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电话专业为计算机事业挑大梁

徐祖哲 计算机六十年 2020-02-03

 公众号《计算机六十年》第144篇文章

 

中国创建计算机事业时,电话专业起到了特别的作用,不仅连带邮电学院的毕业生成为计算技术研究所选拔应届毕业生的一个重点,而且电话局的局领导,也成为研究所配备干部的目标。最早对计算机的认识是从电子管开始的,然后直接涉及到广播器材厂。

1957 4月,中国计算机科学家代表团秘书何绍宗作为中国科学院郭沫若院长的代表,拜访苏联科学院,并经政府外交途径订购了 M-3 计算机和БЭCM 计算机图纸。中国人迈出的第一步是想利用苏联的计算机图纸,在国内组装一台计算机。那时别说国内还没有计算机工厂,就连电子工厂都屈指可数。不过因为最早的电子计算机使用的是玻璃壳包裹的电子管,所以很自然而然地,主管领导就将计算机的生产任务交到广播器材厂,何况那时广播器材厂和计算机的生产任务都归属于第二机械部十局。

103电子管计算机的几种插件

20世纪 50 年代初期,广播发射机和计算机虽然都使用电子管,但它们不是“亲兄弟”,至多只能算是“表兄弟”。“形似而神不似”,这是计算机区别于之前的所有工业设备、电子设备的特点。传统的广播设备属于模拟信号系统,而电子数字计算机是数字信号,信号分析方法和测试仪表都不是一个技术体系。

当时,北京广播器材厂位于德胜门内草厂大坑 44 号,1959 年迁往黄寺大街现址。这家工厂的技术方向是广播系列,研制成功了中国第一部电视发射机、第一部 1000 千瓦大功率广播发射机。

广播器材厂收到一车厢的几百张计算机图纸之后,发现自己没有加工能力,也缺少相应专业的技术人员,审阅结果被“否定”,上报十局领导。

这边十局主管领导和专家们赶紧认真讨论,认为计算机和738厂生产的电话交换机的技术与工艺更接近,计算机属于数字技术,它的外部设备,存储和输入、输出设备都属于精密机械专业,要用到专用机床,要特制模具和工装。

生产自动电话交换机的 738 厂,刚刚引进的机加工设备数量大,质量好,精度高,品种多,设计能力强,正好能够解决复杂的计算机外部设备机械加工。而电话交换机的逻辑理念也与计算机的分析方式非常接近。十局决定将任务转交738 厂。738 厂“义不容辞”地“勇挑重担”,承担了突如其来的计划外的新任务。作为中国第一家生产计算机的工厂载入历史。

1957 9 28 日,中科院计算所八室主任莫根生到广播器材厂取回了从苏联运到北京的 M-3 机图纸,转送 738 厂,工厂派出技术员钱基广一路陪同。

莫先生对笔者说,图纸确实是自己负责经手的,是用小汽车装去的,至少有几百张,一大箱子。

图纸送到 738 厂之后,莫根生又到厂区仔细考察过几次,从计算所筹委会领导到室主任都来参观过,阎沛霖、闵乃大、张效祥、吴几康、范新弼、王正等资深和有名气的专家在 738 厂反复考察、讨论,工厂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可惜,大概因为738厂是保密工厂,这些专家宝贵地考察现场都没有拍照。

此刻,计算技术研究所也在紧张筹建,当年暑假,应届大学毕业生开始报到,其中有二十多人参加了计算机训练班学习,唐裕亮、黄汛、谢鸿、钟崇芳、陈绍诚、朱光燊是北京邮电学院 1956 届毕业生,也是该院的第一届毕业生。

北京邮电学院第一届毕业生

当年该院毕业生仅 84 人,电信专业成为计算所调配重点,在邮电学院的档案中可以查到他们 6 人的分配去向是中科院计算所。

计算所的其他报到同学分别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山东工学院、东南工学院等,每个名额都很宝贵。

除去计算所创建时调拨邮电学院的学生,2年后,邮电学院的学生还是一个计算技术人才调拨重点。在中国科学院档案馆中保存了一份 1958 7 23 日教育部发出的函件——“抽调学生参加计算机训练班学习事(机密)”,因为1959 年清华大学仅有 30 名计算机专业毕业生,远不能满足各单位急需,教育部决定从西安交通大学抽调 20 人,北京邮电学院 20 人,天津大学 15 人,东北工学院 15 人,浙江大学 10 人,总计 80 人,转入计算机专业培养,学习一年后毕业,分配到科研、国防和高校。

抽调学生的专业为工企业电气化、发电厂电力网及电力系统,电话及电报通信、无线电通信和广播、精密机械仪器,多为自三年级升四年级的学生,为了满足计算机制造的急需,机械制造专业抽调升到五年级的毕业班同学。这 80 名学生思想进步、学习优良,他们参加了 1958 年秋开始的第三届训练班的一年期学习。文件规定,毕业证书由科学院和教育部共同发放。 

1958 年 7 月 23 日,为分配学生事,科学院所发函文稿。 

第三届训练班五小班在计算所北楼前

1959 5 30 日,正是第三届训练班快结业的时候,中科院计划局就暑假将毕业的训练班抽调学员的工作分配,致函教育部计划司,原定抽调80名学生,实际到位 75 名,都属全国统一分配,请教育部通知计委,在调整大学生分配时参考。

北京邮电学院抽调学生人数共 20 人:

二年级(56 线 5 人、线 8 人;

级(55 线 4人、有线系 3 人。

文件注明这 75 人的分配去向:中科院(计算所)22 人、总参谋部 17 人、一机部 21 人、教育部(清华、北大)15 人。

抽调这些同学,对学校的压力也很大,北邮 55 届仅 164 人,每个人都有去向需要。当然,随着专业转换,这些同学的事业梦想也同时发生变化。北邮抽调的 20 位同学,只查到现已去世的漆謌亭原在十五所工作。

在上海也有相同的情况,这次是从市话局的副局长中抽调郭书文到华东计算所任党委书记、所长,看看他的简历,可以推想这次调动是组织部门精心挑选的,不会是一种偶然行为。此时40岁的郭书文有在北京和上海的工作经验,懂技术,40岁正是年富力强的年龄,他在华东所工作了25年。 

中科院副院长吴有训、郭书文、上海市委书记刘述周(左起)。

郭书文,19211015日生于山东昌乐,1930年在益都县读小学,1937升入山东益都中学,19382月赴延安,加入共产党,5月入军委三局通讯学校学习,后任报务员、领班、台长,19461月在北平叶公馆电台任报务主任,1949年任北平军管会电信部联络员,邮电部电信总局秘书、局办公室主任,19569月任上海市内电话局(上海电信研究所)副局长、党委副书记,1960年任中科院上海华东计算所党委书记、所长,198511月离休,20101127日逝世。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