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忠尧先生和近代物理所
赵忠尧先生(1902 ——1998)
中国的核武器研究,是推进计算机发展的一个重要源头。
一位重要人物是赵忠尧先生。1925年,他从东南大学毕业任清华大学助教,;两年后,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学习,师从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密立根教授, 1930年获博士学位。1929年底,赵忠尧发现硬γ射线的高能量光子束,在通过重金属铅时出现了“反常吸收”现象,论文《硬Y射线的散射》发表在美国《物理评论》杂志上。1931年底回到清华物理系任教授, 同年在中国首次开设核物理课程,并主持建立中国第一个核物理实验室。
1937年二十世纪物理学泰斗丹麦波尔教授在七七抗战前数周到清华讲学,与中国物理学者及北大教授等合影。前排右五为赵忠尧
1932年,安德逊因发现正电子径迹获诺贝尔奖,赵忠尧是最早观察到正负电子对产生与涅没的人,由于核查他实验结果有误,错失诺贝尔奖。1937年,赵忠尧先生离开北平,先后到云南大学、西南联大和中央大学任教。
1946 年6 月,赵忠尧与盟国科学家一起应邀赴美国观看太平洋比基尼岛上的原子弹爆炸。中央研究院总干事萨本栋和中央大学校长吴有训叮嘱他参观后,了解美国核物理的进展,拨付5 万美元由他订购加速器材料和部件,以备回国组装。他省吃俭用过了两年苦日子,节省生活费购置最必需的仪器、材料,甚至自己打工换器材,积攒了“静电加速器”所需的稀缺材料和器材33 箱。
1950 年8 月29 日, 赵忠尧和罗时钧、沈善炯乘威尔逊总统号轮船回国,9月12 日停靠日本横滨时被美军扣留,经国内声援营救,11 月15 日三人终获自由,登岸香港后广东省府安排专车20 日抵穗。赵忠尧途经上海、南京,前往车站迎接者众,当地隆重举行欢迎仪式与大会。1951年1 月17 日, 赵忠尧到达北京,郭沫若、李四光等主持集会欢迎并宴请,《人民日报》发表专访文章。
1950 年11 月20 日, 赵忠尧(右起)与留学生罗时钧、沈善炯自美回国途中,被美军扣押在日本,释放后三人合影。
赵忠尧冲被美军阻挠回到新中国,在穗、京、宁、沪受到热烈欢迎,各地媒体及时报道,这是南方日报(广州)图文报道。
1951 年2 月,海淀区大泥湾(黄庄东)以北、成府以南的4500 亩地划归科学院,院长会议决定修建全钢筋水泥结构的近代物理研究所五层大楼,当年11 月初动工,1954 年投入使用。因核科学研究的需要,建筑规格很高,耗资颇巨。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大楼是中关村第一楼
1955 年,赵忠尧在近代所大楼主持建成了我国首台70 万电子伏的质子静电加速器,4年后103计算机也成配套设备。大楼西侧的长形“窗口”是为了吊装“静电加速器”部件预留的通道,楼顶的三角牵引架,至今模样依旧(2016年大楼被拆),这个“窗口”就是纪念赵忠尧先生的一个独特的“虚拟纪念碑”。
赵忠尧利用从美国带回的设备主持组装的我国第一台加速器,现在保存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赵忠尧纪念馆。
1953 年10 月6 日“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更名“中科院物理研究所”,1958 年7 月1 日更名“中科院原子能研究所”。多年之后,老职工还是习惯称呼这座大楼为“近代所”。“近代所”大楼位于中关村北二条,是中关村的“第一楼”(现已拆除)。
1955 年,赵忠尧在近代所大楼主持建成了我国首台70 万电子伏的质子静电加速器,后来103计算机也成配套设备,在楼下进行实验数据处理。大楼西侧的长形“窗口”是为了吊装“静电加速器”部件预留的通道,楼顶的三角牵引架,一直保持到2016年大楼拆除。这个“窗口”就是纪念赵忠尧先生的一个独特的“虚拟纪念碑”。
赵忠尧,1902 年6月27 日出生,浙江诸暨人,1925 年毕业于东南大学,1927年赴加利福尼亚州理工学院留学,1930年获理学博士学位。曾在清华大学、云南大学、西南联合大学、中央大学等校物理系任教授,曾任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副所长、原子能所副所长、高能物理所副所长,1998 年5 月28日在北京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