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军工计算机从万次到亿次的跳跃
公众号《计算机六十年》第136篇文章
哈军工人是身着军装的创新者,有着坚忍不拔的顽强作风和勇往直前攻克难关的精神,学院的训练和培养体系使学员不仅获得知识还养成了创新作风,培育了团队精神。
从 441-B 晶体管计算机的 1 万次 / 秒运行速度,到 718 工程集成电路计算机的百万次 / 秒,再跃升到银河、天河超级计算机的一亿次 / 秒,实现了运算速度的飞跃。哈军工的精神传承和团队实力是无法用数字来计量的。
1956年秋,海军司令部提出研制快艇鱼雷攻击指挥仪的项目。1957 年 6 月 24 日,刘居英副院长率解放军院校代表团 17 人一行访问苏联、波兰、捷克,海军系慈云桂副主任、柳克俊讲师随团前往,目睹苏军武器和计算机快速发展情况,他们开了眼界,决心奋起直追。柳克俊回国后向系领导要求研制鱼雷快艇指挥仪,8 月 10 日上报了 33 号电子计算机总体方案。海军系政委邓易非批示:“柳克俊同志的报告,写得很好,同意搞,要有中国人的志气,一定要搞好,相信一定能搞好!”海军需要指挥仪,有系领导黄景文、慈云桂的支持,计算机研发就此启动。
1958年 4 月,331 工程研制组成立(后称 901 计算机):组长柳克俊,成员胡克强(大连海校借调)、胡守仁、俞咸宜、陈福接、卢经友、耿惠民、张玛娅、盛建国,还有空军系支援的康继昌、袁扩怀,平均年龄 25 岁。讲解原理、筹集材料、细化方案。逐个分解问题,通过函数、程序解析一步步掌握。
9 月 28 日凌晨 4 时,完成了扫描仪的全部电路安装,试算结果正确,中国第一台军用计算机诞生了,系科领导赶来祝贺,全体参研人员热泪盈眶。
9 月 30 日,谢有法政委、刘居英副院长向军委发电报捷:“报聂总、黄总长、陈副总长、海司萧、苏首长:海军工程系自行设计、自行试制的 331 舰用数值电子计算机,经过三个月苦战,已于 28 日完成。经检验算题证明成品完全合乎要求。该机如装到我快艇和潜艇上,将很大地提高战斗力,特电报捷。”
1959 年 5 月,哈军工研制的 331 电子管数字计算机送院俱乐部展示
1961年底,中国电子学会派出代表团访问英国,慈云桂跟团出发,他清楚地看到半导体技术的重大意义和前途,每天晚上通宵达旦构思,要开发通用晶体管计算机,就地完成了晶体管计算机的体系结构和基本逻辑电路的方案性设计。回到北京后向国防科委汇报,提出开发晶体管通用计算机。国防科委信任哈军工,信任慈云桂,相信他有办法,给他下达了任务。
聂荣臻指示:“哈军工要用国产晶体管尽快研制出一台通用数字计算机。”慈云桂的理想、决心和能力,在哈军工得到充分发挥。
1962年 3 月 5 日成立了 441-B 设计组,刘德祯讲师任组长,康鹏、嵇启先为副组长,成员有王振青、任连仲、刘文玺、李忠德、谭信、彭长贵、陈显惠、曹恤如、黄盛忠、林信荣、俞咸宜、周凤武、盛允焕等十余人。
5 月,设计组刚组建,康鹏就完成了第一个发明,叫“隔离—阻塞振荡器”,解决了晶体管性能不稳和要减少使用数量的问题。1963 年,441-B 晶体管计算机的关键技术获突破,慈云桂终于成就了中国的晶体管计算机,也带出了一支队伍,哈军工成为计算机领域的后起之秀。
1965年4月26日,哈军工研制的中国第一台晶体管计算机441-B,生产了100余台,运算速度从每秒1万次提升到5万次。
1965 年,准备参展的 441-B 计算机在北京工业学院调机。
1966年 1 月,慈云桂率计算技术代表团再次赴英参观学习,访问了计算机公司和国家物理实验室,考察了几十台晶体管计算机,以及牛津、剑桥等大学,历时八个多月,他看到技术发展方向,也看到了差距,心里更踏实了。集成电路一出现,慈云桂又提出搞第三代计算机的设想,正当攻关再次跳跃时,“文革”浪涌到来,面对各种干扰,课题组仍以备战为名坚持进行。三年时间过去,“文革”狂风渐缓,慈云桂重获自由。
1969年 11 月 4 日,国防科委召开“远望”科学测量船中心处理机方案论证会。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的慈云桂教授进京到会,详述了他在被隔离时精心构思的集成电路化、双机系统方案,获准领受百万次计算机试制任务。
这个项目持续了 10 年,次年春节后,在黑龙江发动 300 家企业协作,哈军工学院出面将软件人才陈火旺从上海调来,成为项目组成员。
1970年 10 月,哈军工奉命南迁,计算机系保住了一支上百人的科研教学队伍。到长沙后借用马坡岭农校的“养鸭棚”改建实验室。从哈尔滨带来的 441-B 计算机,拆除了所有机柜铁门,应对南方的酷热,机器运行起来,听着机柜电源的高频鸣叫声和宽行打印机咔咔作响,感觉似乎还在哈军工的机房。
1973年 8 月,慈教授带领四十多人北上酒仙桥 738 厂合作生产,驻扎在木板房里三年时间,夏如蒸笼,冬似冰窟。长沙、北京,两地会战,唐山地震后也不停歇。1977 年夏,百万次 151—3 计算机研制成功,一年后,200 万次的 151—4 计算机连续运行 169 小时,安装在“远望一号”科学测量船上,出海赴洋。依靠 151 型百万次计算机,“远望一号”船队成功完成我国首次向南太平洋发射远程运载火箭的测量任务,见证了“东方红二号”、第一颗地球同步卫星的发射等多次重要任务。这两台 151 型号的计算机与“远望一号”一起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研制人员荣立集体一等功。
1977年 11 月,国防科委副主任张震寰组织论证并提出了研制亿次巨型计算机的报告,经党中央批准后,由他全面负责组织和指挥,主持确定银河总体方案,组建技术队伍,要求保证人员、经费、器材、物资渠道畅通无阻。张震寰任军委装备部长时就支持了哈军工的 901 计算机项目,因亿次机研制与慈云桂教授成为莫逆之交。细心的张震寰,得知在北京开会的慈云桂身体不适,让服务员每天按天按时为他做偏方食疗,会议结束时慈云桂几乎痊愈了。慈云桂夫人琚书琴说:有这么好的领导,科技专家还有什么后顾之忧呢?
慈云桂主持讨论亿次机方案,(左起)王振青、胡守仁、慈云桂、陈火旺。
“银河”完成,慈云桂感慨万千,挥笔抒怀《银河颂》:银河疑是九天来,妙算神机费剪裁。跃马横刀多壮士,披星戴月育雄才。
1978年 5 月,慈云桂担任亿次巨型机工程技术总指挥和总设计师,翻开了他人生中最绚丽的一章。1983 年 12 月 7 日,国防科委李庄秘书长在长沙主持了银河 -Ⅰ型计算机鉴定,主机平均无故障时间 441 小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到会的有方毅副总理、王首道、何长工、邓稼先、郭平欣等领导人和多位科学家。聂荣臻元帅在贺信中指出:“回顾 50、60 年代,我们白手起家干科学技术,凭着革命热情,凭着科学态度,硬是自己动手向这些尖端技术进军。我们的口号就是自力更生、奋发图强;我们的办法就是集中力量、大力协同,这就形成一股强大的动力,使我们无坚不摧,无攻不克。”
张爱萍将军为亿次计算机系统命名为“银河”,并寄来贺词:亿万星辰会银河,世人难知有几多。神机妙算巧安排,笑向繁星任高歌。
从哈军工到国防科大,精神力量是前进的动力,从 441-B 机到“银河”,英年早逝的骞贤福、俞午龙、乔国良、钟士熙、王育民、张树生在队列中闪烁着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