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机设计者的计算机梦
2023年1月9日,航空工业沈阳所发布的文章《我不是科学家,我是气动弹性专业的工程师——纪念中国飞机气动弹性专业奠基人管德院士》,回忆到管德院士1961年就在冯康院士指导下,使用中科院计算所的104计算机,进行了气动弹性计算和论证。
管德院士
飞机设计是计算机的一个重要应用领域,早在1958年,北京大学徐献瑜教授就带领计算数学训练班学员参加了超音速飞机设计,哈军工罗时钧教授提出“小展弦比宽机身组合的翼身干扰”方案,黄敦教授画出了翼身图形,徐献瑜据此推导数学公式,指导学员用老式电动计算机算了一个月,得出了超音速飞机的“干扰气动力”。
1958年,北大54级学生和沈阳飞机研究所完成了徐献瑜给出数学公式的飞机超音速干扰气动力计算,师生合影。
我国飞机设计研制的开拓者、著名飞机设计专家徐舜寿组建了计算机在航空工业中的最早的应用团队。徐舜寿在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601所)组建了计算机研究室,装备了天津电子仪器厂和哈军工协作复制的441—B电子计算机。
徐舜寿先生
两院院士顾诵芬写道:“徐舜寿1957年就开始配备计算数学专业学生,1958年把他们送往中科院计算所的计算机训练班。1959年订购了103电子计算机,成立了计算机组。这些机器一直到设计歼八时还都起过作用,当时计算组的傅有光、朱玉磷同志现在也都成为计算机辅助设计的知名专家。”
曾任副总参谋长的伍修权是徐舜寿的姐夫,他在回忆文章中说:“徐舜寿的工作经验及组织才能,特别是其丰富的知识,深为周围同志所敬佩。”“当国外航空工业开始使用电子计算机时,他立即向国外订购,因而我国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即使用电子计算机计算结构强度。”
1961年成立的沈阳航空部601所一开始没有电子计算机,同中科院计算所合作,利用首台大型通用104计算机,进行颤振分析计算。每天天不亮,管德和两位同事就从南苑走20分钟搭公交车,穿越市区,倒车,再走半小时才到西北郊中关村,路途两个多小时,持续两年时间。管德他们不辞辛苦,“总算把颤振计算的一套东西学会了”!
得到冯康先生指导,管德提出了与国外不同的方法,使用速度势方程点源解的马赫线网络法,建立了适用于超音速飞机的气动弹性计算和验证方法,这是国内的首创。在中国航空研究、设计和计算机应用初起之时,管德为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做出了特殊的努力和贡献。
2011年,管德院士(左二)
1963年,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毕业不久,张淑端的第一个重大科研计算项目,就是在中科院计算所的我国第一台电子计算机上完成的,题目是“用矩阵力法计算歼8飞机机翼结构强度”。充分运用数学、力学知识和编程技术,制定计算方案,编程序几万条机器指令,包括题目自编自用的OS操作系统和程序标准化,大批量数据处理、大量计算、校核,夜以继曰争分夺秒,无休假日,只用半年就提前优质完成任务,交付当时的客户研究所,独立完成了这项不平凡的重任,受到该所和本单位的表扬。
2018年春节,张淑端(右)向歼八飞机总设计师,中科院、工程院两院院士顾诵芬(中)和夫人拜年。
1964年初,国防科委组建了第十六专业组——空气动力专业组。这是代表着中国空气动力学最高水平的组织,组长是钱学森。经过徐舜寿推荐,30岁出头的管德成为专业组的成员,可以与国内顶尖的专家教授前辈,一起平等地讨论技术问题。
1964年10月,歼8飞机开始研制,管德开始主持气动弹性专业设计计算和试验工作。1984年6月12日,01架歼8Ⅱ飞机首飞成功。1986年2月,歼8飞机生产定型。歼8Ⅱ飞机仅用17个月完成试制、三年半首飞上天,成为我国自行研制歼击机道路上的又一次重大飞跃,为航空工业又树立了一个新的里程碑,同时也摸索出了一套完整的、科学的、有效的型号研制管理办法,为航空工业的继续发展开创了新的路子。计算机在中国的航空事业中功不可没!
希望有更多的航空人回忆他们使用计算机的经历与奉献,这也应是筹建中的计算机博物馆的一项重点工作。
《我不是科学家,我是气动弹性专业的工程师——纪念中国飞机气动弹性专业奠基人管德院士》,左下角按钮《阅读原文》。
公众号《计算机六十年》文章选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