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历史和我们有多少关系?早已淘汰了的老计算机和我们又有多少关系?今天,越来越多的计算机装备驻守在出入境口岸,为的是增强与水客对峙的力量!1956年,周恩来总理就断定计算机是新的技术革命。60年来,计算机的广泛应用推动了社会进步,改变了多年来人们的传统思维与生活方式。不过,至今的计算机史研究,多数情况下还是停留在计算机理论与技术进步层面上。我们需要不断回忆与审视这条数字大道的全过程,起源、进程,直到未来!由于历史原因,许多回忆计算机的文章都是技术性的,大致都是立项、开发、调试、鉴定、应用,历史往往就是这样点滴和局部的文档式的就事论事的记录。就拿中国海关的首台计算机来说,《1977,海关启用计算机征税查私》,虽然也提及了一段历史,但总让人以为讲的只是工作过程和技术记录,一所名校的校友会就以为该文缺少可读性。要知道具体的史实和若干细节,要知道决策思维,才有回忆与领悟的深度,尤其要知道技术与人的关联,这也是我撰写《溯源中国计算机》的一个目的,可惜往往决策思维总是因为各种理由而被略去。历经40年的努力,计算机已经融合到海关口岸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流程。海关曾属外经贸部主管,李强部长早在1956年与王诤一同向周恩来总理汇报了国外计算机应用情况,总理当机立断拟定了发展计算机等的“紧急措施”。此后过了将近20年,见到李强提出中国海关要使用计算机,给四机部郭平欣局长写信。郭局长是一位热心人,他曾支持了王选的激光照排,在项目几乎要被北京市科委拦截闭关的时候,由张淞芝火速将手写公文盖上电子部大印,送到北大予以支持,这是中国科技史一段曲折动人的佳话。海关要上计算机征税查私,就是因为水客猖獗,水客就是指在大陆和港澳之间,携带物品频繁过境以获利的人。由于国内外的商品差价,产生了众多“水客”,每日往来出境入境嗜此不疲,身体绑藏及夹藏于行李与种种工具,用蚂蚁搬家方式花样百出偷运多种多样物品过境。搜百度“过客”2千600万个;而“水客”却有138万个。几乎20位过客中,就有1位“水客”?实际上,在成千上万的出入境旅客中,可能远不止5%,许多过境劳工、学生也不时客串一番。2022全年,海关共立案侦办走私犯罪案件4509起,案值1210亿元。如果找不到李强与计算机的往来,倒会是一个遗憾,他所关注的计算机研发也应当不止此一件。郭平欣将海关项目下达给陈正清,陈交给王春元。参加了100系列机联合设计的苏州无线电厂勇挑重担,让海关出入境管理很快用上了计算机,他们三位启动的海关应用,随后延伸到厂长、专家、教师、管理人员、科技人员、技术工人还有海关关员好几百人,一年多的时间里,他们废寝忘食,日夜奋战,终于妥贴完成,成功应用。计算机就是这样一步步地介入社会的多个角落,一天天地改变着人们的意识。细节总是丰富多彩的,这个海关项目的开发难度很大,极有风险。有幸得到海关总局负责科技的邹积俭处长认可(后为副局长),他工作认真负责,任劳任怨,不辞辛苦,他有推动海关信息化建设的战略理想,而在具体工作中又能作出细致的战术部署,人才难得。这个项目,从立项就是一路绿灯,海关派出二三十人到苏州实地学习一年,成功迈出第一步。当这台计算机退役后,还留作纪念,精心收藏,可见海关人的情感。可惜这卷经历,还少有细节展现给公众。记得在当年的一次交流会上,我听到海关项目应用情况介绍,那些出入境的水客,在系统的对照下,剥开了隐藏的面目,关员一目了然地破解走私的小伎俩。不仅可以迅速调出水客的经历,还能够统计出入境的各种要素,直到汇总每周走私动向,这才是掌关人决策、布局的依据,计算机和数据库在海关的宏观管理与战略制定上更为有利、有力。有了计算机,关员和水客从人盯人的原始对峙,变身为1对N来N对1的格斗。1名关员现在可以面对所有水客,也可说是所有关员也能面对任何一位水客,欲望和心灵的对峙,变成思维、法规和精神的较量。有了计算机系统,便知道过境者曾把手表藏在缝纫机的支架空腔中,或是将药品捆在身上,便可直接捉拿破获。40年之前,这种普遍性检索查询想一想都是天方夜谭。有了计算机数据库系统,关员的个人记忆、个人经验,就能扩展到了机器记忆、群体记忆,实现了闵乃大先生(计算机科学家,第一个计算机组的组长)早在1955年就预言的,计算机成为人的大脑思维的辅助工具,难道这不也是海关工作的一次大变革吗?港澳媒体大字报道“大陆海关用上电脑”,这是大陆计算机对港澳社会的一次意识冲击,当然也是一次大陆实力在港澳社会的认知评价的颠覆。口岸的多条通道,众多旅客有序通过,这是自助操作,尽量减少等候时间。因为李强、郭平欣和海关领导邹积俭,因为王春元们的努力,海关口岸迈进了数字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