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家培:见证计算机和信息经济
信息经济学起源于 20 世纪 40 年代,之后 20 年间得到快速发展。创建初期,学者们分别侧重于基础理论研究或应用研究,两种不同研究角度的互补、互促,奠定了信息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70年代以后,大量信息经济的论著问世,标志着信息经济学的发展基本成熟。而中国经济人士用上计算机却推迟了十多年。在中国计算机事业的第一个十年中,经济界人士几乎没有登场出台。一些级别很高的经济部门和经济界知名人士,在展览会上和出国访问时,还是能够接触到计算机的。回顾早年经济研究与计算机的关联,应当是一个专门课题。
乌家培先生在书房
经济学家乌家培的研究工作都记录在数百万字的文稿中,“乌家培文库”分为 10 册,从文集的细目可以看到经济研究和信息化发展的同步关系。
他说自己的专业是数量经济学和信息经济学,这两个经济学分支学科都同管理和管理学有密切联系,也离不开计算机的使用。文集从“数学方法”开始,延伸到“数量”和“信息”。近 10 年的文稿,已保存在 U 盘实现了数字化,由乌家培夫人傅德惠亲自操作整理出书。
新中国培养的财经管理干部,是从统计专业起步的,乌家培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东北商业专门学校的统计系于 1950 年7 月招生,次年 6 月,已有 3 个班 98 名学生,这是东北财经学院的前身。
1952年,东北财经学院设有经济计划、统计等系。1958 年 7 月,“东财”合并到辽宁大学,统计系改名为计划统计系,下设统计学专业和国民经济计划专业。
到了中国拥有计算机的 1958 年,天津大学参照苏联模式成立“分析统计计算机专业”,9 月份改名“数学计算仪器及装置专业”。按照苏联潘津工学院的模式,设置了电子数字计算机原理、模拟计算机原理和机械式计算机原理三个专业方向。从名称来看,这个设置与经济界的应用擦肩而过,似乎试图培养经济统计应用人才,却又专攻技术,转移到工业领域的设备研制。
孙冶方在 1959 年 1—2 月访问苏联期间,看到苏联同行在搞经济数学化,欲派乌家培、田光赴苏学习,终因中苏关系破裂作罢。后孙冶方在经济所设立了经济数学方法研究小组,小组有乌家培、张守一和甘兆熙三人。“经济数学方法”的全称是“在经济研究和计划工作中应用数学方法和电子计算机”,比天津大学从苏联借鉴的“分析统计计算机”的名称更全面和深刻一些。
经济所研究小组翻译了苏联院士湟姆钦诺夫的《经济数学方法和模型》及苏、波、匈、捷等联系平衡表的一批论文。
1965年,中宣部科学处处长于光远找华罗庚商讨建立经济学家和数学家联盟时,乌家培也在座。同一时期,华罗庚致函电子专家陈力为,建议四机部要为数学服务提供技术支持。
1975年冬,国家计委余秋里、谷牧考察东欧后,向周恩来总理报告,提出建设电子计算机网络工程,1976 年 4 月下达设计任务书,这是我国第一个全国性的国民经济电子计算机网络工程建设。有了计算机和电信网,每日的钢产量都能及时上报国务院。
197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于光远交给乌家培一个任务,召开“开展数量经济研究,成立中国数量经济研究会”座谈会。会后于光远拍板,定下了“数量经济学”这一学科名称。20年的时光,从“数学方法”发展成“数量经济学”,体现出经济理论层面有了新的发展。
1980年,乌家培作为访问学者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经济系,是我国参加世界经济预测联结模型 Link 项目首位经济学家,他观看、了解到用计算机研究经济的方法。两年后,乌家培回国为经济研究和政府制定经济政策提供了进行定量分析的依据。此时,中国集成电路小型计算机已成批生产,并进入了统计局和银行、海关。
同年 10 月,在威斯康星大学与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刘易斯等经济学家交流。乌家培记得:“中方报告都是理论性、政策性和宣传性的规范研究。美方报告,几乎都是应用性、分析性、定量化的实证研究,有数字、公式、图表。两种截然不同的研究风格和方式如能相互取长补短,那有多好啊!”
1981年 3 月,在纽约联合国庆祝克莱因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会上,乌家培帮助克氏抱着一大叠计算机打印的韩国宏观经济模型资料到会。此时,在世界经济模型连接项目中,只有斯坦福大学经济系教授刘遵义做过一个小规模中国经济模型。
1982年 3 月 30 日,北京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举行学术报告,访美两年归来的黄范章报告美国经济学研究动态。他们出发前,外交部韩叙司长曾向首批赴美的经济学家张磐、乌家培、黄范章、刘景彤、周天豹等人交代:“不带夫人出境,不许滞留‘拿学位’,到期按时回国。”50 岁整的乌家培,在美国写了一本书《经济数量分析概论》。
他奉命筹备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该所是在经济所数量经济研究室、工业经济研究所管理现代化研究室以及技术经济研究所三个单位基础上成立的。
国家信息中心在北京木樨地
1982年 10 月,国家计委成立经济预测中心,乌家培调了过来,五年后这里变成国家信息中心。这一时期,微机已成办公设备,磁介质替代了纸带存储数据。1985 年 1 月,国务院电子振兴领导小组《关于我国电子和信息产业发展战略的报告》确定集成电路、计算机、通信和软件为重点发展领域。
“七五”期间,重点抓了 12 项应用系统工程,即邮电、国民经济、银行、电网、铁路、天气预报、科技情报、民航、航天测控、公安、财税、军事指挥等信息系统。已经广泛应用计算机的领域还有石油、电力、水利、建筑、农业、冶金、机械制造、海关等等。
1987年起,乌家培历任国家信息中心总经济师、副主任、专家委员会主任等,兼信息经济与技术研究所所长,1984 年获孙冶方经济科学论文奖。
乌家培,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32 年 5月 29 日生,浙江宁波人,1946 年入宁波效实中学初中部,随后参加商业工作,考入东北财经大学统计系,1955 年 3 月毕业,在中国社科院从事经济研究工作,他在1960 年发表的《谈谈经济数学方法》中,较早提出了数量经济学概念。1987年乌家培调国家信息中心工作,历任总经济师、副主任、专家委员会主任,是我国数量经济学、信息经济学的创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