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哈军工让中国人享用电话智能

徐祖哲 计算机六十年 2023-07-08

公众号《计算机六十年》第142篇文章

哈军工研制成功 441-B 晶体管计算机的消息不胫而走,各地的热心人纷至沓来。1965 年四季度,邮电部设计院罗宗贶、解晓安工程师在去长春会战的旅途谈话中,提出在邮电部的 6401 国家电信工程长途自动电话系统中应用哈军工的计算机。邮电科学研究院梁健院长闻讯到哈军工学习,在 408 计算机研究室端坐听课整整三天。负责邮电科技发展规划和国家通信工程新技术建设的梁健就地拍板,决定利用 441-B 体现出的计算技术研制长途电话交换系统的配套设备——计费专用电子计算机,得到哈军工认同和全力协助。

1967年,哈军工帮助中国电信研制的长途自动电话计费设备就安装在北京电报大楼5层(有红框的房间)。在文革的混乱中,于1969年启用。

1965年秋,邮电部电信设计院的解晓安和罗宗贶工程师提出使用计算机进行长途电话自动计费。

亲自到哈军工考察计算机的邮电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梁建。

梁健是参加过抗战的老八路,保持着军人的果断作风,立即从北京邮电部设计院、邮电科学研究院调集技术人员到哈军工计算机研究室学习并承担系统设计任务,第一分队由解晓安、李德新带队,成员宋瑞祺、姜少冰、张树治、林克平、李振裕、徐祖哲。1966 1 3 日,研制工作在四系领导和研究室刘德桢主任调度安排下开始。408 研究室任连仲、王振青两位教员被指定为研制分队的指导老师。

哈军工给予电信技术人员相同的生活待遇与要求,清晨集合跑步出操,每周两次到院体育馆游泳,以长江为界,给南方籍贯人员增加细粮供应,设计工作夜以继日顺利进行。

春节之后梁健院长专程前来检查,对设计进度深表满意。可是,意料之外的大事发生。1966 3 18 日,全国开始“批判三家村”,电信项目研制组和哈军工全院的安排相同,也要半日“批判”。大家读着报纸,心思还在业务上,设计毫不懈怠,每天晚上快到熄灯号时才离开设计室。当时原定的完工日期是925日,准备向国庆献礼啊!

问题是这次运动可不是为了一篇文章和几位文人。6 1日晚间,北京女一中的停止高考的呼吁信在新闻联播慷慨激昂地播出,“文革”全面展开。外面大字报铺天盖地,喇叭呐喊,设计室里大家还在精心完成系统总体逻辑图纸和逻辑电路。长途电话计费专用计算机的运控电路板、磁芯存储器和电源,全部采用 441-B 技术标准,电话数据输入、输出电路自行设计。邮电部从部属工厂、北京长途局等派出二十多名技术人员、技术工人、器材供销采购人员,还有北京邮电学院的一队应届毕业生,到哈军工四海厂参加生产和测试。

试验分队全体动员,依照哈军工的标准,每根导线和元件的两端引线,要用钢锯条断面刮去氧化层,沾锡;检测过的器件、元件,都要签字、火漆封存、建档。长春邮电器材厂的青年女工田颖、赵凤珍穿线完成一个磁芯体,器件和部件质量检测同样严格,要求电路板和机柜的焊点晶莹剔透。

当年,长途电话是靠话务员人工接续,效率很低。

大中城市的话务车间,全国数以万计的话务员白天黑夜紧张工作。

因为运动的形势,将机柜装箱运到长春邮电器材厂去布线,全部电路没有一点差错,没有一次返工,在邮电设备生产中达到了一流水平。

在哈军工确定的“6 秒计费制式”沿用至今,6 秒称之为“1 跳”。1967 8 月邮电部的“国家 2109电信工程”的载波电路、长途自动交换机、传真设备陆续完成技术攻关,441-B 计费计算机平安运抵北京电报大楼,进入五层机房安装。

1968年春,分调顺利完成,联调刚开始,科研人员被要求返回原单位参加“清理阶级队伍”,工程拖延,长期停顿,大批人员下放五七干校劳动。会战工程中的数十人的撤离名单,至今仍在档案中保存。

1969 10 10 日,《人民日报》报道:“北京长途电信局成功安装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中国第一套全自动长途电话设备。”在长江南岸湖北省阳新县的“邮电部五七干校”,正在开山炸石和秋收中的工程组技术人员,清晰听到远处喇叭里飘来“新闻和报纸摘要”的忽高忽低的声音。

罗宗贶工程师回忆日本人看到电信新设备的情景:1972 年中日建交,日本政府邮电代表团来访,先到和平门电信局看到 20世纪 30 年代安装的日制长途电话设备还在使用,表情不屑,因为其中有安装使用这些设备的当事人。再到位于西单的电报大楼五楼,进入京津自动电话设备机房,看到 441-B 晶体管计算机正在运行,还有对开版面的新闻传真机,这些客人的表情和体态立刻转变,连声说日本的电信业务还没有采用计算机的计划,中国值得学习。

20世纪 70 年代,计费计算机转到西安邮电部第十研究所批量生产,前三台产品用于北京、天津、上海间的长途通信。1974 年长途电话区号开始试用,在北京—天津、北京—上海之间,开放 80 门北京市内电话试用,用户可以直拨长途。

1975 年 3 月 12 日,国务院吴桂贤、谷牧、王震、余秋里等四位副总理听取邮电研究院梁健院长汇报。左起:梁健、吴桂贤、谷牧、邮电部部长钟夫翔、王震、余秋里、邮电部副部长申光。


1975年,国务院四位副总理和数十位部长、将军陆续到邮电部电信传输研究所参观“中间试验”的新业务演示。张爱萍将军参观后,回家后就用电话区号“021”直接拨打上海电话未成功,秘书致电传输研究所,技术人员赶紧给将军的电话“授权长途权限”开通自动拨号,请他试用并评价。那时,所有的机构、个人,要打长途电话,都要先向长途局的座席“挂号”,耐心等候对方接通电话,当天要能够接通就谢天谢地了。

1976 3 31 日,我国第一条具有 20 世纪 70 年代初期技术水平的电缆载波通信干线和长途交换机在京杭间开通,京、津、济、沪、杭五地之间可由用户在自己单位办公室直拨长途电话,全部设备和仪器都是国内自行设计研制生产的,在哈军工的 441-B 计算机基础上的计费计算机也一起推向全国。

上世纪80年代,邮电工厂生产的长话设备,安装在北京长话大楼,技术人员正在观察长话通话数据。虽然过了10年,但是哈军工的电路没有升级,连打印机都还是“哈尔滨时期”的样式。


苏联开始使用半自动长途电话,是在 1952 年,我们晚了近30 年,可一下就实现了全自动,用户自己拨打号码,再也不用经过 113 长途台“挂号”和漫长的接续等候,其中就有哈军工计算机人的重大贡献。

因“文革”混乱,撤离哈军工时电信分队没有告别六系领导(这时计算机单独成系)和指导老师,不久研制队伍解散,资料无存,没有总结,也没有申请成果表彰。十多年之后,长话计费设备还停留在哈军工 441-B的晶体管电路上,无人敢于改动电路和创新,原因是当年赴哈军工的工程组的设计人员已分散各地。

哈军工和 441-B 为中国电信做出的贡献有:

一、实现计算机与公众通信网联机应用;

二、计算机在中国首次实现连续应用(7×24小时),日夜不停机;

三、实现了大数量用户的实时数据采集、处理。

2007 2 月,原邮电部副部长朱高峰院士代表电信界致函感谢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的计算机人在 40 年前对中国电信发展做出的无私奉献。他说:“我们要感谢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当年对中国电信发展做出的无私奉献,学习哈军工敢于创新、严格要求的科学精神。同时,我也借此机会感谢所有为推动邮电和信息新业务做出贡献的同志们。

今天,使用固定电话和手机都可以随时随地向国内外所有城乡拨通电话,但是,只有在博物馆中,才能看到早年的通信环境和条件,才能看到科技人员的艰辛创造。而哈军工老师们在计算机应用中的奉献只在我的回忆文章中才能让大家看到,在那个特殊的时代,没有感谢老师们,没有告别,也没有合影就离开了哈尔滨,使我们非常歉疚;但是,让他们在哈尔滨、在长沙也能随时随地拨通长途自动电话,也是我们最好的报答。

现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热遍神州大地,而当年在441-B计算机支持下覆盖全国的长途自动电话系统就是人工智能与大数据迈出的第一步。

40年    40年后长话计费工程组人员和哈军工的老师聚会,左起:任连仲、解哓安、王振青、徐祖哲。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