END


按压二维码,女性的健康和愉悦


健康性的相关文章:

为什么“懂性才不乱性”?

连套套都有了仪式感,你们的爱爱还没有吗?

如何过一个性感的假期?



 扫描二维码,关注陈见说 

设为星标,抢先阅读 

 点击“阅读原文”,健康的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