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长途迁徙、历经磨难的几个计算机专业

     七十年代,有哈军工、哈工大、中科大几家高等院校的计算机专业经历了长途搬迁,虽然情况各不相同,但是这几所高等院校都从拆分、搬迁的困境中走出,专业持续发展。这些搬迁,都携带了早期的计算机或是大批仪表、器材,搬迁本来不难,可是那时的生产工艺较差,计算机又是多个机柜,体积庞大,跋涉千里,然后再恢复运行,真是难关,是对机器质量的考验。可是,机器搬迁和恢复的记录极少,大家都没有太当一回事。特别是生产工厂,已经看惯了机器出厂和恢复,就连计算机出门参加展览会也成“家常便饭”了!`

七十年代的哈军工大门

     名气最大的拆分和搬迁是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计算机系奉命搬迁长沙;全校搬迁的还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从北京到了合肥;另一所“半壁江山”搬迁的就是哈尔滨工业大学,还有局部搬迁的是哈军工的空军系,搬迁到西安,并入西北工业大学。当然,要是和搬迁去三线的上千家工业企业的400万职工相比,这几所院校只是沧海一粟,但他们的搬迁也是中国计算机事业发展中的新播种,是一种传播。

1970 年10 月,哈军工奉命南迁,计算机系保住了一支上百人的科研教学队伍。到长沙后借用马坡岭农校的“养鸭棚”改建实验室。从哈尔滨带来的441-B 计算机,拆除了所有机柜铁门,应对南方的酷热,机器运行起来,听着机柜电源的高频鸣叫声和宽行打印机咔咔作响,感觉似乎还在哈军工的机房。

1970 年,机敏的天津市副市长迟必卿听说哈军工拆分、搬迁,以国防科研项目缺乏人员为由,向国防科委要人,经罗舜初副主任批准,哈军工的一百多名教师调入天津,技术素质和作风过硬的这批教师,很快就成为电子仪表局的各级管理干部和技术带头人。20 世纪70 年代和80年代,天津市因研制、发展100系列小型机而名扬全国,就是在这批被“截留”的骨干带动下兴起的,天津在哈军工搬迁路途,“截留”一批人才而受益。

哈尔滨工业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在十年动乱中进行了一次往复搬迁,计算机专业损失惨重。196910,林彪发出备战“一号命令”,国防科委考虑到哈工大和哈军工是东北地区重要的国防院校,位于与“苏修”斗争的前线很不合适,决定将哈军工和哈工大迁往内地。

19691220,国防科委给黑龙江省革委会、省军区发函称:“遵照军委办事组的指示,哈尔滨工程学院原子工程系(哈军工于当年41日更名,退出现役)、哈尔滨工业大学要迅速搬迁到内地去,学校的设备、仪器、器材、物资、图书资料等均根据尖端教学需要和生活需要,随校内迁。哈尔滨工业大学将尖端专业和为尖端专业配套的专业及实习工厂,组成一个尖端教学单位内迁;民用专业留在哈尔滨,归省革委会领导。”此通知下达后,哈工大马上传达、落实。搬迁从1970年开始,哈工大部分人员与绝大部分物资设备南迁重庆,与哈军工二系合并成立重庆工业大学,校址设在重庆市北碚区的西南师范学院,“西师“则搬至梁平、忠县一个中学里建校办学这次调整占据了西师校址,引起了重庆地方的严重不满,西师的师生迁离北碚,自然十分不便,以师范校园不适合办军工大学,种种理由不断向上反映。

哈工大留哈部分与黑龙江工学院、哈尔滨电工学院组成新的哈尔滨工业大
学。这次内迁拆散了原有的教师队伍,搬走了精良的教学设备,严重影响了学校教学、科研工作的进行。新组成的重庆工业大学有设备,缺教师,长期无法进行教学,也未招生;留哈部分则有教师,缺设备,后来虽然少量招生,但也不能顺利地组织教学。

重庆北碚  西南师范学院

          

     南迁带来巨大损失,在众多教师、干部的强烈要求下,高层主管部门于197373日发出通知:“重庆工业大学仍迁回哈尔滨,与哈工大留省部分合并,组成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的教师则回归长沙,继续集结到“哈军工”。

  哈工大南迁部分于1974年北返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重新组成,经历南迁北返的哈工大遭受了严重破坏。计算机专业在南迁中把最好的设备搬到重庆。这些设备经过风吹雨淋,反复折腾, 损坏严重。许多示波器、脉冲发生器等贵重仪器设备已经无法使用。一批骨干教师、干部外流,南迁北返还浪费国家大量的资金、浪费了许多时间。更为严重的是人心涣散,各思前程,造成了多年难以弥合的创伤。

计算机专业大难不死,百折不挠,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内聚力,他们在文革动乱中仍然探索复课和科研。在文革后期,计算机专业恢复了招生和正常教学,并恢复了科学研究特别是开拓了容错计算机的研究方向。

“文革”到来,上级突然决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要在一个月之内南迁,迁校

选址几经周折,原选河南未果(据说是当地担心副食供应紧张),1969年12月到达安庆,1970年1月终选合肥。千里搬迁最大的损失是近半数人员分散调离各地,辛勤积聚的教学资源瞬间流失。

学校决定将107 计算机运往新址,千辛万苦,小心拆装,机柜和控制台终于平安进入合肥校园艺术楼一层机房,用自编程序奏出“东方红”乐曲,还为马鞍山钢铁厂作了计算。在机器运行的啸声中,老师们列队进击,继续前行。

科大下迁合肥已进入70年代,听到居然要把电子管的107机从北京搬到合肥来的消息时,大家十分惊讶!因为国内的晶体管计算机已可小批生产了,这可是有6个大机柜、一个大控制台和二个小设备台的大家伙啊!更可怕的是,它们之间连线非常多,怎么处理?机柜里面那么多插件,插件上还插有电子管。尤其是机器的磁芯存储器,那是用和头发丝差不多粗的漆包线穿出来的,可经不起震动!另外,还有给机器降温的冷冻机组,氨压缩机、风机用了三台10KW电动机。这都是很重的大块头!

107机第一次是从中关村搬到(玉泉路)科大,第二次搬进有冷冻机降温的新的大型机房,从北京到合肥是第三次搬家了!运输和安装运行,可以想象到工作量多么大,当然很辛苦。由杨学良、郑世荣、邵仁荣、周基桑、陶志诚等细心“肢解”机器、包装、装运,工作做到了“非常完美”的地步!所以,安装恢复和调试工作还算进行得相当顺利。

最最重点保护的磁芯体,用了二层木箱,磁芯体加了防震材料包装,放在里面的小箱里。用了8条弹簧,悬空固定在外面的大箱里。他们想得真仔细,真周到,箱子的盖,不是用钉子钉上的,而是用螺丝钉来固定的!

为了保险,这个不算小的木箱,是周基桑一个人抱在怀里,坐小飞机到合肥的,要了学校车队的小汽车,我和陶志诚去机场迎接。

当时合师院最好的房子就是“艺术楼”和“行政楼”,两座楼南北相对,六系六专业(计算机)和五专业(自动化)分得艺术楼大门的东、中部。107机的机房是在一层的,最东边的北屋。

可惜和无奈的是,用房实在紧张,为了用这间房子,只好报废了107机。1964年“清产核资”中定为60万元的“固定资产”,交到器材处后,中国第一台自己设计研制的计算机,就完完全全的被当废品处理掉了!

1970 年7 月,哈军工拆分,“空军工程系”整建制并入西北工业大学。

       西工大是一所来源“多元”的高校,1938 年,为了躲避日军炮火,不当亡国奴,东北大学、北洋大学、北平大学的工学院和焦作工学院,在古都咸阳“联合”成国立西北工学院。1957 年,西北工学院西迁西安定名西北工业大学。在西工大,“合并”习以为常,哈军工的航空系是第八支“合并”队伍,不同的是,最晚加盟的这支队伍实力最强,光是各种资产就运来三个专列。哈军工的114 机项目归并西工大602 计算机教研室,继续获得国防科委科研经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