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航班预选座位系统目标何在?

徐祖哲 计算机六十年 2020-02-03

公众号《计算机六十年》第183篇文章 

      

计算机社会应用,从简单直观的数据处理发展到智能服务,经过了漫长的实验和技术进步,现在,面对公众服务仍然在曲折的小路上前行。1954年,美国航空公司要求IBM开发SABRE航空预订系统开发,当时投入200名软件工程师,进行了10年。

当然,航空公司的要求推动了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进步,同时也推动了民航服务观念的进步。至今,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中,同样的问题还会不断出现。

中科院软件研究所,中国软件技术博物馆展板

夫妻旅客出行,当然希望相邻座位


20181127日,中国南方航空宣布推行“100%预选座位,对于单身商务旅客来讲,这个影响并不算大。国内京沪、京广等线的常旅客,早就习惯了自助值机模式。有些机场推出电子登机牌,直接手机扫码就能进安检。

目前,媒体讨论的是关于取消人工柜台服务,如何处理托运行李及其他特殊服务的问题。但是,对于越来越多的家庭出游、老年伙伴出游来说,如何在预选中获得客舱相邻座位,就成为“智能预选座位”的关键问题。否则,计算机预选顺利完成,可是登机之后,客舱一片混乱,多位旅客都要自行商议交换座位,甚至发生冲突,影响起飞。

传统的服务概念回答,“为什么你们不早点预选?”这个回答并未解决实质问题!关键在于如何满足不同旅客的需要,提供恰当的服务流程。

2010年8月下旬,奥地利航空对登机系统进行了升级,乘客可以同时利用登机终端依照预定的机票数量,一次性办理确认“行程”,并选择座位。到机场的航空公司窗口,仅仅办理托运手续,登记流程的速度就加快多了。

由于登机系统,没有全面考虑乘客要求,在提高登机效率的同时,也为多人同行的乘客带来了麻烦,要在登机之后,自己组织座位更换。   

     

   由于航空公司仅仅考虑了自身理想流程,没有将乘客因素包含在流程之中,所以虽然加快了登机运作,但是后续登陆乘客的相邻座位要求就没有得到满足,登机之后,机舱之内就发生了旅客连环换座的情况。

 我和妻子是2010年8月26日乘坐奥航188航班自维也纳到北京,办理登机行程时,仅仅剩下5个分离的空位(见附图A),奥航的终端服务工作人员说,你们赶快确认座位,还有别人也在挑选,不要犹豫了,马上就要满员了。

最后剩余的E列5个空位,恰好都是相伴旅客


 这样,我们选定的是中间前后相连的座位9E、10E,打算在登机之后,找其他旅客调换。谁知道的9D座位的外籍旅客虽是一个人,但不同意更换,便打消了换座的念头,反正多数时间都要睡觉。但我们后边的旅客是夫妇俩带着2—3岁的小孩,迟到的他们得到的是同排不相连的2个座位,在后边还有一个单独的座位,他们赶紧张罗着交换座位,终于实现了以下更换:

 12F→5F→10E→9F→12F,完成了一个四连环换位(见附图 B),好在这个航班上中国旅客超过半数,大家各得其所。

旅客的智慧和人情,弥补了预选系统的不足,但造成机舱一时混乱。


系统缺乏“智能”,很难满足不同旅客需要。如果根据购票数量,自动统计多人相伴旅客的数量,预先保留一定的座位,假定有一个四人团体购票,如果他们最后登陆预选座位,系统也会保留一个四连座供选。如果他们最早预选,可以有更多的选择,但在确定座位之后,这组预留座位就自动释放。

   预选座位的评价目标是,保证旅客登机后不再自行交换座位。

    信息化不是程序能够跑通就完成任务,更不是只为了提高自身工作效率,而要全面满足公众利益和需求。中国信息化的历程中,也要考虑和重视这一类问题。

《溯源中国计算机》2015年由三联书店隆重出版,网上有售。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