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最早与计算机合影的中国人

徐祖哲 计算机六十年 2020-02-03

公众号《计算机六十年》第158篇文章


1958 年前,中国人从来没有自己搭建过大型数字电子设备,没有一次使用过这样多的电子管,也没有同时连接这样多的不同功能的插件板,当然也没有一台电子计算机能让人在它前面留影。

103 机调试成功时,拍摄了两张堪称经典的照片,一张是一位女技术员在操作计算机,另一张则是二十多人在这台计算机前兴高采烈的合影,后一个场面,快门按了几次,大家轮换位置拍照。解说为:“部分研制人员聚在机器前,喜庆我国第一台数字计算机诞生。”时间是1958 年8 月1 日。

1958 年8 月1 日,工程组在103 计算机前合影。前排左起:柳浦生、王玉珊、张淑亚、张梓昌、莫根生、董占球、□□□;中排左二起:秦鸿龄、梅协英、居兆林、□□□、胡宗藻、舒诒庆、□□□;后排左起: 曲礼慧、钱凌雪、李祖熙、李世伟、□ □ □、□ □ □、□□□

1958 年8 月1 日, 秦鸿龄在调试103 计算机,这是中国计算机的第一张工作照(张梓昌摄)

 

前一张照片上的女技术员,她是谁呢?早年的科技照片多是“裸片”,拍摄对象和拍摄者都没有留下名字,也没有拍摄日期,无记录,年代久远,很难查证。笔者询问过上百人,有人说是738 厂的,有人说是中科院计算所的,也有人说是用户单位的,谁都不知道在103 机上操作的女技术员究竟是谁。103 机生产了35 台,这么多用户单位,上哪儿去查?

            张梓昌先生摄于2010年1月


2010 年5 月12 日,在笔者第二次访问航天部计算所的首任所长张梓昌时,说到103 机的照片。张先生指着图册上的照片说:

“她叫秦鸿龄。”

“你怎么知道?”

“照片就是我拍的!”

笔者喜出望外,可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张梓昌的计算机知识是自学的,却被委派为我国第一台计算机的技术负责人,应是充分考虑到他的实际工作经验与能力,他在近三年的时间中完成了两种数字仪器的研制,涉及的单元电路指标比M-3 机要高出一个量级。

2010 年春天,笔者见到身着40 年前蓝涤卡制服的张梓昌先生。在回忆那段辉煌的日子时,他面对照片报出了一个又一个名字,对没能说出名字的人,他深情地说:“这几位同志我都认识,都很熟,几十个单位,来来往往的,就是一下想不起他们的名字了。”

是啊,90 岁的老人,50 年的记忆,他们是计算机事业的开路先锋,有这样辉煌经历的人可不多啊!

张梓昌是工程组的副组长,自己有照相机。他知道中国的第一台计算机是件大事,特地提前准备了胶卷。“八一”那天,调试成功,完成“献礼”任务之后,大家涌到计算机前,张梓昌拍摄了中国人在计算机前的历史性画面。秦鸿龄上机调试时,张梓昌在后边拍下了第一台计算机的工作照片。 

103 机工程组副组长,706 所首任所长张梓昌


张先生说胶卷冲洗出来,算是“八一”的唯一记录,底片给计算所要去了,说是借用一下,可就没有还回来。笔者说,当时的计算机是绝密,当然不会还给你了。

笔者问到计算所离退办的包云南主任,他说记得这位秦鸿龄女士,早就调到上海去了,这是四十多年前的事了。感谢华东所办公室陶萍的帮助,终于等到秦鸿龄的回复。

她在电话中说,1958年初,她和王玉珊、张淑亚等从北京无线电学校分配到中科院计算所,那时所里北楼刚建成。秦鸿龄是北京人,北京女一中学生,本来一心想上大学,学习成绩也能考上清华、北大这样的知名大学。1956 年,国家需要一批优秀学生从事国防建设,学校保送她去“北京无线电工业学校”,她就服从了动员和安排。这所学校很神秘,只通知她按时到东直门城楼旁边集合上车,汽车在秋天丰硕的“希望田野”中驶向东郊,校园还正在建设中,周边的庄稼一片金黄的色彩伴随着她们金黄的人生梦想。

两年的紧张学习,用的是苏联教材,课程很全面,内容也很难。秦鸿龄成绩优秀,化学、物理,有机化学特别好。她说当时全面学习苏联,考试也多采用口试,抽到题目之后,只有45 分钟的准备时间。秦鸿龄顺利毕业分配到中科院计算所,在这儿依然保持了学校培养出的风格,钻研认真,干活利索。

她负责管理外设、接口和穿孔机,琢磨出了连接电传打字机的招数,用手工编制了接口程序,解决数据进出难的问题。

她在全国103 机经验交流会上作了介绍,也就“名声在外” ,许多用户单位都到计算所来学习。秦鸿龄应邀专程前往大庆油田,为103 计算机调试输入输出,打印机接口,任务顺利完成,油田邀请她登上钻井平台参观。

大庆石油研究院计算室李世禄在回忆文章中说:“1964 年,我向张家口部队购买自动发报机,由计算所秦鸿龄改装,送回大庆使用。”

50 年之后,大庆人还记得这段经历,记得秦鸿龄的名字和她做过的工作,这是对她敬业精神的最好回报。

秦鸿龄在中科院计算所工作时留影


1964 年,秦鸿龄出嫁,丈夫在上海工作,她很幸运地在华东计算技术研究所得到对口工作, 一直做到1992 年退休。

秦鸿龄记得张梓昌掏钱请大家吃冰淇淋的情景,那时候的冰淇淋可是真好吃,老远就闻到奶香味。最感叹的是:“工作时大家齐心得不得了!”

1963 年在邮电科学研究院任第三研究室团总支书记的王艺华,是一位快言快语的精干女士,几次担任过笔者的领导。她对笔者说:“听说你到处找人寻访历史,何不问我?”

原来她和秦鸿龄,还有甘鸿都是北京无线电工业学校的同学,不同的是她分配到了邮电科研部门。

号称“八一机”的第一台103机,1966年还在中科院计算所运行。


    103机和不久后完成的104机,在一年时间里完成了82个题目,包含气象、水坝、交通、建筑、桥梁、冶金、机械、石油、航空、原子能等诸多方面。

   日出日落,开机关机,多少次春夏秋冬的循环,电子管、晶体管,先后退役,车间里忙碌的身影已经远去,变身文字的回忆也仅是只言片语,新一代电脑中畅通无阻的脉冲还在铭记着先驱们的功绩。

    张梓昌先生静悄悄的走了,他拍摄的照片和回忆文字永远留了下来,我们大家都要记住有这样一位实干和讲实话的前辈。

1985年6月1日,中国计算机学会成立(左起),郑守琪、徐家福、夏培肃、张梓昌。

张梓昌先生的住宅就在这里。


张梓昌,1921 年10月3 日出生于江苏崇明。1940 年毕业于江苏省立上海中学,1944 年毕业于内迁重庆的交通大学电机系。1952 年到北京通信兵部电子科学研究院(后为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二分院)工作,历任技术员、研究所室主任,计算处工程师,第五设计部主任,测控公司总工程师。1963 年参军,授中校军衔,1965 年任706 所所长,1979年晋升研究员、技术三级,1989 年退休,中国计算机学会第一届副理事长,2013年9月21日去世。

《溯源中国计算机》2015年三联书店隆重出版,现网上有售。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