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外设原理》出版看人工铅排印刷

徐祖哲 计算机六十年 2023-07-08

    早期的印刷业以铅字印刷为主,手工工序繁多,“先要熔铅,然后铸字,铸完的字要放到排字架上,由拣字工拣字。拣完字以后先拼版,拣字、排版之后便是校对人员进行校对,接下来就是浇铸纸型,纸型出来后就可以制作铅版,印出样张。”直到90年代初,铅字印刷才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激光照排技术的出现,让“光与电”照亮了印刷企业工人的希望。20世纪80年代末,王选所领导的科研团队研制出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为新闻出版全过程的计算机化奠定了基础,被誉为“汉字印刷术的第二次发明”。技术革新给印刷业带来全新改变。北京新华印刷厂率先于80年代成立了激光照排车间,直接用电脑完成图书内容的录入、排版、输出胶片等程序,仅文字录入一项效率就提高了3倍以上工效。

   当大家习惯了桌面上的轻印刷之时,对早先的人工铅字印刷已经没有体会了。今天,就从《电子计算机外部设备原理》这一本书的编辑、印刷流程,给大家一个真实的体会。

《电子计算机外部设备原理》从1982年始到1986年出版,历时4年。参与编审的董慧如讲述了先后在山海关、杭州、陕西三原和武汉召开编审会,当年编审过程极为认真严格。

  《电子计算机外部设备原理》(以下简称《外设原理》)是我国讲述外部设备的第一部专业著作,此书编委会由国家计算机工业总局副局长郭平欣任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是姚锡珊和虞浦帆,委员9人,常务委员吕辉,都是计算机界的精英。

  1982年,郭平欣副局长组织15个单位的专家,几经征稿编审,历时三年多定稿,于1986年2月出版104万字的《电子计算机外部设备原理》,首印5000册,销售一空。1987年8月,加印1650册,可谓出版工程。该书既是先进技术与学术理论的总结,也是对中国计算机外部设备的检阅和普及。面对国内现状,兼顾世界前沿技术和智能化的发展。

        从征稿编辑到出版历时4年,定稿之后到印刷出版又有10个月,人工铅排时代,出版专著何其艰难。

1982年10月在北戴河(山海关)召开了第一次审稿会。前排(左三起)王敬治、张席珍、唐守仁、陆中恒。站立董慧如(右八)、吕辉(右十)。

   1982年12月在杭州中国磁记录公司召开了编审会议,由编委会专业组负责人以及执笔人和审稿人一起讨论定稿,郭平欣副局长领衔召开会议,15个主要研究、教学、生产单位的专家唐守仁、李叔梁、虞浦帆、钱基广、顾存俊、王昌茂、梁万庄、吕叔森、龚滨良、胡靖宇、王敬志、吕辉、向维良、封治安、陈其昌、张席珍、陆忠恒等17人倾巢而出,参加会议。

拍摄这张照片的8天之后,12月14日又在杭州拍摄了第二张合影。因为7位专家交代了稿件就离会,又有12位专家和编审人员赶来接力。

一次小型会议,居然有两次合影,比较罕见。

1982 年12 月6 日,《外设原理》编委扩大会议,第一次合影。

前排左起:唐守仁(计算机总局外设处)、李叔梁(清华大学)、钱基广(杭州磁记录厂副总)、梁万庄(杭州磁记录厂副厂长)、郭平欣、虞浦帆(华东所)、王昌茂(总局外设处)、顾存俊(杭州磁记录厂总工)、吕叔森(中磁)、王敬志(15所);

二排左起:□□□、向维良(电子部标准化所)、封治安、龚滨良(1902所)、胡靖宇(计算所)、□□□、陈其昌(西北电讯)、常务编委吕辉(地空导弹学院,初稿撰写人)、□□□、张席珍(华东所);

三排:□□□、□□□、杭州磁记录厂厂办、□□□、陆忠恒(15所)、□□□、责任编辑、□□□。


这是编委扩大会的第二次合影,主要是编审人员。

一排左起:施士诚(杭州磁记录厂厂办主任)、吕辉(地空导弹学院)、刘庭华(52所)、杨俊(西北电讯)、陈明廉(总参)、姚锡珊(总参,主编)、顾存俊(杭州磁记录厂总工)、李叔梁(清华)、王敬治(15所)、叶济中(华中工院)、张江陵(华中工院)、薛君礼(总参)。

二排左二起:唐守仁(总局外设处)、郑大材(西北电讯)、陈其昌(西北电讯)、胡靖宇(计算所)、□□□、龚滨良(1902所)、陆中恒(15所)、□□□、□□□、张席珍(华东所)、张裕华(52所)。

三排,訾世忠(15所,右8)、谢仕聘(西北电讯,右7)、董慧如(西北电讯,右4)、□□□(出版社责编,右2)。

1983年3月4日,在陕西省三原空军二炮学院召开《外设原理》审稿会。出席的编委有:计算机总局,郭平欣、唐守仁、王惠忠;十五所,王敬治;中科院计算所万永熙、胡靖宇;华东所虞浦帆、张席珍;1902所于蘯、龚滨良;华中工学院,李国伟、叶济中;总参56所姚锡珊,清华李叔梁,西军电杨俊,电子部标准化所向维良,二炮学院吕辉,航空631所刘庭华,国防工业出版社周烈强、王典金等。

1985年4月,《外设原理》审稿会在华中理工学院召开。会议的召开时间原本缺失,是从审稿结束后编委参观汉阳归元禅寺的留影和个人经历破解:后续文章介绍。

《外设原理》武昌审稿会议编委和编审人员合影。(名单有误,下期重发)

一排左起:施士诚(杭州磁记录厂厂)、吕辉(地空导弹学院)、刘庭华(52所)、杨俊(西北电讯工程学院)、陈明廉(总参)、姚锡珊(总参)、顾存俊(杭州磁记录厂总工)、李叔梁(清华)、王敬治(十五所)、叶济中(华中工院)、张江陵(华中工院)、薛君礼(总参)。

唐守仁(总局外设处)、郑大材(西北电讯)、陈其昌(西北电讯)、胡靖宇(计算所)、□□□、龚滨良(1902所)、陆中恒(十五所)、□□□、□□□、张席珍(华东所)、张裕华(52所)。訾世忠(十五所,右8)、谢仕聘(西北电讯,右7)、董慧如(西北电讯,右4)、□□□(出版社责编,右2)。

通过当时的照片复述这个历史过程,也是让读者感受到王选先生的从铅火到光电的技术革命的伟大成效。现在,同样的专业出版工作,90%的时间是技术、理论和文字表达,排版印刷不到10%的工作量,不用三四年了,一年、半年、三个月就能出书。

资料:

《电子计算机外部设备原理》编辑委员会

主任委员:郭平欣;副主任委员:姚锡珊、虞浦帆

委员:吕辉(常务)、万永熙、杨俊、李叔梁、叶济中、刘庭华、王敬治、于荡、王昌茂;    

编写专业组负责人:输入输出设备组,杨俊;显示设备组,李叔梁;磁存储设备组,叶济中;外围控制设备组,王敬治。

执笔人:吕辉、胡靖宇;万永熙、陈宝林、谢仕聘、陈其昌、刘树吉、刘本喜、季国钩、李振航、郑大材、周利华、容观澳、李叔梁、吴国威、张江陵、刘庭华、巴林风、陈永康、林福宗、叶济中、王敬治、林宝光、张云鹏、陆忠恒、訾世忠、黄勃田、丁荣兴、李伯英、孙瑞祖、陈永健、冼示祖。

审稿人:唐守仁、王典金、刘树吉、李国伟、李友堂、向维良、陈炳孚、陈明廉、陈坤源、张席珍、张裕华、孟祥銮、杨展清、胡靖宇、董慧茹、徐光佑、龚滨良

2015年《溯源中国计算机》,从定稿到出书也就不到一个月。

公众号《计算机六十年》文章选读:

急寻30年前的电报分集器

中流砥柱现身!第一个数字网络的开拓者!

从计算机转报到全国转报网络

网络自动化斩获转报人工

深切悼念公众电报业务专家李达先生

北京电报大楼的申遗操作表

余梦伦:转入计算数学专业的火箭弹道设计专家

4292:凯旋机械厂的三线回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