袖珍式电子计算器的迅速发展
(二)袖珍式电子计算器的迅速发展
袖珍计算器的四个发展阶段。全国计算器的测试与评比。
在1978年以前,袖珍式电子计算器相对于台式电子计算器而言,探索、科研、试制、生产都比较少。当时国内虽有单位使用袖珍式计算器,绝大多数是进口的产品。1978年12月召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接着又在1979年4月召开中央工作会议之后,我国开始实行对外开放和对内搞活经济的政策,到1979年下半年,袖珍式电子计算器的生产,得到迅速发展。
1993年,喀什东门巴扎有9000多名少数民族农牧民用上电子计算器算账。
总结我国袖珍计算器的发展过程,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一、来料加工,引进技术(1978年至1979年上半年)
在这个阶段里,首先碰到的阻力是思想认识的问题。有些人长期受闭关锁国的影响,认识跟不上形势的发展,误认为搞对外来料加工是"出卖劳动力为资本家赚钱",因而兴趣不大,劲头不足。这时,在四机部的支持下,广州南华机械厂(现南华无线电厂)、大连无线电厂、邵阳无线电厂、烟台无线电六厂,最先开始来料加工和进料组装。紧接着是福建电子计算机厂。该厂以中央下达的文件为指南(即中央对广东、福建两省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播施"的方针政策),根据国内外市场情况,把握准时机,广开了渠道,坚定不移地进行对外加工业务,从而引进了生产技术和关键设备。据1979年的统计,该厂对外加工量达到20多万台,其装配工艺质量等级均达到香港同类产品厂家的水平,并取得了较好的声誉。
其次,遇到的是经济效益问题。由于来料加工计算器,每台加工费平均为一元港币(折合人民币约2角多),单靠这样的效益是无法维持生存和发展的,为此,承接厂家动脑筋,想办法,在加工允许损耗量上挖潜力。按国际惯例,来料加工损耗量不得超过3%,若超过,要赔整机数;若无超过或减少损耗,可作加工单位工厂额外收入或自行出售。于是加工单位均采取认真加工,精工细装,创节余数量的办法,使损耗量低于1%。这样,不但创高产多得加工费收入,而且通过节约材料和零部件又得到一些整机销售收人。节余整机的产生,意味着国内来料加工的技术能力接近国外水平了。同时,也为以后进入"进件组装"阶段,拉开了序幕。
二、套件进口,国内组装(1979年下半年至1980年底)
1979年下半年之后,国内生产电子计算器的厂家,如雨后春笋,纷纷投产,其产量和品种均出现了成倍上升的势头,尤其是出现了用户猛增的卖方市场。这种局面产生了袖珍式电子计算器继续高速度发展的动力和基础。
1980年,国民经济进人调整的关键之年,国家提出工厂企业应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这样,许多计算器生产厂家开始调整生产方式,把原来单一来料加工,改变为从市场实际出发,一方面继续对外来料加工,一方面进成套散件组装,国内销售。
1980年以后,除福建、广东外,北京、上海、大连、天津等地也纷纷进件组装生产出袖珍式电子计算器。这一年全国产量达30万台以上。
可是正当继续发展之际,又碰到了曲折和困难。首先是国外袖珍计算器整机大量进入(包括走私),直接冲击了国内市场,打击了国内厂家。特别是进口机价格与国产机价格相比低30~50%之多。这就对国产计算器产生了直接的压力。
对这种严重的形势,应采取什么对策呢?经研究分析认为:进口的袖珍计算器,多属于"一锤子生意",到了销售部门,一般均以"货物出门,概不负责",来对待所有的用户。而国产袖珍计算器可以采用对用户实行质量"三包",为用户负责的办法,在产品出厂时,全部附上"保修卡"。这样做以后,既方便了用户,又获得了信誉,进一步打开了市场。
其次是国产袖珍计算器用自己的商标与创名牌问题。当时从来料加工转人进成套件组装的初期,在国内市场上仍沿用港商或国外厂家的商标(如天工牌、创力牌、卡西欧等),那么敢不敢设立本国本厂自己的商标,也是一场考验。
当时,有些人一怕牌子立起来了,万一质量不过硬,会发生"砸牌"的危险;二怕用户是否相信国内的产品牌号,因为当时有一部分人只迷信"进口货"。
这时福建电子计算机厂,广州南华无线电厂、大连无线电厂等勇敢地打出了自己的商标。如福建无线电厂的"百灵牌",报经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获准注册。从此,甩掉了"洋牌子"。通过用户使用结果证明,"百灵牌"电子计算器的质量不亚于进口产品,且服务维修优于进口产品。价格上也有竞争能力,从而在国内市场上,销售量为全国第一。1080年,"百灵牌"销售了18万多台,占全国总销售量54%。
三、主件进口,国内配套(1981年至1982年)
1981年初,国内电子计算器的生产厂家,开始进人以"主件进口,国内配套"为主的发展阶段。这时,国内进口关键元器件生产的袖珍计算器普遍开始以工厂自己的商标销售。当时出现的商标,除"百灵牌"外,还有广州电讯器材厂的"天鹅牌",广东韶关无线电厂的"南华牌",无锡电子计算机厂的"杜鹃牌",桂林长海机器厂的"芦笛牌",江西景德镇建阳工具厂的"三狮牌",南平504厂的"凤凰牌",以及"大连牌"、"广州牌"、"钻石牌"、"金皖牌"、"芙蓉牌"、"红梅牌"、"孔雀牌"等等。
1982年8月,电子工业部计算机工业管理局在合肥例行试验站,对全国电子计算机进行了集中测试与评比,当时11个厂家的22个品种测试成绩都达到80分以上,标志着产品质量普遍提高,其中有二、三个厂的产品质量更好一些。
1983年,福建计算机厂的"百灵牌" BL -802( A )型袖珍计算器评为电子工业部优质产品。发展到这个阶段,国产电子计算器的生产已进入兴旺时期。据统计,这时年产量已达到200万台以上。国产袖珍计算器的批量生产,带动了为其国产化配套的零部件行业的兴起和发展。印制电路板,扣式电池,液晶数码管显示器,导电橡胶以及"十"字头自攻小螺丝钉,计算器的壳体、字键等工程注塑件等,分别由一些工厂进行了专业化生产。
但是,当袖珍计算器生产发展到国产化的时候,面临的严重的难关是国内配套件的成本和质量。当时国内生产的零部件,成本和质量有的一时还满足不了国产计算器配套的要求,而各计算器生产厂家为尽力选用,采取了合情合理的解决办法。对于为整机配套的零部件成本的问题,整机厂对零部件厂以"让利"的办法解决矛盾,来扶植为它配套的厂家(例如,整机厂若以进口零部件组装的整机,其利润可达25~30%;若以国产零部件组装的整机,其利润只能达到10~15%)。国产零部件质量一时跟不上要求的,整机厂则通过适当的筛选和加强自己的装配工艺水平,以使国产袖珍计算器在产品、质量和性能价格比上,仍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总之,从电子计算器的零部件来说,当时除了大规模集成电路和液晶显示器外,其他零部件均有条件国内配套生产了。
1985年1月,遵义电子仪器厂的工人正在装配袖珍电子计算器。
四、国产配套,创新出口(1983年以后)
1983年以后,国产化的袖珍式电子计算器在满足国内需要的同时,开始进入国际市场,同外国同类产品进行竞争了。
1983年,"百灵牌"电子计算器,通过香港创力电子工程有限公司,首批出口了3万台。这时,我国主要生产厂家已有30多个,年产量突破300万台,其产值达到2亿多元,品种有100种以上。
随着计算器生产技术的改造和生产批量的增加,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不断提高。1983年,电子工业部计算机工业管理局委托广州电讯器材厂组织力量对1980年四机部颁行的部级标准 SJ -1593-80进行修订。并根据国家标准化总局的建议,把修改部标和草拟袖珍计算器的国家标准结合起来。这项工作于1983年底完成,并在1983年12月召开的袖珍计算器行业会议上通过了这项国家标准(草案),正式呈报国家标准化总局。
1983年12月,电子工业部计算机工业管理局主持,在福州召开了"全国电子计算器生产技术协调和国产化工作会议"。会议总结了国产电子计算器迅速发展的成果,并明确了今后生产发展的方向和措施。1983年,我国的袖珍式计算器产量为331.4万台,比1982年增长88.1%。
中国计算机工业专业发展简史(引自《概览》)
·七、电子计算器 (1973年一1983年)
(一)台式电子计算器生产的起步
(二)袖珍式电子计算器的迅速发展
(三)简短的结语
公众号《计算机六十年》文章推荐:
周兴铭:起步哈军工 勇攀登高峰 | “难以计算的贡献” 访谈
紧急措施”缘由的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