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海上石油:吕志良破解法国“爱因斯坦”

徐祖哲 计算机六十年 2020-02-03

1947,美国首次在墨西哥湾成功地运用钢制钻井平台,钻出了世界上第一口海上商业油井的,并随之促使海洋石油工业风靡世界。1964年,中国海洋石油勘探工作启动,在石油部和广东省及南海海军的共同努力下,用两个500吨浮筒作基础,上面连接钢架制成的一个宽17米、长22米的平台,这就是中国的“南海一号”。它打出的“海一井”,就是中国人第一次用自己设计的海上钻井平台,第一次按照严格的科学程序进行的海上石油勘探。

1964年茂名石油公司自制的浮筒式钻井装置在莺歌海试验

1964 年石油部与法国一家公司签订了引进石油装备,包括磁带地震仪和道朗海洋无线电定位仪的合同。由于缺乏经验,合同未包含定位仪器附带的软件和服务。法方坚持增添定位服务必须另行收费,索要高价,扬言“处理定位数据非常复杂,需要有爱因斯坦的数学水平,即使在法国也只有几个人懂得,必须用到IBM 大型计算机”。

石油部唐克副部长对此事很重视。1965 年初,负责引进工作的刘永年总工程师与吕志良商议,能否自己完成这项工作?

学校一毕业,吕志良便到酒泉浩瀚的戈壁滩进行勘探,研究出厚砾石地区多坑组合爆炸与多检波器组合的工作方法,得到地球物理学家顾功叙的肯定,苏联地球物理专家爱比纳且娃·柯斯明斯卡娅教授也亲临现场给予好评。吕志良凭着自己从事地震勘探多年的经验,知道测量学的基本原理应该是大致相同的,于是答应承担处理定位数据的任务。之前,他仅使用过经纬仪、水平仪,用过的计算机只是“手摇/电动”纯机械型的。石油部从海洋一大队调来七名技术人员参与此项目,他们对现场情况非常熟悉,近海用经纬仪交会法,船上用六分仪测量,都是勘测行家。

吕志良(右)和风靡全国的“计算机BASIC程序”作者谭浩强

道朗无线电定位是法国的最新成果,国内测绘部门没有相关资料。验收定位仪的时间越来越近,他们从图书馆找到英文版《水道测量杂志》,发现了无线电定位应用和案例,英国、德国、美国的达卡、罗兰等类似系统多少可以触类旁通,他们于是推导出原理和计算方程。

经过多次检查、测算,到中科院计算所求助,二室人员根据基本参数、基站坐标、无线电波在海中的波速、数据密度分布等编程,在109 机上计算出等相位(双曲)线族的数据点。

1965 年7 月,在引进验收现场,吕志良等拿出了中国人自己计算的定位图版,直接在海上精确定位,完全符合要求,法国专家大为惊愕。这次验收,是对自己独立研制的模型方法和软件的考验,这一定位图版成为我国海洋定位的基本方法,直到GPS 技术出现为止。石油部带头将数字计算技术用于生产实践,通过实践和探索,不仅推动了石油勘探的发展和油田建设,也打造了一支有经验的应用队伍。

 

吕志良,籍贯上海,1932 年10 月26 日出生。上海大同大学附中一院50 届学生,1951 年毕业于南京地质采矿专科学校地球物理科。1956 年入北京地质学院攻读研究生,曾任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信息中心副主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