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胡守仁:一辈子当兵(雷达\计算机)

胡守仁 计算机六十年 2020-02-03

我在抗战胜利那年进入浙江大学电机系学习,19495月杭州解放,我们就毕业了。随即到浙江干部学校学习了三个月,八月初分配到华东军区航空处雷达研究所工作,成为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在刘子真军代表的领导下,开始参加一些接收工作,干一些杂事,后来到研究室修理602雷达。对于原国民党雷达研究所起义的事,都是听说的,了解不多。关于这方面的情况,原研究所的张叶明、郑乃森、钱天一等同志可能清楚一些。

王振青、胡守仁、慈云桂、陈火旺(左起)

 电讯大队(即雷达101)成立时,分配我在三连工作。经在上海学习一段时间,到达沈阳后,命令我连到通化老岭,那是一个没有几户人家的小村庄,四周都是高山。当时大家都很奇怪,怎么把雷达部队拉到山沟里,对在那里架设雷达都有意见。不过,上级既然有命令,还是要服从。于是动员当地老百姓,修了一条临时的公路(实际上不能算公路,只是能勉强开汽车而已),费了很大的劲,硬把雷达搬到一个小山顶上,将雷达开箱架设后,实在不行(这是意料中的)。后经上级同意,我们离开老岭,搬到离通化不远的一个村庄,那里地形比较平坦、开阔一些,我们就把313机和602机架设在那里,担任警戒任务。不久,我调到东北军区防空司令部机关(情报处电讯科)工作。

1951年,为解决部队急需的设备与器材,领导派我独身一人去上海采购器材,在那里呆了半年,圆满地完成采购任务,保证了部队维护机器的需要,但回来后适逢三反五反运动,我经受了审查与考验,通过这件事我对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更相信党、相信组识。抗美援朝初期,志愿军英勇奋战,不仅打败了美军的进攻,并缴获了一些武器装备,我奉命与军区的几位同志去朝鲜,了解缴获来什么设备?那时冰天雪地,天气很冷,大家背着背包,带一些干粮,艰苦地步行到朝鲜北部某地,历时半个多月, 把一辆通信车拉回来。

1952年,我曾与机关的其他同志一起,到朝鲜新溪、载宁雷达站,在战争的氛围里,了解他们随时会遭受敌机轰炸和扫射的危险情况下,他们如何坚持战斗、艰苦工作,体验那里的战斗环境和生活。这些都使自己得到一定的锻练。我在雷达101营和东北军区防空司令部机关的工作,时间不算长,虽然生活比较艰苦,但在团结友爱的战斗环境里,心情舒畅,经受了锻练与考验,增长了才智,学到了我军的革命传统,对我党和我军的感情更深了,为我以后的学习与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我要感谢雷达101营和机关的领导和同志们。

 架设雷达的地形和发挥雷达的效率关系密切,当时郑乃森同志作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雷达波瓣与雷达架设的高度和地形的关系等重要结论,对如何选择地形提出了很好的意见。

 通过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的浴血奋战,战胜貌似强大的美国侵略军,取得了抗美援朝的伟大胜利。但也体会到只有加强军事实力,才能保卫我们的国家不受侵略,才能建设我们的国家,因此中央决定成立军事工程学院。我奉命于1952年底离开东北军区防空司令部,来到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开始在助教队,学习俄语,复习和加深高等数学、电工原理与无线电基础等课程。19538月,我被分配到海军工程系,筹建雷达教研室,学习和熟悉舰艇雷达和自动控制原理等,曾讲授过雷达原理自动控制等课程。

 1958年,我和其他同志一起,开始学习、研究与开发电子计算机,从此脱离了雷达专业,投身到计算机领域的教育与研究,一直到现在。因此我非常抱歉,对雷达发展史、当代雷达技术及其发展趋势几乎不了解,一点发言权都没有。这方面郑乃森同志是专长,他一直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并为我军雷达技术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他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了解情况多,可以请他作全面介绍。

 本来我对电子计算机一窍不通,1958年初,在全国大跃进形势的影响下,学院组织了勤工俭学,了解到国外己兴起了对电子计算机的研究与开发,我国还是空白,觉得这项新技术对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都有重要意义。经过分析我们决定设计和研制军用电子计算机,得到了领导的重视与支持。不懂怎么办?就组织电子计算机基本知识的学习,边学习、边工作,大家干劲特别大,经过日夜奋战,终于在当年国庆节前夕,我们研制的模型机运转了,计算了一个椭圆积分的问题,增强了大家的信心,从此我们坚持了这个研究方向。一方面建立了计算机专业,招收学生,组织计算机教学,一方面研究与开发各种类型计算机。

胡守仁教授参与的部分教材和著作,哈军工计算机教材(1964)、神经网络导论(1993)、计算机技术发展史(2004)。


1966年初,军事工程学院成立计算机系,我任系副主任,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停课闹革命,但我系的研究工作基本上没有停止过。自美国侵略朝鲜以来,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敌视我国,封锁了我国的领海——台湾海峡,对我国实行禁运的政策,使我国不能引进一定性能的计算机,更不要说性能较高的计算机了。我们在党的领导下,坚持团结协作,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以我们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电子计算机技术,研制国家急需的多种类型计算机。1983年,我们研制成功银河型亿次巨型机,使我们进入了国际上只有少数国家能研制巨型机的行列,冲破了西方国家对我国的禁运和封锁,对我国的石油工业、气象事业的发展和国防建设,都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从1984年起,我作为教授、博士生指导教师,主要指导研究生,从事计算机前沿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直到1997年奉命离休。

候军、陈火旺、王振青、胡守仁(左起)


近五十年来,我一直从事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曾任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兼职委员,国防科工委军用计算机顾问,国防科工委军用计算机专业组副组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计算机学科评审组成员,湖南省政协委员,湖南省科技专家顾问委员会委员,国防科技大学科技委副主任,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系副主任,中国计算机学会理事,中国宇航学会计算机应用专业组常委,湖南省计算机学会常务理事,《计算机学报》、《计算机工程与科学》、《微电脑应用》编委,西安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兼职教授,湖南大学计算机系名誉教授等。

八十年代以来,为银河机研制成功立二等功一次。共获国家级特等奖(个人一等奖)1项,国家级一等奖1项,军队级一等奖1项,部委级一等奖1项,部委级二等奖12项,部委级三等奖2项。出版著作有巨型计算机系统结构逻辑程序并行处理技术神经网络导论神经网络应用技术。个人在国内外期刊和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50余篇,合作发表论文100余篇。指导博士后1名、博士23名、硕士32名。

我自1949年参军,1966年到1978年期间,随我们学院集体转业(还是过着和军队一样的生活,继续为国防服务),1978年,成立国防科技大学,列入军队序列,又当兵了。所以可以说我一辈子当兵,当过空军、海军和陆军,可以算一名老兵了。

1997年8月,我离休了,1998年底,我进入国防科技大学第一干休所,过着老有所养、老有所学的生活,一切都好。时间过得太快了,成立雷达101营时,我才二十多岁,现在却是老头了。不过,现在回忆起在雷达101营的战斗生活,虽时间短暂,但由一个学生变为一名解放军战士,和战友们一起学习、工作、生活,觉得很有意义,对我的一生都有影响,将终身难忘。

《溯源中国计算机》2015年三联书店隆重出版,现网上有售。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