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92:凯旋机械厂的三线回忆
凯旋机械厂,军工代号4292,专用邮箱204信箱。位于贵州省凯里西南郊鸭塘镇(现为街道办事处)翁利河南岸,距离城区中心5公里,厂区占地面积2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6万平方米,为计算机外部设备、计算机定点生产厂。
该厂于1965年筹建,由北京738厂援建,1969年9月经国家验收正式投产。1977年底有职工1365人,其中党员人数252人。老职工绝大部分来自北京738厂和电子部第十五研究所。
这张“春游”的照片,实际是738厂计算机专业职工去贵州凯里三线之前,告别北京的留念。日期似5月8日?但是人物服装如春季。
1987年,该厂职工1300余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近200人;拥有加工设备和检测仪器共910台(件),其中动力设备461台,固定资产原值2100万元,有较强的注塑加工能力,能承担各种注塑模具、工装设计和生产,被中国振华电子工业公司定为模具和注塑加工中心。先后生产20个品种的计算机系列产品,向全国各地提供计算机外部设备7000多台,为我国的国防科研和国家重点工程提供了各类高质量产品。受国务院、国防科工委、电子工业部的表彰和鼓励。
该厂生产的PB—200型多功能高级便携式微型电子计算机、双座键软磁盘数据录入设备,是当前国内一种较为先进的计算机外部设备,用作数据采集装置。ZPC—1101型磁盘驱动是大、中型计算机必备的外部设备。曾填补我国磁记录产品这一空白。1983年至1987年该厂向市场提供的袖珍计算器共10个品种,近百万台,行销全国。EC—40008计算器1986年获全国唯一的国产化奖。其中一些产品参与了中国第一颗卫星、水下潜艇导弹发射试验,为国家的国防工业做过贡献。1979年上缴利润已达到国家投资总额。
该厂开发的民用品有收录机、接线器、压面机、金鱼牌书页式录放机。
4292生产的计算机外存磁鼓有3000余台,当年发挥重大作用。
4292的职工。
一日离京终生不悔
1966年8月18日,是一个被历史记住的日子。这一天首都百万群众在天安门广场举行“文革大会”,毛泽东首次接见来京大串联的全国各地的学生。这一天,也是一批老凯旋人铭记一生的日子。
原在北京738厂工作的陆景泉、朱淦良、夏城福永远都记得这天。清早,北京城里人们都向天安门广场涌去,这一天毛主席将首次接见。可欢庆却不属于他们,广场万人集合的时候,他们却登上了开往大西南的火车。皇城根下出生,新中国里长大的他们,将离开祖国的心脏,带着主席的嘱托,肩负着国家的使命,到主席最需要他们的贵州去。
年纪大了,几人已经记不起坐火车到贵州是两天两夜还是四天四夜。但他们永远记得8月18日,从北京出发,他们的一生就交付给了大西南,大三线。至今想起那个喧闹的日子,都能感受火车出发是大海般澎湃的心跳,建设三线的崇高的使命感让他们意气奋发,纵使想到了前路的艰难险阻却豪情万丈。
厂中趣事两三件
富有戏剧性的一面是,今年71岁邹炳其老人回忆起到凯里的经过笑了起来,那是另一番心情。邹大爷1967年来到凯里。之前在北京738长期工作。老厂的厂长动员他们时,对他们说,贵州好得很,满山都是果树,一抬头就能咬到苹果;凯里的油更是特别多,当地老百姓梳个头都要用二两猪油,到了那里猪油管够管饱。满抱希望来到凯里,哪有什么果树,苹果连卖的都没有,“猪油管够”更是一句没边的谎话了。(当时北京食用油每人每月半斤,猪油难见。)
凯旋厂与南丰厂(830计算机厂)都生产计算机相关设备,两家走得很近。“那时我们从贵阳、凯里招的工,女生多,男生少。南丰厂正好相反,男生大大多于女生。为了让男女均衡些,大概是为了让姑娘小伙们能处对象安家落户,安心生产,我们拿出50名女同志,与他们交换了50名男同志。”
邹炳其老人说:“当时凯里真的是极尽所能支持厂里。有什么都优先供应给我们。”老人说到一件事,1967年春节,老百姓买都买不到瓜子、花生,凯里却给他们厂里一人配了一斤花生、瓜子,体恤他们背井离乡的不容易。让他们过了一个很感动的好年。
生产备战两不误
由于特殊的历史环境,作为军工厂,凯旋厂招的工人都要接受为期3个月的保密训练和民兵训练。
保密训练就是要做到不该看的不看、不该问的不问、不该说的不说。当时,与吴智益一起进厂的一个毕节小伙子,在厂区后山照了一张意气风发全身照,想着寄回家,让家里人放心,自己一切安好。当时私人信件厂里都要检查了才能发出去,一查这就出问题了,小伙子的照片里照到了厂区一小角,违反了保密条例。如果寄出去,被别有用心的人拿到,就有可能根据照片推测出厂的地理位置和厂区内部情况。信件被扣了下来,小伙子还被公开批评,并罚他推迟一年转正。“那个时候,军事隐蔽对我们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当时建厂的时候,就要求用当地的建筑材料,采用当地的建筑风格方便隐蔽。厂里还很重视绿化,也是为了对空隐蔽的要求。”
最初凯旋厂是用部队编制。吴主任介绍:“我们厂是团级编制,到车间的话就是连。入厂的三个月是在学工连进行民兵训练,真枪实弹的进行练习,男女同志都上,有的时候女同志还比男同志训练得出色,记得香炉山就是我们进行射击比赛的地方。那时候,人人都知道,国家外部形势危急,打仗是时刻准备着的事。夜夜配枪巡逻,谨防破坏分子。结果间谍特务没抓到过,只成功抓过几次小偷。”
贵州省的绿化先锋
凯旋厂的绿化工作如今看来都是非常出色,处处鸟语花香。高大的玉兰树,如瀑的迎春花,绿油油的香樟和成片的桂花树,道路两旁是建厂初期就种下的法国梧桐,当年只有小指头粗细的梧桐苗,如今已有五六层楼高,直径已达半米,半个世纪风雨洗礼下,见证了凯旋的兴衰。参天的冬青树开满了花,夹竹桃枝头一片红艳艳。虞美人、雪松、观赏竹,一步一景,幽静清新。
邹炳其老人自豪地说:“1973年全省进行绿化评比,我们厂是全省第一名,可风光了,好多厂子和单位都来我们这里学习取经。”
这些花、树,都是厂里的宝贝,据老人介绍,之前厂里的房前屋后还种有很多枇杷树和几株高大的柿子树。别看是果树,不准任何人摘的。摘了要罚款。就是拿来欣赏的,不准任何人摘。一个柿子,一支桂花都要罚款2毛,对于当时的物价来说,2分钱都能吃一碗粉,两毛钱的罚款已经是很重了。但如今,走在厂区,却看到不少树桩,之前被视若珍宝,动一下都要罚款的树木,在新的主人的手里却被肆意砍伐,让人心酸。
老车间的楼房
当年的辛劳成果。
国家即我,我即国家
吴智益刚从凯旋厂社区主任的位置上退休一个月,1972年进厂。吴主任介绍起自己的厂,满是敬畏和热爱。
“我1972年进的厂,被子都是自己从家里带。当时布料难买,母亲就在供销社工作的熟人那‘磨’了4个日本进口化肥的袋子,给我缝成了被套。进厂我就被厂里朝气昂扬的氛围所感染。厂里所有人似乎都有一种强烈的国家责任感,一种我就是国家,国家就是我的主人翁意识,责任感、荣誉感特强。国家的荣辱与自己息息相关,自己的一举一动也直接影响到国家命运,责任重大,同时也力量强大,工作起来从不说什么加班报酬。身体似乎有信仰支撑,浑身就是有使不完的劲,多苦的工作也打不垮。
比如说,那时常常半夜三更的卸建设材料,钢筋水泥砖瓦一运到,一声令下,不管多么晚大家都干劲满满立即卸货,厂长也一样。干部只有在开会时有不同,平时也就是普通职工,我们干什么苦活累活,干部也一样干。”
崇高使命:风雪夜运送设备
1976年12月30日在吴主任的心里留下不可磨灭的记忆,就是那天,他第一次切身体会自己能肩负那么大的责任,肩负着整个厂的命运,崇高而神圣。“那年正好是打倒‘四人帮’的日子,下午5点多,厂里临时接到通知要运十多台产品到谷硐上火车,上级命令,今天一定要发货,否则整个厂都要受处置。当时我在车队。正值隆冬,大雪封山,山路岖崎,可是任务却必须晚上12点之前完成,时间紧迫,前路艰险。当时厂长、总工程亲自给我捆防滑链,拍着我的肩膀,将这个关系全厂的任务交给我,神圣的使命感如一股暖流灌满我全身,那一刻我真觉得,我带上的这一车军工产品真的是关系全厂1300多人,更关系到整个国家。巨大的责任下我觉得自己无比的有力量。一定不负使命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
当时的320国道,坡陡弯急,让他感动的是,这么大的雪,每一个弯道上都有道班工人在守着铺撒煤灰,寒冬腊月的,没有强制的命令,就如他觉得那车货物牵系着国家一样,也许在道班工人心里就觉得这样的大雪夜里,确保每辆车的安全这件事也牵系着国家大事。毕竟那个时代物质太宝贵,任何一个车出事,对国家来说都是一大损失。
“行车6个小时,当晚11点终于到达谷硐火车站,调度室的同事盖好发货的章后,产品顺利发出,拨通厂办电话回复任务成功完成,全厂人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
身在四海,心系凯旋
原凯旋厂的职工,有200多人由于随子女或是企业破产后到外地谋职的原因,分布在北京、天津、上海、深圳、贵阳。2012年厂里举行全体职工聚会,许多职工天南海北地赶回来。大家共叙旧情,为此凯旋厂社区征集图片,刻录了一张介绍凯旋厂的光盘,来的职工为没赶回来的老职工带去了这个满怀着回忆的光盘。播放的时候,看着厂里熟悉的一草一木,看着照片上曾经的光辉岁月,没回来的老同志们看得抱头痛哭。这不是个破产的厂子,也不是他们背井离乡来到的他乡,24年从无到有的建设,荣辱与共的付出,厂房是他们亲手修建,孩子在这里出生,这里早已是他们刻骨铭心的家园,如今虽然回到故土,但是却是远离了心里的家园。
老婆子,给我交党费
6月30日的采访,吴主任热泪盈眶地给记者讲了一件才发生的事。
几天前,84岁的老职工李大忠过世。居委会前去慰问家属李大爷的老伴王秀芝奶奶。一进门王奶奶就对两位主任说:“对不住啊,今年老伴的党费还没来得及交。”原来,李大爷临走之前嘱咐王奶奶记得替他交今年的党费。在此之前,已经瘫痪三年的李大爷,每年都坚持催促老伴为自己交党费,从没耽搁过。吴主任说:“本来我们是去慰问老太太的,结果老太太一句党费还没交,让我们百感交集,忍不住落泪。”老一辈的三线人永远是这样至死不渝地以国家为重,一生只怕奉献得还不够,令人敬畏,让人动容。
改革开放后,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下,由于地理区位、市场、政策等诸多原因,凯旋厂于1999年4月宣布破产,一代凯旋人为之奋斗、贡献了整个青春的凯旋厂就此结束了生产使命,走下了为国效力的建设队伍,留下一些老楼、一些老树,一群老人守着这个他们耗尽青春,一砖一瓦亲手修建的老厂,回味那些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搞建设的闪光的青春。
一代职工的记忆
这是8年前的旧文,方鹤铭先生转给我,重新加上照片发出,供大家了解近60年前,数百职工从北京前去三线的创业与辛劳。
留言:
2015-9-21 7:13
罗志明:期待再看看后面几篇。
2015-9-21 15:46
成龙:我一直想写一点我所了解的4292,可是一直未能动笔,有时晚上睡不着觉的时候,也经常构思,回忆。像过电影一样,一幕幕浮现在眼前。
《计算机六十年》公众号文章选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