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海关启用计算机征税查私
原文《H761的开发与DJS-130多用户系统》(三 □)
H761是一套将DJS-130(双机)应用于海关征税与查私的信息管理系统,也是我国海关首次使用计算机处理海关业务的系统,1977年完成。H761计算机系统荣获1978年第一次全国科技大会重大科技成果奖。
H761的立项是当时外贸部长李强提出的。他给四机部郭平欣局长写信,希望四机部为海关总局研制计算机应用系统,用于深圳海关的征税与查私。当时海关总局属外贸部,而深圳海关因邻近香港,是全国海关中人员出入最繁忙的口岸。可能由于苏州的DJS-130的产品得到用户的认可,四机部陈正清就将此项任务推荐给苏州无线电(计算机)厂。当时我正在北京,他紧急通知了我。
我刚回到苏州,海关总局负责科技的处长(后为局长)邹积俭带领一批人员,其中包括上海计算技术研究所的科研人员,来厂考察。
在得到他们认可后,接着就与他们讨论组织分工并签订协议,时为1976年初。
事后我了解到,邹积俭是一个工作认真负责的人,任劳任怨不辞辛苦。他有推动海关信息化建设的战略理想,而在具体工作中又能做出细致的战术部署,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H761项目由邹积俭总负责,由上海计算技术研究所、中山大学、苏州计算机厂和海关用户等四方面组成。技术方面成立总体组,由上海计算技术研究所冯金志任组长,中山大学姚卿达和我任副组长,组员则是各单位参与研制的人员。我厂有吴正虎、朱鑫全和李叔强,上海计算所有徐满昌(后调至深圳海关任技术负责人),海关有冯和生和赵梓卿,以及中山大学的另一位老师。
在总体组的分工中,苏州计算机厂负责系统的硬件开发,中山大学负责系统的软件开发,深圳海关负责提出应用模式与应用需求,并在系统安装时负责应用现场的设计,上海计算技术研究所负责总体协调与监理。
此外,海关又组织二三十人到苏州厂的实地学习并为接机做准备,历时一年。人员中以深圳未来使用人员为主,广东其他海关也适当派员参加。这些接机人员后来也确实成为海关计算机应用的骨干力量。
由此可见,海关总局对此项目极为重视,是倾其全力的。项目进度要求很紧,要在一年之内完成。而且海关总局与研制单位之间是协议关系,不能如期按需完成,研制单位要负经济责任。
H761的应用需求是对出入关人员所携带的物品按规定征税并即时打印税单;遇有走私嫌疑,要及时查询出其有无前科。每个检查口设一台终端,系统要支持28台终端并发操作,其中包括一台用于其他关口的远程终端。此外还要建立相应的征税及走私数据库。
因此,要在DJS-130的基本系统上做进一步开发。开发的内容有:增设磁盘并设计其控制接口、构建多用户系统并为之设计支持多终端的控制接口、扩充内存使之达到允许的最大容量、设计专用的多用户操作系统及应用软件以求对有限系统资源的优化运用。此外,还需要解决国外磁盘选型与采购问题。
除了软件之外,其余各项都由苏州厂承担。由于时间紧迫,在研制过程中已不允许有任何闪失,这在当时确实是有一定风险的。而且在当时的政治形势下,在国产机器上配国外磁盘,还可能招致非议。对后者的这种担心现在看来是不可思议的了。
H761项目中除了系统性问题以外,磁盘系统是最为关键的。因为以前没有经验,而在DJS-130上又是首次配置。所以我在确定方案以后,委托南航老师沈学馗和徐伯良负责具体设计。经过他们的努力,设计工作如期完成,并与进口磁盘顺利对接。他们的出色的工作既解决了H761的关键问题,也为DJS-130开创了先例。
1977年下半年,H761在海关总局领导下,经各方努力、精心设计,共同配合,终于完成现场调试,并付之试用。此后又经过深圳每天数万人的出入关高峰考验,系统软件和硬件运行情况均达到预期,表现稳定。H761的投运也引起了香港媒体的关注,以大字登载“中共海关使用电脑”的标题予以报导。
事后海关人员告诉我,海关总局特为H761的成功投运向中央发了简报,并得到中央有关领导的批示给予勉励。这是一条令人鼓舞的消息,而我的性格却使我淡然视之,未曾索阅原件。但我相信其事是确实的。
后来,我们又为珠海拱北海关安装了同样的系统,并通过清明节高峰的考验。至此H761的任务就比较圆满地完成了,我也如释重负。
H761的成功对DJS-130来说是充分考验了它的应用支持能力;对苏州计算机厂来说,除了可提供主机产品之外又增加了可支持DJS-130多用户系统的产品,提高了产业的层次。而我也从中得到至今仍认为很重要的经验:企业若能在为用户提供应用服务的过程中推动产品升级,进行结构调整,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由于在DJS-130上开创了配置国外磁盘的先例,四机部在1979年前后为全国DJS-130统一向保加利亚批量引进磁盘,并将其验收与发货工作定点在苏州计算机厂,也为我厂增加了一项衍生业务。
DJS-130多用户系统形成后,郑州工学院(现为郑州大学)的计算机系主任张嘉一作了创新之举。他领导学校的老师与开封计算技术研究所合作在DJS-130多用户系统上开发成一套教学系统,使几十个学生可同时使用BASIC语言作程序设计的实践。这项成果在当时很有实用价值,获得极好的评价,也引起了很多高校仿效。后来教学系统成为DJS-130多用户系统产品的主要应用领域,这是我事先未预料到的。
后来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行,海关的应用需求也随之提高,DJS-130已力不能及。因此海关的应用平台向DEC公司的VAX小型机转向。大势所趋,已无法阻挡。但我曾看到DEC公司内部杂志,它在介绍其在海关应用的文章中也承认H761是我国海关应用的先行者。
DJS-130的历史作用与其影响在此后持续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在时隔十年以后,我到深圳海关,问及H761,他们回答说系统还在继续运转,偶尔要用。理由是其中保存有历史数据。
又过了十年我去深圳海关,问及H761已否拆掉。他们回答说虽已不用,但仍完整保存,留作纪念。斯景斯情,对于所有曾为之付出心血和智慧的人,聊可自慰了。
结语
我的DJS-130历程走了整整8年。从设计到生产,再从生产到应用,我是全身心投入的,对联合设计的作用是深有感触。DJS-130联合设计必竟距今已35年,许多具有历史作用的事情也许已不能用现在的水平去衡量了,但从宏观层面上看,我认为至少有如下两点,已为历史所验证,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的模式 DJS-130联合设计采用的模式对计算机产业发展的作用,可由苏州见其一斑。其实,除了推动了苏州计算机主机产业成长以外,还推动了苏州周边地区不少为DJS-130配套的工厂成长。例如打印机厂、印刷板厂、接插件厂,半导体厂以及分布在多个乡镇的磁芯板厂。这些厂形成了围绕DJS-130的产业群。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张家港的磁芯板厂,他们当初因穿磁芯板起家,以后经过不断奋发图强而异军突起,现在发展成银河电子集团,在江苏信息产业中已有重要地位。
开放性 DJS-130所具有的开放性,吸引了众多的科技人员为之付出,以致所吸收的社会能量远超过联合设计本身,极大地丰富了DJS-130的功能和效用,起到了拨一两而动千斤的杠杆作用。H761的开发过程就是此作用的一种体现。
至此,我所经历的故事已经讲完,需要说明是我只能就DJS-130谈我的体验,或有偏颇。因为我在1979年实际上已离开了苏州,苏州计算机厂也曾经参与研制过DJS140和DJS110,我没有介入。
1978年7月14日,苏州无线电厂生产的每秒运算50万次的DJS-130电子计算机,此时全省电子工业产值已达1965年的十倍以上。
根据国家计算机总局调查数据。738厂是北京有线电厂,830厂是由738厂负责援建的贵州凯里的三线计算机厂。
中国计算机用户协会上海协会第二届年会,王春元(后排左三)。
王春元(中)
中国计算机用户协会上海协会第三届年会,王春元(前排左四)。
左起:明芳立、王春元、吴成禧、苏伯珙。
王春元伉俪庆贺金婚合影
王春元,籍贯浙江余姚,1932年8月15日出生,1951年前国立华东工业部上海高级机械职业学校毕业(三年制),1959年清华大学电子计算机专业毕业(五年制),2022年5月30日在上海去世。
1948年6月—1951年6月前国立华东工业部上海高级机械职业学校学习,1951年6月—1954年6月国营上海第二纺织机械厂工作,1954年6月—1959年6月清华大学电子计算机专业学习,优秀毕业生,1959年6月—1972年清华大学计算机教研组。1972年6月-1980年苏州计算机厂,1980年-1992年长江计算机集团,1992年-2012年上海广域信息网络公司。
曾任电子工业部计算机科技成果评审员;上海计算机学会常务理事、学会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应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软件行业协会DG应用协会副理事长;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微机应用学会秘书长;上海软件行业协会理事;上海计算机用户协会副理事长;上海高档微机协会、上海IBMPC用户协会顾问;微电脑应用学会理事,学会咨询委员会副主任。
参与DJS-130计算机研发荣获1978年第一次全国科技大会重大科技成果奖;参与H761计算机系统开发荣获1978年第一次全国科技大会重大科技成果奖。
公众号《计算机六十年》文章选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