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继昌让计算机上天飞翔
公众号《计算机六十年》第155篇文章
康继昌:“祖国令我勇于担当,哲学令我敢于创新。”
2010 年,西北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举行庆贺康继昌教授80寿诞暨从教60 周年的座谈会。1930 年,康继昌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此刻日本帝国主义大举侵华,战火从北向南蔓延而来,眼看家国不保,他从小立志科学救国的愿望更为急迫。他的父辈四人皆留学英美,姑妈留学德国。科学是他兴趣所在,也是毕生追求,参加工作后有幸与计算机结缘——这是他一生的最大幸运。
康继昌教授
1951 年1 月,康继昌于交通大学电机系毕业,此时朝鲜正在激战,他义无反顾参军,先在部队宣教科任见习干事,又转到解放军电影制片厂录音组修配设备,日常技术工作对他只算雕虫小技。
1953 年1 月,康继昌调到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历任助教、讲师。1956 年3 月,他荣幸地被批准攻读空军工程系苏联专家的副博士研究生。研究生导师是辛捷耶夫和伏洛诺夫,这两位导师把他带进神奇的计算机领域。专业知识和奋斗精神是哈军工培育学员的目标,康继昌的业务能力和敢于创新的精神得到学院领导赞赏。
1955 年11 月,陈赓院长、刘居英副院长接待越南武元甲大将,留下一张现场照片,向贵宾和首长解说的就是康继昌。
1958 年4 月,哈军工三系901 数字计算机研制组成立,空军系派出讲师康继昌支援,他攻读副博士学位课题也有机载数字计算机的内容,此刻一边参与“901 工程”,一边思考将计算技术用于机载火控系统,顺利完成论文结业。
是年10月,康继昌受命担任“东风—113”机载计算机研制组组长,经过一年多的奋战,与电子十五所合作成功研制出原理样机,作为中国第一台机载计算机样机的设计和研制者,康继昌创造了“中国第一”。
1959 年12 月23 日,周恩来总理到哈军工视察。
1959 年12 月23 日,周恩来总理到哈军工视察,参观了“东风—113”计算机控制系统,唐铎系主任汇报,攻克难关的是康继昌、陈亚希等年轻教员。
1960 年,风云变幻,康继昌因家庭原因失去参与计算机研制的机会,从研制组调到武器控制教学组,他就自己探索“计算机控制”新领域,指导戴冠中毕业设计“计算机控制炮塔的原理”,康继昌教授坚守看准的研究领域不动,连续六年培养一批计算机控制新领域人才。
1962 年4 月,32 岁的康继昌任副教授,80 年代他在西工大晋升教授,任博士生导师,戴冠中的团队也跳过硕士点,直接申请博士点成功。1960 年3 月,设计组的蔡笑波、李永锡、季怀民等八人到十五所合作,11 月完成了第二台晶体管机载火控数字计算机样机,重约22 公斤,聂荣臻十分关心,安东秘书长、李庄局长都视察过样机,解决问题,后因“三年困难”,项目下马。
轰-5飞机配套的苏式机电结构的瞄准计算机重达56 公斤,维护也极困难。1966 年,国防科委在哈军工召开会议,批准114机立项,明确轰-5 制造厂负责技术条件;哈军工负责设计研制样机,兰州135 厂负责生产。“文革”期间,康继昌几次被错误批判、无理关押近一年,他的学生李永锡、戴冠中、王春生等继续奋战,1969 年4 月首台样机装上轰-5 试飞,打靶射击命中率达75%。
1970 年7 月,哈军工拆分,“空军工程系”整建制并入西北工业大学。西工大是一所来源“多元”的高校,1938 年,为了躲避日军炮火,不当亡国奴,东北大学、北洋大学、北平大学的工学院和焦作工学院,在古都咸阳“联合”成国立西北工学院。
1957 年,西北工学院西迁西安与源自交通大学、浙江大学、中央大学的航空系合成的华东航空学院合并,定名西北工业大学。在西工大,“合并”习以为常,哈军工的航空系是第八支“合并”队伍,不同的是,最晚加盟的这支队伍实力最强,光是各种资产就运来三个专列。
114 机项目归并西工大602 计算机教研室,继续获得国防科委科研经费。康继昌带领洪远麟等人到135 厂检测样机,高温做到40 摄氏度,身穿飞行员服怀抱计算机做负50 摄氏度低温测试,用热敏电阻调整电源,防范电压跌落。加进单稳触发器,保证几天几夜连续工作不停机,军代表把关,逐项签字认可检测。
康继昌教授领衔研制的机载火控计算机
1974 年8 月,性能优越,质量可靠的114 机在空48 师试飞412打靶成功。是年12 月20 日,通过设计定型技术鉴定。1975 年,国务院航空产品定型委员会批准114 机设计定型,正式命名为I 型数字式射击瞄准计算机。代号:SSS-1。主管设计者为康继昌、李永锡、戴冠中、王春生(以上西工大)、黄绍鹏、孟凡荣、沈士良(以上135 厂)。至1988 年,SSS-1机生产23 台装备部队,与机电式模拟计算机相比静态误差小,体积小,重量减少四成,使用期限超过模拟机20 倍。
面对科研任务,哈军工人都不含糊,计算机成为诸多项目的技术支撑。因“文革”迫害遍身伤痕的罗时钧教授,还经常八小时连续守着计算机工作。他完成的跨音—机翼—平尾—立尾组合体纵向空气动力差分计算程序,获得1977 年陕西省科研成果奖,参加全国国防科研成果展览,出席1978 年全国科学大会。
刘千刚教授研究格林函数的计算方法,纠正了国际知名专家霍斯的错误,1978 年,论文在全国宇航会议上宣读。1992 年,他作为“格林函数方法研究及在气弹性载荷计算中的应用”的项目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康继昌一方面自强不息,全力完成机载计算机项目,一方面努力完善西工大的计算机专业,鼓励戴冠中开创“控制”专业,成为重点学科。他将114 机用集成电路改造成“航空发动机试车台数据处理机”和“小型集成电路计算机”,于1978年获得两项全国科学大会奖。他主持研制的“622 小型通用计算机”和“626FFT 实时信号处理机”,均获部级科技成果奖。
1990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自1974年开始,康继昌教授几乎年年获奖,获得国家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航空航天部、国家教委和航空工业总公司等的科技进步奖。1981 年6 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立,康继昌连任三届评议组首届成员,直至1995 年离休。这是他个人的荣誉,也是西工大的一个重大荣誉。
1982 年,康继昌大力创建了西北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并担任第一任系主任、第一位博士生导师,指导培养博士和硕士研究生百余名。
2010 年3 月14 日,康继昌教授八十寿诞,适逢从教六十周年,西北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举行庆贺座谈会,听到院校领导和同事们的回忆,收到海内外学生们的贺信、贺电,这是康教授最快乐的时光。
(以上原载《溯源中国计算机》第十章)
附录:《怀念康继昌教授 数字大道六十年》
发表于新浪博客 2018年1月12日
西北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博士生导师康继昌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2018年1月9日不幸逝世,享年88岁。
1月9日深夜,在微信中突然收到康继昌教授不幸逝世的消息,顿时睡意全无,在电脑上看着康教授的照片,回想他对我的帮助与鼓励,久久不能入睡。
2013年1月,因为编写多年的《溯源中国计算机》进入尾声,但是西安这边的内容还有不少欠缺,西工大的杨新铁老师当年使用过441-B计算机,他对我说在这方面最清楚的就是康继昌教授。我将电话拨到康教授家中,心里却是一点也没有把握,因为几十年来的成就无数,回忆和史料搜寻都要花费很大精力。
康教授听到我的要求之后,很豪爽地一口答应,同意给我提供材料,使我喜出望外。在二年多的时间中,我就不断地打扰康教授,除去他的个人简历和主要经历外,还得到了他提供的老照片和别人难知的史实,这是我的幸运。
汇集史实是非常繁杂的事,康教授仔细订正的了SSS-1机研制过程,这个项目伴随文革进行了8年,这其间研制组从哈军工并入西工大,他说只是参加了一头一尾,中间被迫离开。最后大家一起完成了任务,机器装上轰-5试飞打靶成功。他带领几名教师下厂攻关,通过高低温、振动、冲击等试验,机器稳定可靠。国务院航空产品定型委员会主持通过了设计定型。这些内容和研发过程一页纸就可以写下,于他却是多少个日日夜夜,是一种责任、一种追求,几十年后回想起来还是一种快乐和欣慰。
他的一贯认真的态度有时就表现在一个字母上,因为对航空,对计算机就会是成或败,他请李永锡同志査阅资料,关于获全国科学大会奖的“622A机”有误,应该是“622机”。康教授在邮件中对我说,“如方便的话,请修改。很抱歉!这次补充了不少内容,是从国务院航空产品定型委员会的档案中找到的。”他和我的20余份邮件都是这样平易近人,认真校核,对史料也和当年的设计图纸同样认真。
1965年,西工大也参加了国防科工委统一仿制441-B机的工作,但因年代久远,许多过程已不清楚。虽然康教授那时不在西安,在哈军工而又非四系,没有参加441-B推广,但因他在学校中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竟然获得许多重要信息。他给在上海的原西工大教师柴培琪打电话,向她打听关于441-B机的情况和参与人员。帮我在1965年哈军工推广培训的134人合影中认出了柴培琪,告诉我她的左上角是赵化民,可惜他人已去世。
他在邮件中说,“说来正巧,曾经是西工大441-B实验室主任的艾雨春及其夫人来我家。他离开西工大30年来未曾见面,当西工大有了进口的大型计算机之后,领导决定441-B移交给西安航空专科学校。艾老师化了1个月时间,把441-B运去,并调整机器恢复正常工作。”寥寥数言,却是一项重要史实。怎么会这样巧呢?康教授的女儿为艾老师的夫人做了白内障手术,他和夫人是来登门表示感谢的。康教授说,他是沾了女儿的光。
康教授专门将西工大的SSS-1火控计算机拍照了给我发过来,只让我等候了几天,还特地解释说因为实物在新校区,过去拍照不是很方便。
1991年10月14日,原哈军工院长刘居英看望康继昌教授。
1957 年,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欢送苏联专家回国。(左起)一排:李忠雨、廖湘恩、汪庆永、斯捷耶夫、教授会副主任蒋志扬、马一君、佟文安;二排:李之森、杨定辉、杨怡馨、康继昌、黄正达、顾美艳、三排:□□□、林忠昆、杨立凤、崔鸿杰、胡克疆、□□□;四排:左三华德隽(康继昌提供/原载《溯源中国计算机》三联书店2015年出版)
他给我提供了1957年哈军工欢送苏联专家的照片,在《溯源》中展现出来的是一段中苏技术合作转移的重要史实片段,苏联专家,研究生导师辛捷耶夫、伏洛诺夫将他带入神奇的计算机领域,使他终身感念不忘,保存这张照片也有对老师怀念的意思吧。这张24人的合影照片中他记得顾美艳和胡克疆,又请胡克疆认出其他人名抄录给我,欠缺仅仅2人。
在专业上,我没有机会做康教授的学生,但在史志工作上,成为了康教授的学生,他的经历,他的学识,他的认真态度都是我的楷模。
学校给他的评价,康继昌同志一生,为我们树立了一个优秀共产党员典范;为我们树立了一个优秀教师的典范。他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为国为民,功垂千秋。他在计算机领域中既留下了奔腾不息的浪滔,也留下了点点滴滴的光彩,这些功绩与经历合成了他对国家、对民族、对人生的热爱。
最近,台湾那边有人评价大陆信息化的成就,以为我们是“后发先至”,其实像康继昌教授这样的一批专家,早就走上了数字大道,六十年来默默地拼搏,努力探索和积累,为今日的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是的,就是六十年,康教授和他的战友、同事从不懈怠,从不间断,从不张扬,媒体、社会、在校学生们,又有多少人知悉这一代人的经历呢?老一辈的科学家正在慢慢离去,后人应当了解他们的追求,传承他们的目标,学习他们的方法,坚守他们的信念。这就是康教授对大家的希望啊!
康继昌教授和前来看望的《哈军工传》作者藤叙兖
康继昌,教授,1930年3 月14 日出生,上海市人。1947 年晓光中学高中毕业,1951 年毕业于交通大学电机工程系,1956—1958 年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空军工程系副博士研究生学习。历任哈军工讲师、副教授,西北工业大学教授、系主任,博士生导师,主持研制了我国首台机载计算机,并列装服役,1995 年离休,2018年1月9日因病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