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的“紧急措施”与李克农
李克农(1899.9.15~1962.2.9),安徽巢县(今巢湖市)人,党和人民军队情报、保卫工作的卓越组织者和领导者,是中国共产党在隐秘战线上的杰出代表。他对中国的计算机事业也有独特的贡献,具体体现在1956年“紧急措施”的制定与完美实施。
今天是李克农同志去世61周年,特发此文以资纪念!
。
李克农、陈赓、杨成武视察国防工程(右起)。
“四项紧急措施”与三大单位的协议书
1956年,在制定“十二年科学远景发展规划“时,产生了一个机密的“紧急措施”。多年来,虽然有一些边边沿沿的说法,但直到90年代末期,“紧急措施”这个词汇方才公之于众。
2004年12月3日,笔者访问两院院士罗沛霖先生,桌上放的是光明日报发表我撰写的"中国信息化是何时起步的"。
我是听到罗沛霖先生的谈话,方才知晓周恩来总理亲自制定“紧急措施”的由来。因为要接待苏联专家,总理听取王诤、李强汇报,才意识到国外计算机的快速发展,重要应用和服役情况,由此引发了“四项紧急措施”。
1986 年,中科院计算所的《大事记》在“1957 年”条目中记载了这样一段话,1957 年1 月25 日至30 日,由科学院主持,召开了第二机械工业部、总参谋部、高等教育部及其他单位参加的计算技术计划协调会议,讨论同意了三方合作“发展计算技术的协议书”,并由吴有训、李克农、刘寅签字批准。电子十五所的《大事记》也有同样条目记载,但都未出现“紧急措施”的字词。
1999 年,随着中国科学院对“两弹一星”工程相关资料的解密,周恩来提出的“紧急措施”内容陆续公开。当年出版的《中科院编年史》,记述了这样的条目:“1957 年1 月1 日,中国科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第二机械工业部签订了一个‘合作发展中国计算技术协议书’。这是为了落实“四项紧急措施”,用超常规办法集结人才,建立发展计算技术研究基地的一个重要举措。”同一年,科技部主编的《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报告》中的计算机产业部分,记述了“1956 年,在周恩来的亲自主持下,选定计算机、电子学、半导体、自动化四项,作为科学规划的‘四项紧急措施’的重要内容。”这是我最早见到“紧急措施”的字词。
2011年9月30日,我在聚会时,将刚看到的《中科院编年史》的条目,告诉原工业和信息化部的陈正清司长。10月8日上午10时,他来电告诉我,国庆节上班后,刚刚二个小时,已经从总参谋部拿到了解密的三方“合作协议”档案复印件,我立刻就到万寿路原电子部办公区去见识这个重要文件,文件是吴有训、李克农、刘寅三人签署的,李克农用的是毛笔,盖上了科技部、二机部的国徽大印,而总参则是传统的方形“关防“。
2007年,陈正清在《大江东去》中的回顾是:“十局总工程师王士光、副总工程师罗沛霖分别担任了无线电电子学组的正、副组长,并确定了计算机等五项紧急措施(后将原子能单列,改为“四项紧急措施”),分别由华罗庚(计算机)、罗沛霖(电子学)、王守武(半导体)、钱伟长(自动化)、钱三强(原子能)执笔,紧急措施的文字说明由阎沛霖、罗沛霖、王正完成。”但在他的回忆中,没有提及“三方合作协议”。
紧急措施的三方协议局部(其一份在中科院计算所陈列室展示)
“紧急措施”的制定与具体实施的成效,还有待于2022年12月18日在浙江横店奠基的6万平方米的“计算机博物馆”在两年建成后的展示。这里能够看到李克农的签字,可以想象当年紧锣密鼓地“超常规”的进行节奏。
知情人说,决定计算机的“追赶”之后,才有了“紧急措施”的提出与制定。“紧急措施”是一次跳跃,国家战略意图当属核心机密,不会轻易和盘托出。“育人才、建基地、造机器、促应用”,通过“紧急措施”和从上到下的层层安排,“十二年科学规划”的计算机部分得到全面落实,特别是在人才培养和计算机的工业生产方面,“三方协议”起到了重要作用。
2004 年,张劲夫说当时如果没有“四项紧急措施”、没有那几项最重要的技术配合,单独搞原子弹是不行的。
早期创业者们回忆那一段历史时说,依靠一个部门力量做不出来的计算机,在党中央,在国务院总理的主持下,集中全国力量,难道还做不出来吗?三年后中苏关系骤然变化,如果没有“紧急措施”,同时要面对美苏两方面封锁,再想发展电子信息和计算机产业,谈何容易?
上述内容我在《溯源中国计算机》中作为一个章节。2016年,我在《党的文献》第5期中,发表了论文《“紧急措施”:周恩来与中国计算机事业的奠基》
笔者在《党的文献》2016年第5期,发表的论文。
公众号《计算机六十年》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