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回到影响一生的哈军工

徐祖哲 计算机六十年 2023-07-08

       2023年4月28日,多年的思念之后我终于来到了哈尔滨。自从56年前离开哈军工之后,特别是从事计算机历史研究之后,无数次在脑海中升起回访哈军工的情景。因为我这一生的科研工作是从哈军工开始的,我的计算机知识的基础也来自哈军工,更加之在哈军工学到了严格的科学态度与严谨的工作作风。

  在这里我第一次见证了如何把科技的设想,变化为逻辑和图纸,如何将技术文件加工成为合格的电路板,又如何将零散的电路装配成一台可以运行的计算机整机。因为有哈军工老师的指点,有他们的把关,有他们赋予的勇气,我们才能够一步步地将思想变化为物质,才能让电路依照总体要求一次运转成功!  

   当我们在北京电报大楼(五层有红圈的窗户是机房)将441-B计算机的三个机柜安转妥贴,反复检查连线无误,小心谨慎地逐次加电时,虽然在远离哈尔滨千里的北京,依然感到有老师们在为我们保驾,有着足够地自信,能够依照操作程序,有力地按动一个个电源开关,让指示灯正常地闪亮起来。从分调到整机联调,从系统自检到与通信机房联通,没有出现一个故障和返工,系统真的依照我们的技术要求运转起来,这就是哈军工精神的传承。

   第一次到哈尔滨是57年前的1966年的1月3日。过完元旦之后就跟随工程组到了哈军工。这是为了6401国家电信工程,长途电话交换机已经解决了复杂的机械接续部件,投产生产。开放公众通话业务还必须要有计费监管才能开通。感谢邮电设计院的解晓安,罗宗贶两位工程师,他们知道了哈军工成功研制出晶体管电子计算机,就想着计算机能不能够也用来为长途电话计费。因为长途电话,最终要开通几百条线路,依靠人工控制计时、计算费率是不可能的,计算机就大有用武之处。经过邮电研究院的院长老八路梁健,他也是6401工程指挥部的前线指挥。他迅速来到哈军工,端坐三天听课,对晶体管计算机进行了全面的考核,决定就地上马,紧急成立了工程分队。元旦之后,我们26人就从长春集合出发,进入了哈军工计算机(408)研究室和四海实验工厂。邮电部要求9个月完成这台计算机,当年9月25日要在北京电报大楼开通业务。这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所以工作一开始就是日夜兼程,每天从早到晚,忙到熄灯之前,星期日再加班工作半天。直到3月18日开始批判三家村,全院天天停工停课半日,当然开会学习时还在脑海中思考电路逻辑。

乘车通过哈军工原先的第一道大门。

  因为有老师的指导,技术基础雄厚,电路设计精巧,再加上实习工厂精细加工,总算在1967年夏天完成任务。机器运到北京电报大楼安装,由于清理阶级队伍,单位撤销,全员下放五七干校,这台机器又拖延了两年总算开通,并且在人民日报做了报道。

     90年代虽然参加国家科委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会议,到了哈尔滨,也跟随车队通过哈军工小区的边缘,但是却没有机会下车进入。

    这次到了哈尔滨。跟随央视摄制组也是在车上围绕工程大学校区转了一圈。依稀记得当年的场景。这些年来,退役50多年的哈军工,依旧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各种图书、回忆、专题影片此起彼伏,所以哈军工的许多历史与典故,大家都如数家珍。

哈军工纪念馆

   在哈军工纪念馆中,最大的收获是见到了陈赓院长和刘居英院长的历史资料和照片。

陈赓院长会见钱学森

1957624日,刘居英副院长率解放军院校代表团17人一行访问苏联、波兰、捷克,海军系慈云桂副主任、柳克俊讲师随团前往,目睹苏军武器和计算机快速发展情况,决心奋起直追。柳克俊要求研制鱼雷快艇指挥仪。熟知这段历史,第一次见到出访照片。

1957年5月,刘居英率解放军院校参观团访问苏联、波兰、捷克。

   还见到了我提供给纪念馆的441-B计算机在基地应用的照片,有马兰21基地和白城子31基地的机房使用441-B机的照片,还有在中央档案馆查到的康鹏发明隔离座山和电路和推拉触发器的发明记录文件。

    康鹏的发明材料,在中央档案馆里,包括“申报”、“评审”和“通报”几个部分。每个通过评审的发明项目都有一份正式文件,就是《发明纪录》,这份材料曾作为国家科委文件印发发明人单位和各省市科委。这份文件是在北京档案馆复制的。

见到全院布局模型,首先要找我曾工作、居住的地方。

M是二道门,每天都要往来三次。“?”是左右两道L楼,我住的是哪一个,全无记忆?62、63,可是印象里却是64号楼?右侧的一字楼。

441-B机房和实验楼,是24号两层楼,现在标注的是湖南队(越南留学生)。

摄制组的无人机

   当年在哈尔滨工作生活一年半时间,但几乎很少去市里。要出门也是到车站迎送工程组的同志和在火车站提取设备,一台SBT-5的脉冲示波器足有50斤,能从火车上卸下来,可以从地道里面肩扛一直走到车站外边,送上接人的卡车。

    行走匆匆,对哈尔滨火车站根本没有印象,这次。第一天晚上到了火车站附近的“大和旅馆”,在那里进入陈赓接待宴请钱学森先生的餐厅拍照,回想70年前的情景,因为功勋科学家的主张,中国决策发展现代科技,才有了今日的两弹一星和计算机与网络。

哈尔滨深深地留在我的记忆中,就是因为我在哈军工工作、生活的一年半。一个大院,影响了一个人的一生。

早先,很有历史的“大和旅馆”,是哈军工招待所,迎住苏联专家。旅馆门口,直接望见哈尔滨火车站。

1955年11月25日,陈赓院长在此宴请钱学森博士。

纪念馆李宏馆长在开会,她介绍了哈尔滨工程大学计算机学院董宇欣副院长(左)和林森老师和我会面。时间匆匆,只做了简短的交流,后会有期。

    1967年春节曾经和同事们一起去了冰天雪地的太阳岛,周围渺无人烟,照片现在不知放在哪里了。这次随摄制组到了松花江边,远望大桥,他们拍照哈尔滨的街景。我在车上匆匆浏览了松花江的防汛纪念碑,许多哈军工的学员和基地前来学习的同志,都在这里留影。在暮色中纪念碑一闪而过,我的脑海中浮现的是着装军装的哪些前辈。

20基地来哈军工实习的计算机专业女兵。

松花江大桥。

资料:【人民日报 1969.10.10 第4版】

在毛主席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伟大方针指引下我国第一套全自动长途电话设备诞生 这套设备在北京天津之间试用,效果与市内通电话一样良好

   据新华社十月七日讯 在伟大领袖毛主席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伟大方针指引下,在欢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二十周年期间,我国自行设计、自行制造的第一套全自动长途电话设备胜利诞生。这套设备已在北京长途电信局安装成功,试用于北京天津之间互相通话,效果与市内通话一样良好。这是我国电子工业的一个新成就,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又一丰硕成果。

  在没有使用全自动长途电话设备时,打长途电话,首先要向电话局登记挂号,由长途台把挂号单交给接线话务员,用人工的方式叫出对方的电话局;然后,再由这个电话局的话务员,叫出接话人,还要通知发话人才能接通。在通话过程中,话务员要记录通话时间,检查通话质量。打完电话后,为了收费,还要经过营业人员,核算通话费用。手续烦琐,速度慢,效率低,使用不方便,不能满足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使用全自动长途电话设备打长途电话时,用普通电话按照规定的号码,就可以直接拨通另一城市的接话人的电话,就象打市内电话一样,一拨就通。速度快、使用方便,可以节约很多人力、物力和时间。这套设备,采用了比较先进的技术,装设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全电子化的自动记录和计费设备。在通话时,它能够自动地识别、记录双方的电话号码、通话日期、通话时间,并能精确地计算出不同距离的通话费用。使用这一套设备,能够更好地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

  这套全自动长途电话设备,现在只试用于北京和天津之间互相通话,它为实现全国长途电话自动化创造了良好条件。(人民数据库资料)

《计算机六十年》公众号文章选读:

华罗庚建议哈工大制作下棋计算机

慈云桂:计算机的先驱者

哈军工让中国人享用电话智能

周兴铭:起步哈军工 勇攀登高峰 | “难以计算的贡献” 访谈

曲庭维:哈军工的军旗前照相

哈军工计算机从万次到亿次的跳跃

哈军工441-B计算机支持大庆腾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