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从组装计算机到能稳定运行
——纪念中国首台电子计算机成功组装60周年
新中国的工业发展史,大量的记载中提到,是在没有资料没有设备的困难条件下,日夜加班赶工向祖国献礼。而现代工业生产的规范流程、严格的质量检测和标准化的严格管理模式,应当是有图纸、有资料、有工装的向更高水平的跳跃。
这种描述虽然反映出当年的困难重重,却也或多或少的体现出一种对知识和技术工作的忽略态度。然而,中国的计算机事业却不是没有资料的,从调研开始便紧紧地抓住了图纸,非常看重了设备的加工。正因为如此,才使中国的计算机国家队,在“大跃进”中保持了清醒的头脑,不仅很快产生了计算机,还形成了一支技术队伍和计算机工业。.
1957 年11 月,中科院计算所筹委会与738 厂签订试制仿苏联的M-3计算机的合同。协议规定,厂方负责复制图纸,编制零件加工工艺文件,采购元器件、原材料,加工模具,制造外设、机架、插件、装焊、总装,参与机器调试并做好批量生产准备;计算所编制接线表,负责机器最后的调试和应用,M-3 机后来更名为103机。 103 机是我国第一代计算机的首个型号,是中科院计算所的重要成就。
计算机的品质最初是以器件类型表达,从电子管、晶体管到集成电路,这些进步过程让相关部门和科教领域和机关人员耳熟能详。后来多以运算速度表示性能高低。不过,早先还有一个重要的指标,就是平均无故障时间(MTBF),从连续运行几分钟、几小时到100 小时,直到10 万小时。
一开始,计算机根本达不到期望的最低的连续运行时间,一切先进性能都别到工厂去讨论,先让计算机能够稳定开机,再说别的要求。后来,终于做到运行一周、一月、一年不发生故障停机,运行时间代表的是计算机工业的总体水平,计算机又代表了整个电子工业的生产能力和质量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