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郭平欣看准了王选

徐祖哲 计算机六十年 2020-02-03

郭平欣参与酒仙桥电子工业基地的电子管厂、有线电厂和无线电联合厂的援建谈判,有历练、有奉献、有眼光。“七四八工程”的成功和王选的脱颖而出,都离不开郭平欣的慧眼和决断。

“工业和信息化部定于2 月5 日10 时在八宝山举行郭平欣遗体告别。”

那一天,八宝山殡仪馆的挽联是:“新技术革命领军前辈,七四八工程桃李芬芳。”

2010 年初,一条突如而来的消息在许多电子人当中通过邮件和短信传递着,更多回复的短信和邮件接踵而来:“郭老学识渊博,才思敏捷,智慧深邃。”“他的思想开明,平易近人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他的音容笑貌永远留在我们心里。”“深感悲痛,他是我敬佩的领导人,学识渊博,才思敏捷,为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我们几百名830 厂的员工从贵州凯里来到广州,都与他的努力有关。郭平欣同志千古!”

在八宝山与郭平欣告别的众多的电子工业界人士中,有王选夫人、北京大学陈堃銶教授,有《经济日报》印刷厂的老厂长夏天俊等参与汉字照排工程的人士,他们相互诉说着对往事的回忆,深深地怀念郭老。

远在上海的张淞芝听到郭平欣局长去世的消息,悲痛难于平息。1974 年,他从成都电讯工程学院调到四机部,整整11 个年头一直在郭平欣领导下工作,他和新华社的王豹臣多次与北大接触,直到对王选的方案“深信不疑”,张淞芝、王豹臣二人方一起向郭平欣汇报,促成了对北大方案的拍板。

      

 1980 年,郭平欣、陈力为、曲庭维等合影


1951 年10 月,郭平欣奉命赴莫斯科参加中苏第二届商务谈判,参加了电子管厂、有线电厂和无线电联合厂的援建谈判。在这十几年中,他是常驻苏联代表团成员,参与了苏联、东欧援建的电子工业建设的项目群,制订工艺规程,组织推广了上百项元器件制造与整机装配的新工艺应用。他策划、参与、建成多个技术情报、标准化、环境实验等研究室、所,参与多种新技术研究所的筹划,还参与了弹载电子设备与地面测控系统布厂谋划和技术管理。

1956 年,郭平欣与王士光、罗沛霖都在二机部十局工作,作为电子工业科技专家,参加了制订“十二年科学规划”。时年38岁的郭平欣,在由李强、范长江任组长的会议秘书组工作。与会专家“学科”与“任务”之争,让郭平欣面对不同的见解,反复权衡环境、条件和目标,他力主“以任务带学科”,以后的实践证明了这个观点的正确。

这一年,郭平欣开始接触数字技术,他以工业人士的身份和角度参与了103 计算机、104 计算机的立项制造及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参与了首颗原子弹核试验的电子设备的生产安装。在罗布泊核试验现场等地,郭平欣隐身在部委领导的后面,一同付出智慧与辛劳。

1974 年8 月,四机部、一机部(机械工业部)、中科院、新华通讯社和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联合报告国家计委和国务院,为汉字信息处理系统工程申请立项。汉字信息处理系统(七四八)工程的任务是对汉字使用频度进行分析,得到常用汉字表,并完成汉字输入、编辑、排版印刷,全面取代传统铅字印刷。

1974 年9 月,在由钱学森主持的国防科委、中科院和四机部联合召开的全国计算机经验交流会议上,郭平欣阐述了四机部关于发展系列机的方针政策,提出要实现系统结构的部件化、通用化与标准化,统一高级语言、字符编码、指令格式、指令系统通道接口相中断系统,呼吁重视外部设备。

大会在农展馆举办了计算机展览,具体工作由郭平欣负责。国庆节后,展览会移师故宫东华门奉先殿,朱德委员长和夫人康克清在王诤部长陪同下到馆参观,在100 系列小型机前,他们观看了打印表演,欣赏了电子乐曲演奏。朱德委员长对在场人员说:“要采用先进技术,使国家强盛、人民生活改善。计算机对国防、国民经济关系重大,你们要好好抓。”

9 月24 日,国家计委批准将“汉字信息处理系统”列入国家科技发展计划,成立“七四八工程”领导小组,颁发办公印章,领导小组成员包括周培源、张龙翔、郭平欣、杨家祥、纪波等。郭平欣兼任办公室主任,凡总体框架订立、系统论证、分系统立项,分项目单位的选择、方案优化、部门间协调、经费申请、中间试验、进度安排等,郭平欣无不亲力亲为,直接参与细节。

北京大学无线电系的助教王选此时创造了一种汉字字模的“高倍率压缩方案”,即汉字轮廓矢量压缩技术,压缩达500 倍,远超当时国外技术的10 多倍。汉字轮廓矢量压缩技术就是方正激光照排系统的基础,即用笔画轮廓描述字形信息,解决了信息量巨大的字形压缩和无失真的快速还原问题。当时北大、清华由北京市领导,北京市科技局决定要“七四八工程”选择新华印刷厂和清华大学研发的“模拟系统”方案,否定了北大王选的方案。

郭平欣得知王选方案被否定后,选择了十个汉字“山五瓜冰边效凌纵缩露”,要求王选进行压缩还原实验,这一天是1976 年5 月3 日。陈堃銶在北大的6912 计算机上将汉字精确再现,十个汉字检测了不同风格的笔画和框架的汉字压缩率以及复原后的汉字质量。

王选(左)与新华社王豹臣


6 月11 日,郭平欣、张淞芝、王豹臣(新华社)、沈良(国家出版局副局长)观看了汉字压缩和复原,都十分满意。在四机部牵头的五部委协作会议上,王选的方案顺利通过。

1976 年9 月8 日,经刘寅副部长同意,由张淞芝执笔写在普通信纸上、郭平欣签名发出一封盖章公函,给北京大学正式下达了王选方案的研制任务。一个工程居然出现两代不同层次的系统并列的局面,最后王选克服了诸多难关顺利完成原理性样机方案,汉字照排之争,王选的数字方式大获全胜。

据多位计算机资深人士口口相传,郭平欣仅用15 分钟向余秋里副总理口头汇报,为北京大学的汉字照排项目申请到1700 万元的经费,并全额下拨,这相当于一个部委重点研究所10 年的科研经费,成为行业传奇式的美谈。那个时候,王选拿的是病休工资,没有复印费,要用手抄资料,去和平里的科技情报研究所查询资料,要提前一站下车走路,好节省五分钱的公交车费。 

郭平欣慧眼识才的能力和敢于承担风险的胆识,支持王选关于使照排系统越过第二代的光机式、第三代的全电子式,直接跃入第四代激光数字式的建议,另辟路径,颇能说明郭平欣的决策远见和果敢。

20 世纪70 年代初的一个夏日,计算机交流会在北京工人体育场会议厅举行,在中国计算机服务公司支持下完成汉字实验的王选,在午饭前的会议末尾得到主持人曹长久允诺,高举一张打印纸做了两分钟的即席发言,他展示的是压缩后又恢复的一个印刷体大号字形,他知道自己已经获得了关键技术的攻关成果。此时还没有名气的王选和他的工作,并没有得到媒体注意,在场记者也无人拍照和询问,但这个场景深深地留在笔者的记忆中。

“七四八”是国家工程,1974 年8 月启动,历时20 年完成,居于世界水平前列。1980 年,激光照排系统印出样书获得阶段性成果,主持工程开发全过程的郭平欣亦被授予荣誉证书。

2008 年11 月4 日,张淞芝手书4000 字给笔者,回忆照排系统的方案之争和最终成功。在新世纪,高层领导要求科技人员学习王选,大力创新。笔者在中宣部的一次专门座谈会上发言,学习王选当然是必要的,要学习他的科学精神,也要知悉他的关键贡献是如何体现出来的,还应当要求各级领导为众多的王选们打造必要的创新环境。两相结合,才能涌现更多的大师级的人物和诸多创新团队。

2009 年11 月26 日, 张淞芝先生(左)在上海家中接待笔者

 

郭平欣,1918 年7 月7 日生于湖北省汉口,贵州盘县人。1937年入云南大学,1938 年转至重庆中央大学化工系,1941 年毕业。任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化学工程师,1946年赴延安任军委三局工程师,1950 年后历任中央军委通信部器材处副处长、二机部十局技术处处长、四机部科技局副局长、国家计算机工业总局副局长、四机部计算机工业管理局副局长。2010 年1 月30日逝世。
 

张淞芝,1934 年11月出生于上海。1952年在上海市青年中学毕业,1956 年上海交通大学电讯工程系毕业。在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电子材料与器件专业任讲师,1974年任“七四八工程”办公室技术负责人,1985 年,任国务院电子振兴领导小组办公自动化专业组办公室副主任,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98年退休。

 

王选,教授,籍贯江苏无锡,1937 年2 月5 日生于上海。1941年至1954 年在南洋模范学校附属幼稚园、小学和中学就读。1958 年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计算数学专业毕业,留校在无线电系任教。1978年至1995 年任北京大学计算机研究所所长、副教授、教授,1998 年任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委、中国科协副主席,2003 年3 月任全国政协副主席。2006年2 月13 日病逝。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